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苹果新机马上到后面:电商与本地生活混战,腹地“抢食”时代来临?
“看、买、到”意味着习惯了中国速度的消费者一刻也不能等待他们想要的东西。
随着零售业遭遇增长瓶颈,即时零售成为互联网巨头争相占领的高地——美团把闪购业务推到了台前,喊出了“一切到家”。在JD.COM决定在这一领域全面出击的同时,Tik Tok与饿了么官方宣传深度合作,提供从内容种植、在线订购到即时配送的本地生活服务。
艾瑞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增至35.3万亿元。疫情加速了消费者对“一切到家”的即时需求的发展。在互联网流量达到峰值的时候,各个电商也已经盯上了本地生活的增量。老牌电商依靠自建仓库和物流切入外卖赛道,而新电商则凭借短视频流量快速进入市场。从外卖到零售,近场电商混战,巨头似乎同时看中了对方盘子里的蛋糕,硝烟弥漫。
苹果新机开卖,JD.COM和美团展开即时零售大战。
各大电商触及人口红利天花板,开始挖掘存量需求。为消费者提供1小时甚至30分钟内快速送达服务的零售模式应运而生,激活了更多的消费场景,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最近苹果iPhone14系列手机一上市,就有JD.COM和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交锋的影子。
iPhone 14系列手机全网发售前一周,美团宣布“iPhone 14现货最快半小时送达,享受12期免息”。同时,美团外卖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1110家苹果授权店。
几乎前后,JD.COM到家宣布成为唯一获得苹果品牌预售资格的即时零售平台。服务也“升级”了——从JD.COM买手机到家,或者在JD.COM APP买手机,都能看到商品有“小时购”的标识,下单就能享受小时甚至分钟送货服务。
“半小时送达”、“分钟级服务”成为利器,电商的赛跑“擦出火花”。
据埃森哲《聚焦中国90后消费者》报告显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注重“速度”。超过50%的90后消费者希望在购物当天收到商品,甚至因为送货时间不清楚而取消订单。
随着疫情常态化和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即时零售需求爆发,逐渐覆盖餐饮、生鲜、家居用品、数码产品、母婴等全品类。美团二季度财报显示,美团闪购订单数达3.9亿,同比增长42%,日均订单量达430万,美团即时配送订单数增至41亿。
曾几何时,闪购业务仅限于存在“亏损流”的新业务领域,如杂货店购物和自行车共享。如今,即时零售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场景,闪购也被“提升”到与外卖同等重要的核心本地商业板块。
“未来几年,即时零售将爆发式增长,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要趋势。”JD.COM置业总经理李长明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线下商业超过O2O自助,本地生活成为订单“收割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9月份,多家a股上市超市半年报显示,线上业务通过加码即时零售实现大幅增长,成为上半年超市零售的发展亮点。
“现在消费者习惯坐在家里下单,半小时内收到货又安全又方便,不想出去购物了。”多位一线超市员工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由于疫情和线上消费的双重压力,实体超市的利润空受到挤压。
“其实在做O2O业务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企业都遇到过这样的拷问,至于是不是增量。”卜蜂莲花华南区全渠道总监李蒸蒸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疫情催生并培养了网购需求。由于疫情,许多用户不得不第一次在网上购物,并逐渐增加频率。这是很多线下商家前期培养用户即时零售需求的机会。
实时零售业态的兴起也为尚超打破瓶颈创造了机会。李政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你不做这些生意,别人就会做。所以如果不线上连接,业务室空会被同行占领,线下业务最终会被同行吞噬。
据新京报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沃尔玛、家乐福、华润等大型全国性超市,以及吴梅、京客隆、吴尚、钟白、银座、贾蓉、家家悦等区域性连锁超市,纷纷入驻实时零售平台,从而实现业绩增长。
9月上旬,JD.COM超市宣布正式布局同城业务,并曝光了发展客户增长、布局同城业务、打造开放生态、打造中层供应链、拓展下沉市场五大战略。
同时,JD.COM还首次披露了一些核心业务数据。其中,小时购业务,2022年前8个月,GMV同比增长超过6倍,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300%,平台新增用户同比增长近60倍。
去年9月,JD.COM和达达推出即时零售品牌“小时买”,由达达整合JD.COM资源后分销。与此同时,达达的高层也迎来了大换血。包括“小时购”在内的同城购业务,完全由JD.COM掌控,并投入资源。
本地生活服务正在成为巨头们眼中的“香饽饽”,大张旗鼓中难掩竞争势头。
老牌电商阿里在“女员工被侵犯”事件后,改变了本地生活业务,长期不向公众披露重要业务变动。直到今年2月底,阿里发布的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中,生活服务板块首次以矩阵的形式出现在财报中。
