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商务合作

核心提示近期互联网圈中的大新闻,除了阿里和网易考拉之间的各种传言之外,就要数知乎此前宣布完成F轮融资,快手与首次成为其战略投资方了。但就在外界猜测知乎会与快手和在接下来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之时,日前官方宣布其将开启与MCN的合作。知乎转身拥抱MCN近

除了阿里和网易考拉之间的各种传闻,最近互联网圈的大新闻就是知乎此前宣布完成F轮融资,Aauto Quicker首次成为其战略投资者。然而,就在外界纷纷猜测知乎将如何更快地与Aauto合作,接下来会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时,官方却在日前宣布将与MCN展开合作。

志虎转身抱住了MCN

近日,知乎官方账号知乎MCN经理发文称,将正式启动MCN事业单位招聘,并表示欢迎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加速成长,共同服务优秀内容创作者和品牌商,构建规范、透明、良性循环的商业环境,在严肃、专业、多元、有趣的社区生态中实现互利共赢。

作为国内互联网行业公认的高级社区,知乎自然对MCN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包括“认识大量专业、认真、有趣的创作者”,“贵机构熟悉朋友专业、认真的脾气”,认为专业的守信具有无价的商业价值,可以高效地帮助朋友在工作之余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新的机会”,“拥有丰富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品牌”

所谓MCN,是指聚合众多自媒体PGC,在内容制作、渠道分发、商业变现等方面为创作者提供保障的机构。作为舶来品,简而言之,MCN就是要将内容创作者的单打独斗的制作模式,从小作坊进化为大规模的公司式制作模式。比如目前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PAPI酱和办公室小爷,都是MCN的代表作。

然而,智虎对MCN的态度一直比较纠结。今年年初,又一批大V离职时,官方表示,“截至目前,知乎还没有对MCN做任何规划,但不排除未来在这方面发展的可能”。从没有计划到公开招聘,很明显,在MCN有成功经验的阿奥特·奎克已经下定决心拥抱MCN。

知乎在商业化道路上的磕磕绊绊

事实上,准确地说,智护曾经对MCN有过戒心。2015年,也就是知乎开始试水商业化的前夜,其实MCN已经在平台上萌芽了,但是很快就被官方扑灭了,这就是“24号框架”事件。“二十四帧”是一个知乎专栏的名字,很多影评人用它作为写影评的阵地。但在2015年10月,官方关闭了几个与“二十四帧”相关的账号,并表示,“知乎致力于提供一个严肃、专业、友好的问答社区。一切以盈利为目的影响用户体验、扰乱社区秩序的信息或相关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

但是这一次又一次。才在知乎进行了C轮融资,注册用户1700万,处于快速扩张期。在这个阶段,获取流量是核心,但变现不是首要任务。因此,在智虎看来,“24帧”的行为无异于拆了平台,或者是杀鸡取卵。现在根据官方说法,截至2018年12月,用户数已经突破2亿,成为互联网上举足轻重的力量。所以,现在是投资人展示商业化能力的时候了。

除了时代的变迁,知乎“变脸”了,自身商业化的失败也迫使他不得不联想到当下的MCN。既然2013年开放了用户注册,取消了邀请制,就意味着知乎走上商业化道路是必然的。紧接着,2016年,知乎正式开始了商业化的第一步,一口气推出了原生广告系统、付费问答产品、付费课程知乎直播。

知识付费一度被认为是知乎商业化最有优势的方式。CEO周源当时也认为,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用户已经有了为内容付费的意愿,“虚拟精神生活的消费也会增加”。然而,令他惊讶的是,根据互联网数据分析平台易观千帆的数据,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两年间,知乎的用户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中高端消费者转变为中高端消费者。

当知乎已经成为一个包容的社区,用户的口味也在快速变化。几乎不需要回答的娱乐、情感、社会也开始大量出现,自然让需要门槛内容的知识分享变得冷门。更何况知识付费本身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知识之所以是知识,靠的是系统的学习,碎片化的知识分享没有明显的效果。

