(一) 前言
一年前,给自己学校、学院的师弟师妹分享了一些找工的心得,一年后,师弟师妹们都走上了战场。然而,市道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应届生的求职形势,上星期的招聘高潮已经到了,但很多人都接连受到了打击。虽然已经跳脱了找工的大环境,但我觉得既然有些东西既然思考过了,甚至也跟别人讨论过了,好好梳理一下总结下来,无论对人还是对己,总是有好处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希望能够给仍然在找工路上奋斗的学弟妹们提供一些帮助。以上,是我撰写此文的出发点。
有必要做一点点自我介绍
我不是一个很牛的人,也不是一个很差的人:华南理工电信本科生,成绩前20%有奖学金,学生工作混到学生会部长级别,兼职实习没有一个是名企都是诸如电脑城装机卖配件之类的小打小闹,科研项目与专业相关性不大且没有显著成果,有NCRE三级网络技术证书,英语综合水平中上(过46级,托福97),无参加任何知识性竞赛但获得院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奖状除了奖学金以外全是来自学生工作。人总是很难客观地去评价自己,但我觉得把自己划在全国重点院校本科生中等水平这一范畴还是合适的,勉强对得住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之类的。
有必要澄清一些东西
首先是逻辑。很多事情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但很多人很容易就会把他们认为是因果关系,甚至是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因果关系,这个是大家很容易犯的一个逻辑谬误。本文所讨论的观点与做法,与找工的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办法理清的。我获得一份工作,也许跟我的所作所为关系不大,也许只是面试官那天心情好。因为,从来都没有专业的HR告诉我这些东西究竟会产生什么效果,所以大家请务必保持怀疑精神与清晰的思路。
其次是人生追求,找工只是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其中一个部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人选择读研,有人选择出国,有人选择公务员,有人选择国企,有人选择外企,有人选择安稳,有人选择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关键是要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且在仔细考虑做出选择后就不会后悔了。
最后是本文的基调,由于本人在某些方面持有较偏激的观点,导致行文出现大量有失偏颇与得罪人之处,请多多包涵。
(二) 指导思想
一、心态
找工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当多的人在整个大四一年里面都奋战在Job Hunting上,因此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有必要的。就我自己而言,在找工不同的阶段,都对自己的心态做出不同的调适。
1、 前期:悲观自卑
先说为什么会悲观
首先,我从一开始就觉得现在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最关键是现在的本科生不值钱。为什么?因为大部分的本科生在大学所学的东西在工作岗位上基本上用不到,几乎要重头学过新的专业技能以满足各公司各岗位的技能需求。
其次,本科生没有多少能为企业直接带来利润。这个跟上面有关系,因为什么都不懂,入职以后公司还要给你培训,那为什么要招本科生呢?(虽然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但不代表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不考虑这一点。)相信会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是来自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随随便便在大学混个4年,出来就轻轻松松有个几千块月薪的工作。但很少人会问自己,为什么人家要给我那么多钱,我能给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呢?
最后,现在的竞争非常的激烈。一个公司可能就招这么几个人,而应聘的人却是成千上万,怎么才能从这么多轮招聘环节中脱颖而出呢?这难度很大。
接着是为什么会自卑,这主要是指个人综合情况
首先是学校专业。华工只是一间全国排名40后的二流,上海北京地区一堆牛校直接在简历关鄙视我们,即使在华南地区,我们学校的名字很多时候都是比不过中大,甚至暨大与广外;电信专业,竞争激烈,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所学的东西一点用都没用,过时就不用说,最惨的是没有学精的,都是很基础,什么都知道一点而已(当然,这也与个人没有花太多时间与精力在本专业钻研有很大关系)。但对于强调应用的工程类专业来说,这个是个致命伤。
其次是简历上的各点,如前言所述,全面发展是双刃剑,虽然在同一届的同学当中,综合条件比我好的不会很多,但我没有任何一项是特别优秀足以傲视群雄的。而我在面试过程中所遇到的人,很多都会有我上面写到我不曾拥有的条件,全球TOP100的海外高校文凭,世界500强的实习,学校一等奖学金,全国三好学生,独立创办超过300人的社团,挑战杯一等奖……
就像前面说过的一样,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很困难的,通常都是会高估自己的水平而产生盲目的自信,因此保持自卑的心态很重要,这样才会无论何时都有学习与提升自我的动力而不安于现状
2、 中期:坚持与平常心
这个时候,有人也许已经有了保底的OFFER,但是并不是自己最满意的,是一找到工作就希望停下来好好享受最后一年的大学生活,还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继续坚持下去?也有人连一个OFFER都没拿到,是任由自己慌张失措一蹶不振或者让别人与自己欺骗自己说“金子总会发光”、“公司只要最适合、不要最优秀”还是认真反省并做出改进?