财报显示,2021自然年阿里生活服务板块活跃消费者数量达到约3.72亿,单季度净增1700万。生活服务类订单环比增长22%,非餐饮类订单占比进一步提升。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潘鹤林表示,受益于外卖行业的发展,即时配送已经成为当前配送行业的头部需求。另外,由于大部分长途快递都是电商快递,所以通过提前安排好本地仓库和本地超市的货物,长途配送实际上是在向即时配送转变。受益于商品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短、配送效率高,即时消费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流,大部分商品将被安排在用户的一小时生活圈。
他表示,近场电商的发展为即时配送能力的增强做了铺垫,也是电商O2O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近场电商将是电商销售的主要模式。
Tik Tok“通吃”电商和外卖,玩家争夺线下运营。
在本地生活服务方面,电商开始向外卖平台腹地进攻。
近日,Tik Tok联手饿了么宣布开启深度合作,提供从内容种植到在线订购再到即时配送的服务。2018年以来,Tik Tok将目光投向了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收效甚微。直到爆发,这项业务才迎来“春天”。
去年3月,Tik Tok推出了团购功能。日活用户超过6亿,Tik Tok开始给予大额补贴鼓励人才开店,0佣金为商家提供团购功能,增加了流量。由此,Tik Tok进入了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现在,Tik Tok看中外卖蛋糕,试图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开疆拓土。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体验,Tik Tok部分餐饮店在其主页上新设了“团购外送”功能。点击进入并填写地址后,可以直接下单发货。据Tik Tok生活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服务已在部分城市开通。考虑到商家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平台尝试为部分有需求的商家开放团购商品的配送服务。目前,该项目仍处于探索阶段。
“我肯定会加入Tik Tok外卖。”广东当地一家特色餐厅的老板郝明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目前该店已加入美团外卖,外卖平台已占18%。交易量降低,Tik Tok团购量上升。
多位小商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乐见平台竞争,新平台加盟佣金低,单量增加。“虽然Tik Tok的团购人流量不大,但确实有很多顾客因为Tik Tok而知道我们店,然后来这里。”郝明表示,自今年5月以来,他在Tik Tok的店铺一周的团购订单数量达到了140单,是外卖平台团购订单数量的4倍。但“Tik Tok今年3月才开始拿提成,之前只需交600元蓝V申请费”。
同样,今年6月,JD.COM被曝出外卖和JD.COM零售CEO辛利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JD.COM正在研究进入外卖领域的可能性。“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做,那就要看我们的能力了,看我们什么时候能建立起人才队伍。”
当时,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从JD.COM内部了解到,起初,JD.COM只是在业务的尝试阶段。是否进入外卖市场,以及如何进行,仍然需要在业务分析会议上决定。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虽然项目尚未敲定,但JD.COM已成立外卖业务即时配送团队,JD.COM与达达在人员调动、战略调整等方面进一步整合。
头部平台在本地生活领域被抢。他们或携带老牌电商的基因,或外卖,或持有可观的短视频流量。
电商是“由远及近”。多年的渠道、物流、供应链的基础建设,奠定了近场电商的基础,这也是电商O2O发展的必然。但是,到达本地生活需要实现比传统网购更高频率的App打开率和点击率,同时需要刷新用户心智。
相比之下,外卖平台的应用打开率更高,但其配送网络能否遵循无障碍“送什么都行”的原则,如何做好供应链,都是平台面临的问题。
对于互联网巨头能否顺利拓展边界,潘鹤林表示,近年来,本地前置仓逐渐成为电商物流的标配。电商提前在本地仓库备货,80%的电商交易集中在头部商品。这些商品可以预先安排在本地仓库,只需短途送货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使得电商不得不将业务延伸到本地生活。
传统电商只有适应环境变化才能生存。一方面拓展了电子商务的业务边界,另一方面适应了电子商务物流转型的大趋势。潘麟表示,对于外卖平台来说,本来就是提供本地化服务,可以利用多余的平台资源进行供需匹配,提高平台的重复使用率,介入本地生活领域。这也是外卖平台天然的边界扩张方式。
艾瑞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9.5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35.3万亿元,本地生活服务线上渗透率也将从2020年的24.3%增长到2025年的30.8%。
华创证券表示,作为一个无边界的蓝海市场,本地生活的在线率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然会成为互联网玩家争夺的领域。此外,由于本地生活服务具有薄利多销的特点,以规模订单降低平均履约成本,行业进入门槛很高,小平台很难以有限的资金提供优惠的价格来实现规模效应。本地生活本质上是线下服务行业。虽然初期争夺的是资金,但从中长期来看,玩家的线下运营管理能力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壁垒,也是制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