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新闻记者谭忠信长沙报道。
当长沙花鼓戏在Tik Tok直播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奇妙化学反应,它迅速红了起来。第一场直播的围观人数就达到了35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去年160场线下演出观众的70倍。疫情之下,线上“出圈”,线下“出圈”,长沙花鼓戏通过拓展传播路径,进入了一个春天。
经典传统花鼓戏《武庚劝丈夫》首次现场演出。
长沙花鼓戏流传于长沙及周边地区,是湖南省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早在清朝中期,它就在这些地方流行起来,并且兴盛起来。
戏剧的长寿取决于人民。长沙花鼓有识之士从不固步自封,以人民为父母,始终与时俱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拓展戏剧传播。群众在哪里,长沙花鼓就去哪里。记者发现,长沙花鼓戏在火宫殿、太平街等地,“跨界”、“联姻”的酒楼、景区、社区等地,让人感受到花鼓戏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
艺术盛宴,从剧场到云端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戏剧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缺少观众,辛辛苦苦排个大戏,老戏年轻人没心思看,新戏老年人没兴趣看。
只有扩大传播,才能有效传承。长沙古画戏曲保护与传承中心主任王勇说:“网络表演的欣赏蔚然成风,尤其是网民的年轻化,迫使我们思考艺术传播如何通过网络发挥力量,文化传承如何抓住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人。善用网络,就抓住了传承与创新,有了年轻人,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古画戏曲的传承也不例外。”
《潇湘情缘·花鼓戏》第一场直播。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和策划,长沙古画戏曲保护传承中心正式注册Tik Tok。9月15日,Tik Tok平台第一场直播——《爱在潇湘,花鼓戏》在网络上迅速碰撞出“现象级”的火花空。长沙花鼓剧院Tik Tok首演有350.5万观众,其中52%的观众年龄在40岁以下,创下了Tik Tok国家学院首演的最高数据记录。截至9月23日,已有3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566.8万。
《2022年Tik Tok戏曲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该平台已直播231部戏曲。去年播出80多万部歌剧,可谓“百家争鸣,声音不绝”。这一次,《长沙花鼓戏》后来居上,《长沙花鼓戏》第一次直播超过了99.4%的Tik Tok戏曲主播。
“这是一场高质量的直播,太迷人了。”“我感受到了古画戏曲的魅力”……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网友在弹幕中鼓掌。
通过Tik Tok直播间的古画戏曲文化美,收获了许多“花粉”。一方面,《云上花鼓》成为花鼓戏在新媒体、新传播渠道、新受众中的表演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也可以通过直播间的打赏、点赞、留言等互动,激活年轻人对戏剧表演的偏好,从而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这也让王勇和他的同事们成为了古画戏曲新时代、新审美、新潮流的创造者,赋予了古画戏曲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生命力,让长沙古画戏曲走出了剧场,走出了湖南,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现场乐队伴奏。
“云的背后,优质内容是核心。为了做好直播,我们反复考虑节目和时长,力求为广大观众呈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表演。”年轻演员陈雨晴对此印象深刻。
话剧现场不仅有“台上一分钟”的精彩表演,还有“台下十年功”的幕后表演,化妆彩排的过程,乐队的现场伴奏。这个直播间是由Tik Tok著名的古画歌剧院的主持人伊东主持的。国家一级演员胡建中继承了古画戏曲的文君,优秀青年演员丁成焕、赵、何玲、夏乌兰、戴哪吒。每场直播包括两场经典剧目表演,多场经典花鼓小调串烧,超级点播互动。
如今,长沙花鼓戏直播已成为新常态,每三天准时与网友见面,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长沙城市形象的又一“顶流长红”。
花开花落,从老年到青年。
虽然花鼓戏《刘海劈劈柴》在湖南几乎人人都会唱,还有《胡姐》《刘》等经典唱段的细节,但花鼓戏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中老年人的菜。长沙古画戏在Tik Tok直播,体现了传承的变化,拥抱互联网,利用新媒体,抓住年轻人。古画戏曲传承大有可为。
直播间表演了传统花鼓戏《懒炊》。
记者通过分析第一直播的数据发现,观众覆盖各个年龄段,31岁至40岁的年轻观众成为主力军,占比超过38%,95后、00后出生的年轻人也不少。
尽管观众不喜欢看戏,陈雨晴的情绪仍然很激动。
“这几年疫情对演出影响很大,我们演员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演出机会。以前我们是把剧送进社区,现在是把剧送进手机,一步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陈雨晴告诉记者,往年在影院,据我所见,老年观众占了很大比例。这次长沙花鼓戏的直播让她意识到,其实花鼓戏的年轻观众是不可小觑的,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提振了从业者的信心。
坐在宫殿里,一场花鼓戏在第二场直播中表演。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长沙古画戏曲保护传承中心特别设计了古画戏曲串烧的节目形式,深受好评。为了符合快节奏的传播规律,川少对原有曲调进行了改编。《长沙花鼓戏》在创新的同时,不忘正气。每次直播两部剧,也有原创经典歌曲。戴哪吒展示的“八通牌”属于古画戏曲的敲锣腔。几块板很难握弦。这一次,它也获得了完美的胜利,让观众感受到了古画戏剧的多彩魅力。
牵手,从餐饮到地产
一边看花鼓戏,一边吃着美味的湘菜。店内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有种穿越到古代的错觉,舞台表演精彩纷呈。
火宫殿和花鼓戏相得益彰。
火宫殿搭建的平台,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对古画戏曲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鼓戏作为特色非遗文化,为火宫殿增添了更多的地方色彩和历史韵味,有利于火宫殿的品牌建设。
宫殿里有食物和游戏。
湘江老渔村里,一艘艘渔船在水面上缓缓移动,水面舞台上唱着长沙人耳熟能详的古画戏曲经典选段。
近年来,长沙花鼓戏张开双臂拥抱业外合作。越来越多的餐饮、旅游、地产等行业触及花鼓戏,为行业注入了更多样、更新鲜的经营模式、思维方式、资金、理念,从而加深融合,共同寻求一种可以广泛传播、互惠互利的长期合作模式。
天心程楠古画剧团是一家由房地产开发商出资组建的民营艺术团。50多名成员中,国家一级演员2名,国家二级演员3名。今年6月,该剧团首演大型现代红色花鼓戏《半仓奶奶》,以花鼓戏的形式再现了杨开慧等英烈在历史情境中的革命故事,展现了半仓的红色印记,使传统戏曲与红色故事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展现新的魅力。
鼓戏《板仓奶奶》剧照。
虽然火宫庙会、酒吧、歌厅等。致力于建设“文化新区”的长沙天心区,已经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文化娱乐现象,依然把“西窝子”作为她独特的文化景观。
今年,天心区建成了火宫殿老戏台、太平街道宜春花园戏台、暮云街道幸福庄园剧场、南沱街道南沱岭社区、大沱铺街道桂晶村、暮云街道莲花村6个文化惠民服务基地,常态化开展花鼓戏演出。
长沙花鼓戏正在突破不同的圈子,跨越边界、界限、维度传播,迎来新的发展!走在“出圈”道路上的花鼓戏,其实是在年轻人心中“种草”的同时“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