对于前者,还是如前言中所说的,各人有各人的追求,但只要你做出选择与决定了,就不要后悔。在别人都在DOTA,你还需要做一个多小时的公车去面试的时候不要后悔。在你早早签了三方协议,看见别人拿了一个又一个牛OFFER后不要后悔。
对于后者,我觉得还是让自己相信“一直都不发光的肯定不是金子,要发光的话首先要让自己变成金子”、“不优秀的肯定不会是最适合的,不够适合的人是少数,多数是不够优秀的”。
3、 后期:把求职当成学习
大四的下学期,除了毕业设计一般都没有课了,有人会去实习(之前所签公司的硬性要求),有人会去早早准备论文争取最后一个高分,有人会去旅游珍惜宝贵的假期,有人会整天在宿舍里享受颓废。有人会问,为什么在有这么多的OFFER可以选择的时候还要浪费这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面试。我会问,花4块钱的来回车费就能跟全球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聊上一下午,或者跟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家交流,或者跟一个新兴行业的部门经理吹水,这样难得的机会为什么不去?
找工只是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其中一个部分,不要把找到工作作为参加笔试面试的唯一目标。这一年你所拥有的学习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把学习与提升自我作为目标,也会让你减轻求职路上的一切压力,让你舒缓面试过程中的莫名紧张。
二、定位与策略
我所采用的定位方法是社会需求、个人能力与兴趣三者相结合,而且权重有所不同,社会需求最高,个人兴趣最低。这个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之类的观点有冲突,下面我来解释一下。
1、 首先是社会需求。
工作是一个为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的途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在不是这个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那就没有定位下去的意义了。比如说你擅长在CS游戏中使用盲狙,这个对你找工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即使有少数人能成为专业的电子竞技选手。简单来说,我们要找工作,首先得有人提供工作给我们找,如果你不是选择创业的话,你最主要的定位还是在现有职位中。
2、 其次是个人能力。
用人单位对于你喜欢什么是没什么兴趣的,关键是你能做什么。因此,找工过程中你与其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职位来应聘,还不如投一些自己能够胜任的,有把握拿到OFFER的职位。这里会涉及到一个很常见的问题,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会不喜欢自己学习了4年的专业,希望在工作的时候转行,在这个时候能够说服HR的只有你的背景与能力,而不是兴趣。我的一个同学院(电信)的同学,虽然她成绩非常好,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中国移动去了高露洁当HR,这不能说明外企的专业不限有多开放,因为她同时是工商管理(具体记不清楚了)的双专业,还是校学生会的主席。一个人对其他专业有兴趣,但他从来都不为之努力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这只是吹牛而已。
3、 最后才是兴趣。
这是用在当你觉得一家公司的销售职位与技术支持职位都能胜任,要挑一个作为第一志愿的时候所使用的根据,我是喜欢技术多一点还是喜欢与人打交道多一点?
