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创业期,成熟期,转型期。第一阶段:创业期。
在创业期有2个最最要的工具:战略与管理。
创业者,要用战略思维,增加好运气。第二阶段:成熟期。这些企业通常不是选择了未来,而是被未来选择。
一般企业也涨到200.500人的规模。
战略流程化,流程工具化,管理越来越成熟。第三阶段:转型期。突然商业环境巨变,公司的产品不再适合这个时代的用户的需要了,随之企业战略和管理都要变化。
企业进入了二次创业期,但这时候,企业多了一个包袱,舍不得丢,也跑不快。任正非说:我们要转换,慢慢找到人力资源机制中也要形成培养涨价,思想家的土壤。
如果找准了战略,转型成功,企业会获得新生,直到下一个成熟期。
所谓的永续经营,就是在每一个重大的转型期,都能都转型成功。认识到企业生命周期的存在,并因此认识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战略思考和管理手段,非常重要。一个真正的企业加,都是完成经历过3个阶段的,跟多人成就于第二阶段,衰败于第三阶段。
管理阶段成熟期公司的人力资源架构,通常由 职位和级别的双系统构成,类似于军队的职务和军衔体系。二者有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有些公司在职位和级别之外又引入了带宽,就是每个级别的上下级浮动,薪水在20%的浮动。这样的设计,其实就是涨薪但不升值。
如果入职时,你未来的老板,把你的薪水 放在低级别的顶部,而不是高级别的底部,将有可能耽误你1-2年度额晋升速度。成熟期的的公司,是升级打怪中,越成熟的公司,指标就越复杂。但是这个系统有个前提:内部的确定性,必须由外部的确定性支撑。同时内部的机会必须比外部的机会多,但是一旦外面的世界变了,这个系统就变成了枷锁。
一般企业做到总监级别需要12年,但是花了4年,三次跳槽,每次间隔2年,最后在回到这个公司,就做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总监,省掉了8年的打怪时间。那么对于平庸的员工,对自己没信心可能最佳的策略是:选择速度慢,但是保险的升级道路。最后,你曾经引以为豪的人力资源系统,正使劲的劝说你最优秀的员工辞职。很多管理者带着大企业的管理制度创业,但是越管越糟糕,很多创业者没学过管理学,甚至鄙视管理,最后企业变大了,管理十分混乱,最后死在成长的路上。
三个共同体:企业和员工是雇佣关系。也是某种形式的共同体。有三种形式: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涨薪50%你干吗?我是来赚钱的,我帮公司赚钱,公司分给我钱。如果不管怎么努力,公司也不赚钱,说明我们不是最适合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降薪50%做成拿500%你干吗?我愿意投资自己应得的,无风险的短期收益,获得有风险的,长期的但是更大的回报,这项投资就叫做:事业。
降50%工资,但是事做成,给我500%的收益。命运共同体:降薪50%另外你拿出500w,做成拿5000%收益,你干吗?自掏腰包500w,如果做成拿到5000%收益,你愿意接受挑战吗?这就是同生共死。如何选择合适的共同体呢?创业期:创业期是不确定性,这时候,应该和合伙人保持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和高管保持事业共同体,和底层员工保持利益共同体。
成熟期:一切基本已经成熟,对于员工,甚至是高管,只要面向kpi执行能力。所以基于工资加奖金的利益共同体,是最主要的员工和企业的关系。转型期: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这时候,公司应该和转型团队从新建立事业共同体,对于核心带头人,建立命运共同体。
最后,在创业期,成熟期,转型期,企业应该和员工保持不同的共同体关系。KPI首先你要大概知道怎么做就能成功,是先为战略。其次,你把战略分成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然后,给职责找到衡量是否达成的维度。然后,把维度制定相应的数字作为指标。
最后,把指标和每个人的薪酬挂钩。KPI是一个成熟期企业常用的管理工具,你把他用爱创业期,很可能不但不能帮助到企业发展, 还会起到反作用。第一,警惕KPI。
创业期的主要目标是不断试错,找到真正打动用户的产品,和能因此盈利的商业模式,你这时候还在寻找与自身行为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你还在用设计复杂的KPI为指标,但基础并不具备。张小龙说警惕KPI是因为他们处于创业期。第二,管理人心。不能用管理行为指标,那么就管理人心,这个阶段,用远景,对未来的收益的预期,激发善意,更为重要。这需要真正的领导力。让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