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店真实成交

核心提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开菠萝财经,作者 | 吴娇颖,编辑 | 金玙璠风口上的抖音探店,既吸睛又吸金。和探店紧密相连的是抖音用来拓展本地生活的团购业务,即:达人发布带有商家团购信息的探店视频,用户通过视频购买并消费,达人按一定比例获得分佣

来源@视觉中国

文|菠萝财经,作者|吴娇英,编辑|金坤

风口上的Tik Tok商店既吸引眼球又吸引黄金。

与探店密切相关的是Tik Tok用来拓展本地生活的团购业务,即达人发布一个探店视频,视频中有商家的团购信息,用户通过视频购买消费,达人按照一定比例获得提成。

在流量巨大、主体众多、利益链条复杂的Tik Tok开店生态中,除了平台、商家、人才、消费者之外,还有一批服务商、运营企业和培训孵化器,手握行业信息和资源,做起了中间商的生意。

在风口上,第一波“收割”的是打着“知识付费”幌子的短视频电商培训机构。他们声称在Tik Tok开店“零门槛、低成本、快回报”。只要他们付费上课,“提供包括教育、会议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很快就能实现从小白到人的一步一步跨越,走上团购加付佣金的致富之路。

对于那些已经开通了团购功能,但粉丝少、流量差、选品经验不足的初级人才,他们也有“收获”妙招。针对初级人才的资源缺口,这些培训机构号称可以对接海量业务资源,直接提供业务资料,在家就可以“云中探店”。

此外,还有一些第三方服务商的平台,会利用免费的“云店”资料,将初级人才吸引到自己的社区,以向商家展示自己的大师级人才资源。每个客户下一单,服务商拿15%的提成,分5%给人才,净赚10%。在这个阶段,收割者的角色正悄悄地从小白达人转移到商家和消费者身上。

但“云潭店”已经被Tik Tok认定为虚假宣传,轻限制当前,重封号。风险系数高,不被大型第三方服务商尊重。他们有一批自己孵化的人才,他们和当地大部分探店博主达成了合作。他们会安排这些达人博主探店,分提成。其实他们也是从事中间商的生意来赚差价的。至此,他们口中的店铺已经从最初的真实评价,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推广。

初级收割者,高级收割者和高级收割者,Tik Tok商店支持不同层次的中间商交易。然而,在各种利益的作用下,达人蛋糕越做越小,商家利润不断被摊薄,消费者频频踩雷。Tik Tok在探索商店方面能走多远?

人才培训:95元买七天训练营,2998元“教育套餐”

从图文时代的“免费写评论”到短视频时代的“付费探店”,在很多博主眼里,探店确实是一个有回报的内容变现赛道。好像动动手指就能免费吃喝玩乐。

在新的消费浪潮下,当网络名人种草成为吸引顾客的重要一环时,这项业务吸引了无数创作者。把人拒之门外的为数不多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传统的探店模式还有一定的门槛。一是需要足够的粉丝流量积累,二是需要相对稳定的创作能力。

然而,当Tik Tok将店铺探索与团购挂钩,推出“低价团购+人才引流+商家接单”的变现模式后,平台上所谓的“店铺探索”内容迅速爆发。到目前为止,在Tik Tok有购买权和带货权的人数接近200万。

来源/Tik Tok截图

一个深谙套路的训练孵化器,风调雨顺。这两年,从理财、情商到直播、短视频运营,凡是“小白”能快速变现或致富的方式,都可以成为他们“割韭菜”的利器。今天对店主的培训也不例外。

据菠萝财经观察,在网络平台上,店主培训吸引“小白”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员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进行团购、提成分配的业绩截图,以“招贤纳士”、“抱团取暖”等名义吸引私聊;第二,有一定粉丝数量的团购者,直接在Tik Tok的账号名称后面加上“徒弟”、“教店”等字样,吸引粉丝咨询;第三,“购物者创造IP”的广告将直接展示在Tik Tok搜索广场,引导用户提交联系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菠萝金融接触到了很多培训机构的“老师”,很快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学员。

他们自称是“初出茅庐的练习生”,现在不仅是兼职店主,还成为了“导师”或“合伙人”。一位“合伙人”展示了他的店主的全部日程,称“一切免费”。

在他们口中,Tik Tok团购人才是一个完全“零门槛、低成本、高回报”的行业。“没有粉丝也没关系,向他们学习就好”“方法对了就能得到提升”。他们声称,只要加入培训班,就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从建立账号、快速增粉、创作剧本、拍摄片段、制造爆款、与商家合作,“全程服务,包括教育、包会”。