为知识付费是不行的。看到这两年“带货”的兴起趋势,知乎效仿小红书,也推出了男性种草社区APP——潮。但在CHAO首页的种草内容上,最多只有两位数的赞,基本上已经宣判了“死刑”。所以在各种方式都没有被采用的情况下,指望广告是唯一的办法。

历史证明,知乎自己不会打广告。

在拥抱MCN之前,知乎也试图将主导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推出面向广告主的“品牌提问”和面向内容创作者的“品牌任务”。对于“品牌质疑”的实质,魅族前副总裁李楠曾一针见血,一针见血。这是一个买卖软文的平台。可以说,所有在品牌追问下回答的大V,都可以用亲身经历回答知乎上的经典问题——如何含蓄地表达“我被收买了”?一两次之后,普通用户自然不会再点击进入“品牌问题”,没有用户浏览,自然也就没有展示、点击和最终购买。

至于“品牌任务”,正是因为“在所有平台中,知乎的创作者是最穷的”,所以很多大V都离开了。所以很明显,品牌任务并没有让大V们“吃饱”。

作为占据互联网世界鄙视链上游的社区,知乎的内容显然是优质的。这背后是以李开复为代表的一批顶级大佬,在知乎注册还需要邀请制的年代,为社区贡献了很多干货和观点,他们的遗产一直延续至今。它之所以能在如今这个流量枯竭的时代一轮又一轮地融资,有赖于之前正式形成的理性严肃的讨论氛围。

这无疑是知乎的核心竞争力,但理性严肃的讨论氛围自然是站在软文的对立面。用户在这里提问和观看问题,是希望获得回答者对问题的真诚看法,而不是利益相关者不情愿的回复。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不自觉的形成了反商业的氛围,知乎早期为了维护社群的言论也成为了历史的包袱。

如今,知乎在商业化道路上面临的现状是,路越走越窄,历史包袱不小,社区氛围对将答案作为广告展示区有抵触情绪。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新的战略投资者,Aauto Quicker有着丰富的对接MCN的经验。引入更高效、更专业的MCN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而MCN可以整合那些没有办法变现的内容创作者,通过对风向的判断,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用优质内容抵消用户对广告的厌恶。

威尔逊算法:MCN的敌人

不可否认,知乎进入MCN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如今,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合”或“讲故事”。之前,能输出干货的大V都会选择知乎,要么求名,要么求利,但求名的在限流的作用下几乎被淹没,求利的会被知乎封杀,剩下的只能灌水。因此,在访问MCN之后,创作者将最终能够公开地接收广告。

至少现在,知乎已经行动了。在宣布引进MCN的同时,还在平台上开发了“答题领红包”的功能,类似于启迪空正在做的。Top V的回答中提到了“迪奥999口红”,而从用户的好评和评论来看,这种干货和软文并存的模式并没有受到用户的抵制。

那么知乎、MCN和创作者未来能否实现共赢呢?只能说未来是美好的,但过程可能是曲折的。和目前很多社交平台一样,知乎也采用算法推荐模式。现阶段在问答中可以看到的是,好评越高的答案不会排在最前面。这是因为知乎采用了众所周知的威尔逊评分区间算法来确定权重。

这个看似复杂的威尔逊算法,核心是反对多数人的暴政,让反对者的声音不被埋没。这样一来,随着好评的增长,反对的权重也会同步增加。这对MCN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MCN的好评可以被高权重用户践踏,相反普通用户不利于营销的回答也会被收费。

所以,如果知乎不改变推荐算法,结果可能是广告主和用户都觉得不舒服。用户不高兴可以对知乎视而不见,但看到其投放无效显然不是广告主喜欢的。如果白名单是针对MCN或者广告主的问题开放的,也就是这种“品牌推荐”的回答变得泛滥,无疑又回到了以前“品牌提问”的老问题。

因此,如何将用户体验、广告主的广告效果、内容创作者的回报、MCN和知乎的营收结合起来,也将成为MCN未来在知乎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现在要看的是智虎能否平衡关系。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