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

日前,多个金融管理部门发布货币信贷、金融服务等措施,为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政策落地实效如何?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股市、债市融资,金融支持实体力度逐渐稳固,尤其是针对基础设施、科创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放不断倾斜。与此同时,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也逐步下行。

——扩总量,贷、股、债渠道全开,金融资源加速流向市场主体。

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正逐步加大。有“数”为证: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环比多增约1.88万亿元。

信贷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规模超过了去年同期。记者从多位一线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获悉,现在各家银行从总行到分行、再到基层支行网点,都提出了明确的信贷增量目标,并加大对新增信贷投放,尤其是重点领域新增信贷投放的考核力度,客户经理也通过电话营销、名单营销等各种方式来对接企业的信贷需求,力争完成目标。

为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多家银行设立专项信贷额度。例如,上海银行设立1000亿元防疫抗疫及复工复产专项投融资额度,交行为上海地区外贸企业发放不少于等值200亿元人民币的本外币贸易融资。

除了银行信贷渠道,股、债市场融资效率也不断提升。今年前5个月,沪深交易所IPO数量达到126家,合计融资2723.77亿元,再融资公司152家,合计融资2813.91亿元,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今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下的企业债券融资16803亿元,政府债券融资30316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多5642亿元、13292亿元。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银行信贷投放速度相对更快,可以很好满足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尤其对于个体工商户等非法人单位,银行信贷也可予以融资支持。发行债券成本相对较低,可降低融资主体的成本。而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可以在稳定企业主体杠杆率的情况下,使得企业主体获得融资资金。“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合力。”他说。

——瞄重点,金融机构持续“浇灌”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

“不断扩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信贷规模,着力推动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流域防洪薄弱环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重点行业区域领域节水、智慧水利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5月,水利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工作。

这是一个缩影。金融助力稳定经济大盘,有抓手,有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压舱石”,驰援基建,金融机构大有可为。政策性银行方面,国家开发银行进一步延长贷款期限,对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最长贷款年限可达45年。商业银行方面,5月,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与衢州市签订合作协议,未来5年该行将为衢州发展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的综合融资,支持衢州基础设施建设等。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而股、债等直接融资场所在支持科创企业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已接连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科创票据等多款新品种,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Wind数据显示,当前科创债已发行30余只产品,融资超200亿元,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其中首批2-3年期国有科创债发行利率均低于2.8%,多家公司发行成本创历史新低。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科创债的推出,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科技创新的导向,顺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为科创企业增加了债券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现阶段债券市场流动性相对充沛,短端拥挤迹象也比较明显,通过推行科创债,有利于缓解短期“资产荒”迹象。(下转第二版)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