不同培训机构提供的店主付费培训课程。

他们卖的是店主培训课程,价格从95元、299元到899元、2998元甚至19800元不等。学习的时间长短和内容因收费标准而异。但实际上,这些需要付费的人才培训课程,有的并不在少数。

一位达人向菠萝财经展示了95元价格的“七天短视频达人训练营”。《星探》的内容包括“如何快速实现账号冷启动”、“如何拍出吸引眼球的爆款视频”、“如何引爆视频,实现多次变现”,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

针对这类基础课程,在Tik Tok团购者后台的“有货视频学习中心”有类似的免费学习视频,包括店铺选择、拍摄剪辑、个人设计、推广等。

高级套餐价格从2998元到19800元不等,包括建账、人才培养、视频剪辑等内容。服务时长3个月,还提供一对一教学。至于教学质量,对方表示没有保证,只说“这个跟个人理解和视频质量有关,目前培训的学员都很成功”。

为了增加可信度,对方主动展示了一些“优秀学员”的案例,有人30多天做了3000多单。“哪怕单笔佣金只有1块钱,一个月也能赚上千”;某人一个月团购交易额超过19万元;有的人光是提成一个月就过万。此外,还有不少导师以“拉人头拿提成”为由吸引小白,称加入团队后还可以开展招聘工作。“如果对方支付2888元,你可以获得888元佣金”。

培训师展示的优秀学员的表现

一位课程起价2998元的“业务指导”向菠萝财经强调,Tik Tok的蛋糕足够大,团购者日均收入在100元-600元波动。只要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发布视频,就能在短时间内轻松赚回学费。“不用担心浪费水,这是不可能的”。

据其描述,今年前两个月,其团队已经在全国培训了近500名团购者,包括宝妈、学生、退休爷爷奶奶等。但是,这些人有多少是通过培训快速实现的,其实是无法检验的。

拥有2万多粉丝的腰部购物者阿森告诉凯菠萝财经,这些培训项目从证书的实力来说,截图都是有猫腻的。“比如有些达人的团购交易额高达几十万,但达人的佣金收入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销账次数和佣金比例来计算,还要减去无佣金订单和退款订单,所以实际收入并不多。"

单配:进群拿现成材料,“云店”在家赚钱。

Tik Tok商店支持的另一项业务是买卖粉丝流量。

据Tik Tok创客服务中心介绍,想要成为团购专家,可以开通带货团购功能,获得佣金分配机会,申请条件是“您的账户粉丝数大于等于1000人”很多团购者告诉菠萝财经,申请起来并不难。即使粉丝不够,也可以通过“买粉”快速打开。

目前很多电商交易平台,如拼多多、淘宝、闲鱼等。,都显示有商家提供Tik Tok粉丝交易服务。根据粉丝的质量,1000个粉丝的价格在50-120元不等。

电商平台的买粉渠道

打开菠萝金融实际操作后发现,通过“买粉”粉丝数达标的账号也能成功开通团购发货功能;成为团购者后,即使粉丝数跌破1000,也不会被暂停。

当然,成为团购者并不意味着可以“躺着赚”。想要获得佣金,就需要发布作品,通过视频吸引用户下单,并实际消费。但对于初级人才来说,粉丝不多,流量一般,很难获得商业资源。

“我推广所有销量高、评价好、价格低但佣金比例高的产品。我认为,有许多人订购这种产品,并获得更多的钱。”今年2月初开通团购达人的小米向菠萝财经表示,坚持更新作品一个月,但订单交易金额只有400多元。剔除非佣金商品和退款单,最终以25元佣金成交。

一位拥有近5000粉丝的团购专家告诉菠萝财经,店铺的视频流量还是比较依赖商家的自然流量。她已经连续三个月每天更新,利润很少。

于是,优质的业务资源成了一些人才孵化器和运营机构“收割”这些初级人才的又一个噱头。但他们提供的所谓“资源”大多不是帮人联系商家探店,而是直接提供已经拍好的探店素材。“只需要自己动手,不用亲自探店”。

培训讲师说“不用亲自到店”

这就是探店圈的“云店”,即用现成的图文或视频素材剪辑制作视频,不需要真的探店。

在这些机构的“导师”中,“云店”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帮助“小白”在提高人数、升级粉的同时赚取低佣金。“水平高了,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商家来找你购物”。