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定位的过程就涉及到行业、企业以及岗位的选择,我的观点是开放。很多时候,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是很难去评价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的,你能做的也许只有根据岗位描述来判断自己的胜任度。同时,也不要盲目地给自己下定义,我是学电信的,会计师事务所肯定不会要我的。这里有两方面,一方面,很多企业对于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越来越不看重,看重是整体的素质与潜力;另一方面,很多人对自己其实并不是很了解,有时让专业的HR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职位会是更好的选择,不要因为觉得一个公司里面没有一个完全对口专业的岗位就放弃一次机会。
综上所述,我所制定出来的找工策略非常简单:海投,只要不是学历上要求硕士或以上的,只要不是性别上明确只找女生,只要不是专业上有特别限制或者与自己专业相差很远的(现在大部分都是专业不限的),只要不是在地域性有强烈暗示(如沈阳一家地方性的电信规划院之类),我都投简历应聘,最终投出180份简历。当然,在有了保底OFFER后,海投的程度会随着针对性的提高而有所降低。
要补充说明的是,海投不仅代表数量,还代表时间范围。很多同学都会认为,大部分的公司或者是大公司都是在国庆以后才开始校园招聘,因此把简历制作等准备工作拖到9月底的时候才完成。其实这里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在里面,谁都想去大公司,但问题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大公司呢?实际上,9月份就开始招聘的企业也不少,虽然是小公司占多,但这正是我们最好的练兵机会,难道你会因为把自己的处女面献给了大公司就能拿到他的OFFER?与其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还不如尽早开始准备。找工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面试的技巧与经验,紧张的克服,表达的流畅,这些都是需要经过锻炼与积累的。
三、主要观点汇总
为了更好地阐述我的观点,这里先汇总并适当诠释一下,详细的例子与论证会在后文给出。
1、 求职这个过程所有环节中,如果只有一点要注意的,必定是匹配度。
有一种说法,应聘其实就是一个营销的过程,最终就是要把自己卖出去,因此满足客户(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匹配的意思就是,客户需要什么,你就能提供什么,用人单位所需要招聘的人才要求与你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相吻合。
2、 OFFER怎么都是在拿到手之后才有资格挑。
这个观点是兴趣作为找工定位中最次要一点的体现。我已经看过有太多的人因为工作地点(我就不愿意出省,我只要在大城市里工作……),企业行业性质(四大太辛苦了,不适合我……),岗位性质(我应该是不适合销售的了……)而错过太多太多的机会了。兴趣的定位更多是在你的能力得到证明,或者是别人认同以后的事情。
3、 与其花大量的时间怨天尤人,还不如直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去年,不时能看到BBS上“竟然连***都鄙视我”,“过年前还没找到工作怎么办”之类的帖子。而回复的主流却是“没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加油”之类。我们不是缺乏在失败后的同情与安慰,而是缺少自我反省积极向上的勇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认真与努力,而还不够认真与还不够努力通常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4、 面试是应该Be yourself,但不代表你要把你的缺点与不胜任这份工作的一面展露无遗。
很多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准备好,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不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不知道怎么才是有团队精神,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处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但互联网会帮助我们,有前辈们把答案告诉我们。我们会收集面经,每次面试前反复看,反复记,面试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应该注意些什么。实际上,大部分的技巧都是很有好处的,我宁愿去让自己的身心去形成这些良好的习惯从而学习成为一个职业人,而不是让脑袋的记忆负担加重我的紧张。当我把企业所需要的良好素质都学习好并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我就可以自如发挥,真正地Be myself了。
5、 学习成长的态度
不要把找工当作一个折磨人的过程,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你会了解到商务礼仪、与陌生人快速开始话题的技巧、各行各业的资深介绍、职业经理人的心得分享。更重要的是,你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一种生活,自己应该朝着一个怎样的一个目标或者方向,做出怎样的努力,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又有哪些好的解决方法等等。最重要的是,在找工的期间不要停止学习,即使你简历上的内容没有多少变化,但最起码你的知识与见识是需要持续地在积累的。
