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锌秤记者迈克
编辑|杨静怡
近日,知乎宣布正式启动MCN事业单位招聘,将为后者提供认证、优质创作者孵化支持、商机优先合作、绿色通道运营等激励权益。同时,知乎还表示,对于社区内的优质内容创作者,无论是否签约MCN,都会继续为其寻找和开发营收机会。MCN院校的支援标准与社会一致。
知乎开MCN的背后有很多信息。知乎刚刚获得总计4.34亿美元的F轮融资。显然,再一次被资本推上舞台,需要聚光灯聚焦的更多细节故事,而MCN可能是最务实的选择之一。此前,知乎大V因为赚不到钱,转战其他平台。这无异于动了知乎的生命线。因此,知乎希望平衡MCN平台和大V的关系,提供一个流量倾斜、业务共赢的跳板。但是,一旦专业知识分享平台引入商业营销内容,恐怕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会如何发展。
MCN前传:网络名人+内容+电商
2015年以来,作为舶来品,MCN模式逐渐清晰。通过打造多渠道网络的产品形态,结合PGC内容的优势,依托资本的强大支持,保证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KOL型,如Papi酱旗下的Papitube,主打网络名人,搞笑;PGC视频,如一二更、罐头,主打电商和生活方式;娱乐型,如橙娱、会火、主打明星、娱乐、影视;类型的技术,如ZEALER,侧重于技术,汽车评估...
综上所述,MCN在聚合上优势明显,呈现出IP辐射、领域垂直、调性一致、品类丰富、矩阵分布的特点。其中,“内容+电商”的模式已经被小红书等平台证实——变现方式主要是电商平台和广告。当然,正因为MCN的运营需要规模化、规模化,所以也有被模仿、被超越的风险。
目前,解决MCN问题,主要是网络名人+内容+电子商务的模式。从这方面来说,网络名人的来源要么是头部合作,要么是腰部生长。简而言之,粉丝基数是一个衡量标准。其次,内容团队要稳定,保证原创、时尚、高频的PGC或PUGC优质内容输出,处理好关注度和长尾的关系。最后,是拓展变现渠道。目前只有广告和电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从行业发展来看,MCN的存在促进了优质内容生产者,并在平台上获得了商业回报。但恶性竞争也会导致非标、流动性等风险增加。
根据易观的数字,2019年,短视频MCN有望增长至6800家,包括短视频创业者、经纪公司、广告公司、视频平台等。然而红海之下,鱼龙混杂。只有金字塔尖的头部资源和S级内容才能获得平台天价补贴,但更多的从业者可能面临岌岌可危的局面。
在MCN的发展中,Tik Tok不得不提。Tik Tok成立之初就派出运营商入驻,去年又分批引进MCN机构。内容方面,Tik Tok设置了主题音乐大赛等游戏,再让签约人才和MCN机构配合输出,打造爆款,贡献头部人才,完善内容生态。
面对Tik Tok的刺激,其主要竞争对手Aauto Quicker也于去年7月开始进入MCN,并为其提供业务支持。在流量支持方面,相比Tik Tok是克制的,MCN只是提供丰富内容的方式之一。数据显示,自接入MCN至今,已有600+家机构更快入驻Aauto,覆盖大部分头部,涉及20+个垂直细分领域;涵盖6000多个账户。已发布80万+作品,总播放量超过2000亿,粉丝增长达3亿。
《知乎》携手MCN:平衡各方利益的难题
更快拿到Aauto融资的知乎,看到很多平台拥抱MCN的成绩单,做出引入MCN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知情人透露,随着知乎热榜曝光的影响,可以预见,有了MCN加持,类似的操作手法会更加丰富。特别是在私有域名流量的使用上,知乎可能会给MCN机构一个更好的推荐位置。
对于一个拥有2.2亿用户的全国性知识平台来说,知乎不仅需要巩固其优质知识社区的氛围和粘性,还需要不断扩大生产力和增长速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新知识用户需求。提供优质内容的MCN机构,或许可以借助大规模的原创和优质内容,将盐社的能量放大几个数量级。
这几年,知乎做了很多次迭代,但“让大家高效获得可靠答案”的使命不变。创作者旨在降低内容生产者的门槛,选盐会员则希望提高服务质量和商业价值。
归根结底,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生产和消费,增加匹配规模,降低传播成本,建立新的知识消费场景。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知乎上实现了商业广告——经过原生广告系统的开发,2018年,知乎上的商业广告收入比2017年同期增长了340%。
这一次,MCN无疑为知乎提供了广告和会员之外实现商业价值的第三引擎。
我周源早些时候承认:“单纯依靠DAU增长和产品矩阵扩张不能保证输赢”。在这方面,小红书的操作可能更有指导意义。这种海量的UGC,三倍增长的用户活跃度,以及明星打造的平台,在内容运营上引入MCN机构后,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小红书突然提高门槛,与草民争利的谣言甚嚣尘上。
毕竟平台利益、内容生态、MCN机构、大V、用户之间的利益平衡是一门很玄乎的学问。在知乎的公告中,特别强调了内容创作者与MCN的平权,或许也吸取了小红书的教训。
对于知乎来说,签约的MCN当然要在业务、内容、流量等方面给予支持,但如果签约的MCN不能稳定输出内容、孵化人才,尤其是在商业变现困难的情况下,知乎该如何面对这场残酷的游戏?在这方面,Tik Tok和小红书一直与MCN分分合合,在制定游戏规则的道路上步履蹒跚。未来,知乎是否会经历这样的博弈和磨合,值得关注。
对大众来说可能是一条不归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内容实现的平台来说,MCN与草根的和谐共处才是理想的状态。
据统计,社区中已经有超过38万个话题被积极讨论,话题涵盖了从计算机网络和物理到鸟类和螺旋桨。累计提问超过3000万,专业领域问答总数超过1.3亿。
在被视为精英小众的知乎,在向资本和MCN敞开大门的时候,依然面临着一个老生常谈的逻辑困境——如何“站着赚钱”。
对此,知乎表示,内容边界不会因为投资人而降低。话是官方的,但细节需要时间检验。毕竟在资本进来的时候,很多内容付费的赛道最后都变了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相比微博问答、启迪空问答、知乎等其他平台,知乎的优势在于专业性和公信力。MCN机构更擅长的可能是品牌的个性化种草。同样,知乎需要在兴趣植入和人工屏蔽之间取得平衡。毕竟如果过于强调商业化,广告植入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之前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优质内容就会被撕裂。
另一方面,MCN机构的引入可能对知乎平台的品牌传播大有裨益。而且在生动的表现形式和人性化的交互方面,大部分MCN都有多平台的实践经验,可以扩大知乎在粉丝群中的影响力。
尤其是在短视频方面,虽然之前知乎已经推出了视频问答环节,但是Aauto Quicker的合作会让这个组合更加强大。也有消息称,知乎中的问答将以智能小程序的形式接入App,通过搜索、信息流等产品矩阵中的AI技术,分发给不同兴趣的用户。
无论如何,对于知乎来说,从小人群走向大众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一旦控制不好,就会成为牺牲用户体验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