“你没有资源自己去做。我们有专门的派遣小组,我们会把现成的材料分享给你。你可以加入这个小组,然后接任务。”一位同样卖课的人才告诉菠萝财经,他可以“对接官方机构”,只要加入机构,就可以拿到全国各地的业务资料。

另一个人才说,如果加入组织,可以无限期享受线上业务订单的分配,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单赚钱。

上述“创业指导”甚至表示,前期团队不仅会直接帮助学生拍摄、剪辑视频,还会给出10万+的曝光率,稳定账号的垂直度和权重。“你可以直接上传到Tik Tok。如果‘附近的人’有需求,他们会去你的视频链接购买。”

除了这些想吸引小白交学费的培训机构,“云店”的免费资料也是Tik Tok一些团购服务商用来吸引人才、为合作商家实现矩阵曝光的工具。

在森达人账号等级不高的时候,他已经进入了很多“小白”社区。据他观察,这些群大多是由Tik Tok的第三方团购服务商组织的,他们会定期在群里发布拍摄的探店资料。人们只需要下载材料,在手机中剪切然后发布。

菠萝财经进入某第三方服务商组织的本地寻店人群,发现工作人员每天在群里发布1-2个商家的寻店资料和团购套餐链接,每个套餐资料里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时长2 -5秒的垂直视频,由群里的人自己下载编辑。

一个小的服务提供商程序可以自己查看和下载商店探索资料。

不仅如此,服务商还有一个供人使用的小程序,可以查询团购商家、套餐内容、销量、佣金返点率、预估赚额以及相关探店资料。这些包装的使用时间很长。售卖期间,达人可以随时下载素材剪辑成“探店”视频,拿货当提成。

“这无形中可以给商家带来矩阵曝光,部分消费者势必会通过达人的视频下单。可能每个达人都能带几单,但总数加起来不少。”森说服务商就是赚商家和人才的中间差价。“比如服务商从商家拿12-15%的佣金给4-5%的人才,中间商可以赚8-10%。”

在他看来,集团的那批人才资源是服务商和商家之间的筹码,可以帮助他们赢得更多的低价套餐。很多苦于业务资源匮乏的初级人才也愿意赚低提成,“聊胜于无”。

在这个阶段,那批小人才已经从“切割者”变成了“工具人”。

团购商品:商家把人引流成佣金,服务商赚差价。

当然,对于有意长期运营探店账号的人来说,使用“探云店”素材风险很大。

Tik Tok《生活服务创作者违规管理规则》显示,发布缺乏实际逛店真实体验的“云店探索”内容,属于虚假宣传,将受到警告、视频下架、账号降级等处罚。视违规程度而定。

Tik Tok一家团购服务商的业务经理张旭告诉菠萝财经,据他所知,如果逛店视频内容的重复度达到40%,一批内容相似的视频就会被限制,账号权重也会受到影响。

但因为门槛低,成本低,平台上还是有很多初级人才借此发布团购视频赚取佣金。"在整个店铺购买跟踪中,这类视频的数量并不低."张旭说。

Tik Tok的一些团购者发布了Tik Tok的图片拼接/截图的视频来源。

他告诉凯菠萝财经,“云发现店”的转化率是有限的,流量受限甚至封号的风险,大多是一些参与恶性竞争的小服务商为了赢得业务,增加销量而采取的手段,却不被大的专业服务商所尊重。

“大平台一般都有自孵化人才,同时和当地很多探店博主合作,不需要通过批量曝光来完成转化。另外,能和大平台合作的商家,对达人的推广视频质量要求更高。”

在Tik Tok的团购板块,商家购买产品的链接有两种,一种是入驻Tik Tok官方平台,一种是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通过其开发的Tik Tok小程序发布。据张旭介绍,目前平台上90%的团购业务都是第三方服务商做的,大大小小的服务商有几百家。

这些服务商所做的,本质上就是赚取差价的中间商。

与官方平台一般只负责入驻和发布信息不同,服务商不仅为商家提供销售入口,还提供套餐匹配和定价、人才店铺推广、品牌营销和宣传等服务。,并按照双方达成的比例进行团购交易金额。

官方平台链接有“官方”标识,第三方服务商链接可以进入小程序首页。来源/Tik Tok截图

据张旭介绍,去年第三方服务商给餐饮商家的佣金比例一般在15%左右,而利润较高的,如美容院,比例更高。“然而,一些小服务商为了抢生意,只需要8%甚至5%的佣金。”