(三) 求职过程与技巧
一、前期准备
1、 专业知识
很多人在笔试或者专业面回来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是这次笔试/面试是在我大二期末的时候有多好啊!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本专业的知识不是不懂,而是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在找工之前,还是有必要对自己专业课的知识好好梳理一遍,复习一下,一般达到应付学校考试的效果就可以了。另外,对于应聘岗位所要掌握的技能也是需要提前了解的。(其实这个还是比较笼统,而且不同专业的情况不同,还是要靠自己把握的)。对于我自己来说,因为不往研发方向发展,所以这一块是做得最差的。
2、 英语
非英语专业还是把46级都过了比较好,这个事情其实说真的并不难,只是大家都不重视,找两个月的时间把46级当成专业课去学,拿出不挂科的觉悟,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当然,因为技术含量不高,因此也不会成为什么优势,关键还是在于大部分人所缺乏的能力,听力与口语。当然,也有不少人是因为讨厌学英语而不想去外企的,这还是回到个人选择的问题。但我觉得,学习是有好处的,借找工的机会好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学习成长!)。有了觉悟,还是得下功夫的,推荐去研究学习国外的考试,托福雅思BBC之类只要包含听说部分的都可以。当然,如果意志力不强的可以花钱报考,有了考试的压力,动力还是会逼出来的,而且这些考试的费用也不便宜,跟46级不是一个档次。
3、 信息渠道准备
申请一个GMAIL的邮箱(非官方测评综合性能最优),用户名显得正式一点,一般有自己名字或者学校字眼的比较合适。
既然是网申为主的年代,当然要把各大招聘以及信息网站添加到收藏夹里:应届生(汇总资源比较全)、中华英才网(CHINAHR)、智联招聘(Zhaopin)、前程无忧(51job)、学校BBS求职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
把老土的IE换成带有“打开上次已访问页面”或“群组”功能的浏览器,如遨游或者GreenBrowser等,把查看邮箱以及浏览上述各大网页成为每天上网的习惯。
4、 关于宣讲会与大型招聘会
个人认为宣讲会是一个性价比超低的活动,一般就不要参加了。理由很简单,宣讲会上能得到的信息你不去听也有办法了解到,你了解不到的信息去听了宣讲会也不会听到。与其花2、3个小时去听企业吹牛,还不如多投几分简历,或者学学英语。但是例外也是有的:1.需要现场投简历的;2.你希望向员工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实在的信息;3、你希望在日后面试中提起你参与宣讲会这件事来表明你的忠诚度。其中,前两者还是可以在宣讲会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去。
至于招聘会的话,同样也是效率低,一整天的时间都花在排队上,没意思。而且关键的是,参加这种招聘会的企业,平均水平都不怎么样。都是海投,我为什么不在宿舍里面网投呢?
二、简历制作
很多人在做简历之前就想着找模板,其实这只是形式与包装,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大学几年的经历好好整理一下,想想自己究竟都是怎么过来的,取得了什么成就,得到了怎样的成长。把内容都准备充分了,再去研究包装的事情。
简历没有什么格式和标准算是最好的,唯一靠谱的还是匹配度。为此,我自己的简历经历过三个大的版本。一开始就是万能版,把什么都写上去,投哪个公司都是那一份简历。接着,看了一些指导书籍与文章后开了窍,制作了几个大类的版本(市场销售类、技术支持类……)。最后,随着进入10月高峰期,发现职位开始多元化后,直接把所有版本都删掉,合成一个终极完全版,把所有的内容都写上去,仔细并且丰满,当要投一个职位的时候,对着职位描述挑出最匹配的内容与词句放在简历上。简单来说,每一份简历都是量身定做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简历各组成部分,网上相关资料很多,此处不重点讨论
个人信息:姓名、电话(手机与宿舍),地址,邮箱;
求职目标:职位,胜任之处;
教育背景:学校、学院、专业,学习好的列排名(前5%)或GPA(90分以上);
经历:兼职实习、学生工作、项目竞赛、社会活动等;
英语与IT技能:各种证书;
奖励与荣誉:奖状、奖学金等;
擅长领域及兴趣爱好,个人评价;
求职目标很多时候很容易忽略掉,但这一块是不可或缺的,要让人家知道你是应聘什么职位。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填写准确,如果与其他公司的岗位名称搞混了是很糟糕的事情。
经历方面主要采用STAR法则(需要扫盲的请百度),建议以数字与例子来重点突出R的部分,行文采用短句,一般不要超过两行,减轻阅读负担。
奖励与荣誉这一块如果不多的话,可以挑两三个最牛的按照时间列出来,如果数量比较多而含金量较少的话推荐使用分类方法(学术类:三次获得学校奖学金;社团类: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学生会干部”称号、文体类……)。
擅长领域及兴趣爱好,个人评价,这些不是重点,如果是一页的版本可以省略掉,要写的话也尽量简洁,少用无实意的形容词,多用数字与例子。
英语简历的话,主要还是经历这一块要注意点,一般都是以动词过去式开头的,然后语法时态语态等细节还是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