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是象牙塔里空的城堡。然而,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基本需求。”9月22日,张汝伦在@复旦哲学官方账号推出主题为“中西视角下的哲学”的讲座,集中对中西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整个直播持续了2个小时,吸引了超过330万人在线观看。
他是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开设的《国学通论》、《现代西方哲学》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被评为复旦大学教学名师。张汝伦的学术跨越了中国和西方。他在致力于西方哲学的同时,也长期在中国现代思想领域努力。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了《历史与实践》、《思考与批判》、《中国近代思想研究》等学术著作。
讲座开始时,张汝伦首先指出,大学的哲学系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他专业大多提供知识和信息,学生只能学得好和学得不够好,不存在完全学不到的情况。但哲学是零或一。"哲学不是知识,而是对灵魂的感知."所以他建议,不要学习客观知识去理解哲学,而要看看哲学大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那么,哲学研究的是什么?张汝伦认为哲学是对人类思想的研究。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挑战人们思想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哲学就是颠覆常识。”张汝伦说,他主张每个人在生活中应该始终保持批判和反思的态度,而不是每次出现所谓的新概念或新技术时都急于赞美。"只有透彻地分析,我们才能尝到批判性思维的好处和甜头."
除了颠覆常识,张汝伦认为哲学的另一个任务是批判概念。“哲学的标志是创造概念,所以要批判概念。”他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雅典将军拉凯斯的对话来讨论“什么是勇敢”作为例子。当拉凯塞认为士兵在战场上行军是勇敢的时候,苏格拉底问:“包抄敌人是勇敢的吗?”随着两人对话的深入,勇敢的范畴从战场延伸到生活,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张汝伦指出,像苏格拉底一样,孔子和孟子等中国先贤喜欢通过非正式的日常对话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想法。可能充满了矛盾,因为他们讨论和思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真相,而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自撑的体系。正是通过这种讨论,哲学家告诉别人他们关于世界的思想和智慧,帮助人们逐渐接近正确的真理。
在谈到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时,张汝伦指出,大多数哲学研究都有“标签化”的误解。比如在讨论战国时期的杨朱和墨子时,人们往往会给他们贴上“自私”和“利他”的标签。在直播中,张汝伦提到了中国已故哲学家贺麟的观点,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的观点有其积极的一面,不应该简单地贴上“主义”的标签。“这样的分析是哲学的力量,”张汝伦说。
在直播的最后,张汝伦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鼓励大家不要活在醉酒的状态中,而要积极反思人生的意义。“人生哲学不是一套现成的理论和教条,而是知行合一。人类只有不断的拒绝和努力,才会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据报道,这次讲座是Tik Tok一些大学和机构主办的100次公开课中的第一次。除之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孙、许、余哲俊等教授将在“第100期公开课”上授课,为网友带来一系列哲学入门讲座。《2021 Tik Tok数据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92%的“双顶”高校落户Tik Tok,全年播出场次14463场,网民观看公开课总时长超过145万小时。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大学的“围墙”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知识走出校园,惠及普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