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在思考定位的时候,做的各项业务很多,找了半天发现其中有一项是细分领域第一的,也是投资人比较关注的,因为相比于做了很多事情都是二流,不如在某个事情上做成一流,前者是做大,后者是做强,为了做大而做大没有意义,大而弱的企业很多,做强是做大的路径,只有做强了,核心竞争力才会凸显,品牌效应也会显现。当然,段永平的经营理念和阿里最新的愿景里,甚至把做大做强都去掉了,而是追求做正确的事情,更健康更长久,这当然是更高的一个层次,因为他们已经经历过做强和做大的阶段,最后发现做得久比做强和做大还难。
做的久需要的不仅仅是策略层面的,还有价值观层面的,对团队组织和文化的要求都很高,甚至对策略层面本身的要求很高,能够不断发现第二曲线。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某个领域成为第一还是很重要,尽管第一通常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把正确的事情做好之后的水到渠成的结果,正如oppo vivo从来没说要做第一,而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第一,当然,在策略中,聚焦法则是成为第一的重要途径,在资源不如对手的前提下,局部优势最大化,集中优势兵力,这也是毛泽东思想里提到的,从井冈山开始,分散兵力不如集中,各个击破。 为什么要在局部或者利基市场成为第一,其实原因很多。季琦在《创始人手册》里提到的,各个领域的顶尖人其实到了最后在山顶看的风光都差不多,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商业,或者是做投资都是如此,从术的层面开始最后到哲学的层面,当然这个感悟的过程有时候是渐悟的,有时候是顿悟的。
最近在读稻盛和夫的著作,其实优秀的企业是有共性的,稻盛和夫的哲学与华为、阿里也是如出一辙,做的好的都是其内在的原因的。
优秀的投资机构和企业也是门当户对的,张磊投资的都是细分领域最牛的公司,因为高瓴本身也是想大事做大事的,他找的创业者也是希望有大格局观的。 第一需要破局点。正如马云说的,战略就像拿个锤子钉钉子,如果几年这里凿凿那里凿凿,哪个地方都凿不出个口子就全疯掉了。
以前的战略是自上而下,体系带动单品,现在对多数小企业而言,单品带动体系,一个爆款就解决问题。例如苹果的扭转就是因为乔布斯砍掉了多数产品,而是从ipod开始,几年推出一个爆款,因为他认识到破局点的重要性,聚焦到少数而正确的事情上,放弃很多不重要的事情,能够产生压强效应。
华为如今的成功也是从几个人开始到现在几十万人,几十年如一日对着一个地方开火,形成了巨大的压强效应,撕开了大口子。
第一的好处很多。沈南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认为,这个道理从上学的时候就知道了,考最好的分数上最好的大学,见识到的风景就比二流三流的更好,只有把红杉资本变成最优秀的创投机构,才能见到最好的创业者,感受世界最顶级的变化趋势,站在潮头。这还不仅仅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
当然,在不同的学校和进入了不同的工作领域里,可能最初的起点或者中途的接触的都不是第一流的,这时候还是要努力进入一流的领域里,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公司很重要。稻盛和夫现身说法,进入了一个破烂的小公司,但是做陶瓷材料,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公司。华为开始也不是最大的,排名靠后的,但是通过不断进步成为了第一。企业家精神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从某个领域开始,起点不高,但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与最优秀的人共事,逐渐成为行业的第一,这个过程中也在提升个人的境界,最后发现的个人的追求也变了,从想赚点钱开始到了最后变成一种伟大组织的打造和社会的进步。
当然,追求第一应该是一种精神,不断精益求精,而不是说为了第一而第一,追求第一的同时不能忘了享受过程的乐趣,热爱事情本身,不要变得很功利,患得患失。昨天看了《夺冠》这部影片,老女排总是要追求冠军,把拿第一当成唯一的目标,这造成了郎平这一代人的心理包袱都很重,冠军和国家荣誉挂钩。但是后来郎平去了美国,境界上得到了提升,后来对新一代的女排的年轻姑娘说到,你们要热爱排球,而不是为了单纯拿这个冠军,也不是证明给谁看,也不是要为了成为谁或者打败谁,而是成为你们自己。竞技体育的目的是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竞争中不断提升个人的技能,而不是为了单纯打败谁而打败谁,这种心态就是错的,也会背上患得患失的包袱,也失去了体育本身的乐趣,就像张磊说的,警惕各方面都第一的人,因为失去了对事情的热爱,高瓴资本是如今的pe龙头,但又不是特别刻意去追求这个事情,因为张磊把这其中的逻辑想得很清楚,的确是充满了辩证矛盾的一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