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后浪调研小组作者丨庄思虹图片|图虫创意某亚马逊卖家维权组织近来声称,已有不少卖家收到亚马逊官方的“警告信”,内容指出,第三方平台可能在美国国会通过监管数字平台行为的法案后被迫关停。跨境行业协会online Merchants Guild表示,刚开始这封邮件的收信人大多是过去与亚马逊公共政策团队(Amazon’s public-policy team)合作的头部卖家,之后范围逐渐扩大到几乎所有第三方卖家。
这封邮件鼓励卖家注册内部网站supportmallsellers.us的会员,以随时跟进随可能影响卖家“生死存亡”的立法进程。
据悉,supportmallsellers.us要求卖家在注册时提供邮箱以及准确的营业地地址或居所、住所地地址,并注明“填写详细地址或将有机会与国会议员直接对话”。亚马逊此举可以说是细思极恐,曾经传统实体书店的终结者能坐拥全球电商平台的头把交椅离不开第三方卖家的一路相伴,如今亚马逊不惜将为自己一路披荆斩棘打下万里山河的“功勋”作为政治筹码出卖给政客,闻着也伤心。亚马逊指出两党议员在6月曾提出一套法律议案,其中就包括禁止电商平台利用自身优势打压竞品,目的是为狙击向来“艳压”第三方卖家产品的亚马逊自营系列。
美国反垄断组织American Economic Liberties Project的执行主管Sarah Miller称,国会近来对亚马逊动作不断,一方面是由于亚马逊利用市场垄断地位打压中小型卖家的丑闻甚嚣尘上,国会不能再坐视不理任由其搅乱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亚马逊如今的市场地位不得不让国会也忌惮三分,用政治手段给其一记“杀威棒”,也可以说是“小快人心”。
亚马逊近来被踢爆“复制”印度站点热销产品转而上架到亚马逊自营,“走后门”将自家产品推向搜索靠前的位置;The Markup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亚马逊引以为豪的A10算法竟然毫不吝惜地把黄金购物车(Buy Box)的展示位几乎全引向亚马逊自营;美国立法委员会就亚马逊否认上述爆料进行过公开指责。亚马逊的丑闻不过是茶余饭后的闲聊的谈资,卖家们最担心的是,未来的某一天,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平台会像日本筑地市场般不复存在,没有了土壤,种子又如何生根发芽呢?亚马逊副总裁Dharmesh Mehta出面回应,如果上述法案被通过,卖家可能无法在亚马逊再次销售。向外界释放这样的讯息为的是号召卖家们积极开展“自救行为”,另外,也希望立法者能看清卖家也就是他们口中被亚马逊压榨的群体的真实的想法。
国内外媒体对爆料内容的大肆报道不过是为了博噱头,而且相当得片面。互联商务委员会(Connected Commerce Council)发博文写道,国会提出的法案,特别是《美国线上选择与创新法案》(American Choice and Innovation online Act),将迫使亚马逊停止在平台上销售自营产品。
该贸易组织评论道,亚马逊要么关闭占平台业务40%以上自营版块,要么剥离第三方卖家平台业务,无论怎么选,都是“断臂保命”。
另一方面,众议院议员Ken Buck是这项法案的共同提案人之一,他公开指责亚马逊的言论实为煽动对立,危言耸听。法案旨在规制亚马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为,亚马逊在遵守反垄断法的前提下并不会面临二选一的局面。Buck在推特上发帖称,亚马逊威胁卖家们,反垄断修正案一旦通过则将面临被驱逐的境地,这单纯是无耻报复的表现,把卖家们推上反对法案通过的风口浪尖,等于是让卖家陷入更为严重的经营风险。
心狠手辣如亚马逊,可见一斑。最近的一份亚马逊《小企业赋权报告》(Small Business Empowerment Report)表明,截至2021年8月底,美国站点有超过50万个第三方卖家。2018年,第三方卖家占亚马逊所有站点销售额的58%。从业务贡献上来看,第三方卖家向来举足轻重,假设第三方卖家被“驱逐”,那么亚马逊偌大的FBA仓库将会被闲置,平台商品库存以及多样性也会因为第三方卖家的缺位而黯然失色,关停第三方卖家平台显然不太可能。
online Merchants Guild的执行董事Paul Rafelson表示,亚马逊正在抢夺“定义权”,以规避法案的束缚。Rafelson声称,“我们不是一个平台,我们是一个店铺”,这样的言论完全颠覆亚马逊以往的立足点,即扮演第三方平台为卖家搭建虚拟店铺收取佣金的角色。亚马逊的“诡辩”意在将统一收取卖家营业税以及为商品故障兜底的责任一并甩锅。最近加州的一项判决写道,亚马逊须对平台销售的产品承担责任,加上线上销售税的变动使得亚马逊更难从法律的角度辩驳。
不过online Merchants Guild给出另外的看法,按照亚马逊说法,卖家的立场将更为受限。假如亚马逊真的从“平台”变身为“店铺”,则与Costco或沃尔玛很像,后两者上架自营产品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亚马逊若有心让第三方卖家充当供货商的角色,贴牌上架自营店铺,那么就能彻底摆脱“假公济私”的不利舆论,如同沃尔玛,利用本有的市场优势尽可能得压低进货价格,剥削卖家们本就微薄的利润,另外卖家的后台数据仍有很大的可能会被亚马逊采集为己所用。总的来说,两者之间“公平顺差”并没有得到修正,反而越拉越大。
无独有偶,Uber和Lyft在面临诉讼之时也是拿司机们挡枪,争取他们的力量为公司游说。Uber和Lyft的司机最终被胁迫支持第22号提案。类似的经历似乎将复刻到亚马逊与第三方卖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