这些第三方服务商不仅拥有一些自己孵化的店主,还和当地很多店主合作。服务商会会把商家的一部分佣金收入分给达成合作的店主。"级别越高,佣金比例越高,一般可达8% . "

张旭告诉菠萝财经,一般二三线省会城市的本地博主,60%-70%会和这类服务商合作开店。“因为达人也需要曝光率和知名度来提高粉丝的粘性,仅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很难和一些优质店铺达成持续的合作。个人店铺探索的试错成本也比较高,所以服务室和达人可以互相借鉴。”

然而,这种人才与服务商合作的开店模式并非没有“玄机”。“比如服务商安排10个人才去合作商家探店,在店里一个一个讲同一个剧本,然后去下一家店,回去各自剪辑素材发布。”阿森说,这是买人腰的常用方式。

据张旭观察,确实有很多从业者在这种“中间人”的生意中获得分红。“有人月薪几千元月入20万,有人工作半年就买了特斯拉,因为市场刚起步的时候,业务订单多,提成高,公司奖励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因为连续两三个月拿不到业务订单而离开了这个行业。“选择企业需要经验。等待签约,拍摄一个人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人很难坚持下去。”

现在还是有很多小的平台服务商试图挤进这个行业来“割韭菜”。“服务商需要培养人才,做商业运营。新平台没有资源,只能通过压缩佣金的方式和商家谈判。利润不高,问题很多,导致行业被牵扯进来。”

谁为“店铺税”买单?

在过去的一年里,Tik Tok的商店探索业务一直在飙升,正式吹响了当地生活的号角。

这似乎是一个大家可以分享蛋糕的窗口:消费者“吸”到了低价套餐,达人找到了内容变现的新赛道,商家实现了引流和获客,平台扩大了业务版图;服务商、代理运营商、MCN机构趁机利用信息和资源的贫乏,做起了“稳赚不赔”的中介生意。

然而,在这样一个链接都可以“收割”的复杂生态中,店铺探索正在失去原本真正意义上的“评价”,而演变成了商业推广,甚至有了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收割”的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过去的一年里,Tik Tok因开店引发的消费者、商家、人才、服务商之间的纠纷不断。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700多条与“Tik Tok团购”相关的投诉。其中,部分商家投诉,服务商未经商家同意确认购买团购套餐,合作到期继续销售提成产品,扣押款项未结清。有人抱怨佣金体现不出来,服务商耽误了人家的佣金。

更多的投诉来自消费者,团购产品不能用,过期产品不能退,商家提供的服务和菜品不真实。在Tik Tok、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有类似的“踩坑”“防雷”案例。

消费者团购投诉和吐槽来源投诉/小红书和黑猫。

Tik Tok的一位博主曾对《菠萝财经》表示,在平台服务商的推荐下,他去了一家火锅店。因为菜品和服务都很到位,集团采购的产品性价比高,他就发布了视频进行推广。但是推荐消费前买同款套餐的朋友反映,同款菜的重量比店里视频少很多。“明明是偷工减料,却只能吃哑巴亏。”

消费者频频“踩雷”,商家不死心。在张旭的作品中,观察到很多商家没有准备,于是一窝蜂地涌入探店进货的风口。没想到,他们没能自救,反而被割了韭菜。

“一开始他们只以为生意不好,Tik Tok的流量是突破口,但没想到不合理的低价团购摊薄了利润,降低了客单价。另一方面,自己的商品质量不算太硬,服务可能跟不上,无法真正让消费者满意,口碑和引流都输了。”

作为一个半专业的购物者,阿瑟纳承认Tik Tok的购物者是一把双刃剑。“懂得经营的商家,懂得判断的买家,才能真正享受到薅羊毛和分红;但如果不懂得顺势而为,可能就得不偿失了。”

在张旭看来,这呼唤更多规范的行业标准的出现,包括平台监管。“比如最基础的服务商的佣金比例,现在大部分公司的收费标准都不一样,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

当商家和消费者成为“购物税”的最终支付者,作为流量主体的Tik Tok平台很难独善其身。

他认为,随着店铺变现能力的无限扩张,内容平台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可能迎来用户质量的下降和增长的放缓。“商业化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真实有趣的内容,会被抛弃的更快。”

*应采访对象要求,Arsene、小米、张旭为化名。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