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互联网巨头的重新出发

核心提示曾经有记忆中在2020年前的几年间,几乎每逢年末媒体都会喊出所谓互联网资本寒冬的口号,渲染初创和成长型公司融资的困难。然而实际上这些影响确实也只是针对行业里梦想着一飞冲天的新玩家,而对于互联网大小巨头来说依然在高歌猛进。进入2020年,突如

曾经有记忆中在2020年前的几年间,几乎每逢年末媒体都会喊出所谓互联网资本寒冬的口号,渲染初创和成长型公司融资的困难。然而实际上这些影响确实也只是针对行业里梦想着一飞冲天的新玩家,而对于互联网大小巨头来说依然在高歌猛进。

进入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各行各业几乎都按下了暂停键,唯有互联网行业却有如迎来了春天,因为人们都必须宅在家中,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的需求井喷,相关互联网公司的股值几乎都是一飞冲天,一些耳熟能详的领先玩家甚至是一年间几十倍的股价增长,使得炒中概港美股的股民们也都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人利用高杠杆进行投资。

不知是否因股市赚了一笔的人都撤资买房,房地产价格在2020年下半年在一线城市也迎来了快速上涨。然而实际上2020年的宏观经济因疫情大受打击,一些行业如电影、餐饮、酒旅等更是元气大伤,这样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资本价格飞涨,只不过是在做大泡沫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时间来到了刚过去的2021年,“共同富裕”成为了国家级的战略性目标,资本的无序扩张也画上了停止符。

一年来,在反垄断和数据安全的指引下,包括取消税收减免在内的多项重要政策落地和相应的互联网公司罚单开出,蚂蚁集团的全球最大的上市计划被叫停,中概互联网股值几乎都是一泻千里,两大巨头腾讯阿里距离股价高位下跌都超过50%,其余的成长股就更为尤甚了。

国家的意志和政策的指引已经非常明显,已经占据了众多社会资源和资本碾压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应与国家发展战略融为一体,在高精尖基础科技的研究上花更大的力气,而不是惦记着菜市场那点生意。2022年,注定是互联网巨轮们要思考并开始转向的一年,必须从过往的快速拓展边界转向锚定方向行稳致远。阿里重组业务版图过去从股值最高接近320美元,在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曾经进入全球科技公司市值Top 5的阿里竟然跌至不足120美元,市盈率只在16左右,实在是让人咋舌。

当然,这个价位似乎已经超跌,以巴菲特搭档芒格为首的投资大佬高调进场“抄底”,或许阿里的股价有可能触底反弹。然而,股价的下跌也不全然只是资本市场的效应,过去一年的阿里在业务上着实遇到了诸多困难。

先是蚂蚁的上市受阻后进行了一轮合规整改,花呗的模式也从粗放经营变为持牌经营,新成立的消金公司意味着将会受到与传统银行机构同样的监管规则。

就在元旦前出台的非金融机构引流指引更是可能让花呗这类消金信贷产品失去支付场景,也不得与金融机构进行产品销售分润。除此之外,作为互联网保险重要创新的相互宝也即将停止运营。可以预见,未来的蚂蚁集团将会成为重要的支付工具和金融产品销售渠道,但想通过自营保险、理财、信贷等金融产品来获取高额利润将变得更加困难。

而作为阿里另一增长点的阿里云也是祸不单行,除了在财报中显示出来的增长乏力问题以外,因为“BUG事件”被工信部暂停6个月的官方合作也让未来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蒙上阴影。多年以来,阿里都习惯于“拥抱变化”,以逍遥子为首的阿里董事会一方面进一步放权并分别任命国内商业、国际商业、云计算、本地生活四大板块的主帅,对业务进行了整合重组,另一方面也响应国家号召公布多项员工福利政策稳住员工的心,相信2022年的阿里已经走在了复苏的新道路之上。腾讯重构开放平台相比主营电商业务与宏观经济高度绑定且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的阿里,腾讯的两大业务社交和游戏相对来说倒还是稳若泰山。在这一轮的反垄断和监管政策浪潮下,阿里的电商、金融、云计算的业务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质性影响,但对鹅厂的影响却基本只在于对其流量垄断的制约,对其业务收入基本不构成直接影响。

然而虽然鹅厂这次并无元气大伤,但是他的“小兄弟”却都遭遇了或多或少的冲击。众所周知,近些年的腾讯除了社交和游戏领域屹立不倒以外,并没有过多的新业务亮点,反倒更加坚定地和通过收购来实现业务生态协同的老对手阿里相反的方向,持续通过投资和供血来践行开放平台战略。这些年来,除了自身最为核心的社交和游戏业务以外,腾讯确实把半条命都交给了合作伙伴,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快手、B站、唯品会甚至东南亚电商游戏巨头Sea等在各自细分领域都举足轻重的公司背后,全都有腾讯资本的身影,以此合力来牵制阿里和字节两大竞争对手。然而形势发生了改变,国家已经明确传递出的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声音,不管是分兵作战的腾讯系还是集权群战的阿里系,总之不断拓展业务边界的行为已经被亮起了红灯。

12月23日,腾讯宣布和结缘8年的京东进行“解绑”,通过大幅减持直接退出京东的大股东之位。腾讯给的官方理由是京东已经具备自己造血的能力而自身也获得了足够的投资回报,所以这次战略投资圆满结束。当然,诚如众多媒体分析,如果这是真实理由,那么已经具备造血能力的可不止京东,像已经连续非常多个季度盈利的唯品会就是典型代表。实际上,腾讯根本不缺钱,即便是所投资的公司已经实现盈利,也没必要在当前时点就减持退出。

因此,笔者更加相信鹅厂和已经成型的公司解绑更多是为了降低自身政策风险。当然,这并不代表腾讯就需要放弃开放平台战略,只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投资的重心可能更多倾斜于初创企业尤其是掌握关键技术的团队。同时在自家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业务如腾讯云、虚拟现实等领域上也必将加大投入力度。

2021年前的互联网巨头们,都习惯于看准目标便大举进军希望先声夺人,但在2022年及以后的日子里,或许更应学会后发制人,掌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准绳。作者:君健,前互联网大厂产品汪,现金融总部搬砖工。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