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酸为什么火了

核心提示据互联网声量显示,“刷酸”概念从2020年4月开始大幅度走高,环比增长229%,5月持续高涨环比增长40%。此外,从小红书平台搜索“刷酸”一词,相关笔记显示结果高达23万+。刷酸的媒体舆论规模不可小觑,市场规模也十分亮眼:2020年6月至2

根据互联网的成交量,“刷酸”概念从2020年4月开始大幅上涨,环比上涨229%,5月继续上涨,环比上涨40%。

另外,从小红书平台搜索“刷酸”一词,相关备注显示结果高达23万+。

刷酸的媒体舆论规模不可小觑,市场规模也十分亮眼: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刷酸”线上市场规模近7.5亿元,月均销售额增长率约13%。2021年,Q1的销售额增长了104%。

然而,火爆的刷酸在给消费者带来潮流的同时,也逐渐转移了市场。

去年8月,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科普文章《科学认识刷酸美容》,8月26日,Tik Tok电商也发布了《关于酸性化妆品出版/宣传标准及专项治理的公告》,规定含酸化妆品不得使用“刷酸”、“刷酸处理”等字样,对违法行为将采取商品下架、警告等方式处理。

并且政策平台陆续收紧,但刷酸在市场上的热度并未减退。被大家捧上宝座的刷酸是什么时候从神坛上掉下来的?

从配料到标签

一般刷酸可分为“医用刷酸”和“护肤刷酸”。

医用刷酸又称化学去角质,是用高浓度的酸涂抹在皮肤上,使皮肤在不同深度剥落,造成可控的损伤,促进皮肤再生。

医用刷酸需要在正规机构进行,因为一般要求“酸”的浓度较高。果酸和水杨酸治疗“刷酸痤疮”的常用浓度分别为20%、35%、50%和70%、20%-30%。

这种化学脱皮治疗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皮肤科医生或护士的资质,护士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

刷酸这种护肤品,通过涂抹不同浓度的果酸或符合国家标签的水杨酸类产品,基本可以起到清洁、去角质、清洁毛孔、加速新陈代谢的作用。

化妆品中酸的管理要求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对酸的浓度有一个限量要求。比如浸出型化妆品中水杨酸的上限是3%,常驻型产品中水杨酸的上限是2%。

化妆品中添加的酸一般是安全的,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也很受消费者欢迎。

目前刷酸中最畅销的产品中,棉片因酸浓度低,操作方便,性价比高,深受用户欢迎。

美国品牌stridex水杨酸棉片是目前含酸化妆品中销量最高的产品。根据天猫平台的公开销售数据,这款水杨酸棉片的月销量已经超过20万。

除了水杨酸棉片,含酸护肤品中还有一个超级大项,就是刷酸面膜。

目前,功效护肤品牌如博乐达、终身研究、润百颜,传统纯护肤品牌如自然堂,影院护肤品牌如福清键等都推出了含酸护肤品。

在众多含酸面膜中,博乐达水杨酸面膜在天猫平台月成交量超过5万,并以“刷酸搭配”推荐,带动水杨酸洗面奶和水杨酸凝胶热销。

芙清基的水杨酸面膜是美妆头部博主罗和很多达人推荐的。据Tik Tok电商平台显示,这款口罩总销量已突破百万,品牌店口碑评分高达4.91分。

很多年前,刷酸就开始在国内流行,从专业医院到医美企业,再到现在的日化护肤品,百花齐放。

其实刷酸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大家对刷酸的认知几乎等同于“祛痘、除静音、去角质”。

所以,即使像Tik Tok这样的电商平台禁止商家使用“刷酸”这种宣传词,含酸化妆品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水杨酸、果酸等成分成了“祛痘无声”的标签,由此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消费者买单。

一种不新鲜的刷子酸。

在天猫平台搜索“刷酸”,依然显示近2000款产品,涵盖面膜、精华液、水杨酸棉片等众多产品。

黑猫的投诉平台上有很多消费者对“刷酸”产品的投诉。以下截图显示,淘宝、拼多多、JD.COM都买到了假货。

最近在Tik Tok和小红书很受欢迎的“MDB微酸小泡积雪草面膜”,号称“李佳琪推荐”,在众多美妆博主的推荐下迅速走红。在天猫旗舰店官网可以看到,粉丝超过20万,面膜以月销4万+排名第三。

但是在小红书上搜索相关产品,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消费者的差评。有“脸不好”“痘痘”“过敏”“刺痛”等诸多问题。

在产品详情页上,可以看到该产品含有水杨酸、乳酸和果酸。天下美商分别询问了天猫旗舰店和淘宝旗舰店的客服,两个客服给出的答案并不一致。

此外,删除品牌名称,搜索“积雪草面膜”,会发现很多包装相同的产品,而官方代言是昆凌的综艺节目《生活很美好》和李佳琪。但是在《生活很美好》中并没有发现这款产品是节目赞助的,李佳琪的现场推荐视频也是拼接在一起的。

也有黑猫投诉这个产品的安全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MDB微酸小泡积雪草面膜”,另一款刷酸产品,官方精华,在天猫可以看到。其宣称产品本身含有30%的果酸,但这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要求化妆品中α-羟基酸及其盐类、酯类含量不得超过6.0%的规定相悖。但是这款产品在旗舰店销量排名第二,评价20万+。

刷酸产品的火爆,一方面代表了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可能。

可用于刷酸的“酸”种类不多,作用是改善皮肤状况。大部分都是为了缩小毛孔,美白肌肤,所以不同产品的差别可能不会很大,能够拉大品牌之间差距的核心要素很少。

因为消费者的皮肤状况存在差异,不同产品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皮肤敏感者在使用不合适的产品后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由此看来,消费者的刷酸需求是否与市场产品的不断迭代成正比并不明显。

去年8月,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对刷酸美容的科学认识》,#医疗机构刷酸美容#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超过4000万。

两者联动,带动更多人理性看待刷酸,让刷酸科学化。一方面强调日常自我护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刷酸行为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规范了刷酸方面的市场,为含酸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合适的环境。

在#刷酸美容需在医疗机构进行#热搜词条下,有网友指出“刷酸需谨慎。很多人在刷酸上是驾轻就熟,不清楚浓度就会很尴尬”。所以专家说专业的刷酸还是要去正规的医美机构。

时至今日,刷酸市场的“疯狂”并未减少,部分地区的“雷雨”也从未停止。

除了配合国家和平台的相关管理,品牌方也要迅速扩大自己的独特优势引领市场,消费者也要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和消费观,选择合适的刷酸产品或刷酸项目,共同努力让刷酸朝着合规、安全的方向发展。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