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背面叫什么

核心提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丨财经琦观2021年了,哪怕是我最直男的朋友,他也知道照片这个东西“看看就好,不能当真”。“滤镜”——可以说是颜值时代的默认共识,新世纪的社交潜规则。饶是如此,最近还是有一群人因为滤镜而“破防”,把“#我再也不相信小红书

来源@视觉中国

邓文迪的财经观

现在是2021年。连我最直爽的朋友都知道,照片“只是看一眼,不能当真”。

“滤镜”——可以说是颜值时代的默认共识,也是新世纪的社会潜规则。

情况就是这样。最近有一群人因为滤镜“破了防”,把“#我再也不相信小红书了”这样的话题放在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上。

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好玩。“买家秀VS卖家秀”的对比永远不过时。现在看着还是想笑。

10月17日,小红书官方微信官方账号就此事正式发布道歉,称将纠正笔记过度美化的行为。

这也让不熟悉小红书的吃瓜人感到有些陌生。

毕竟现在“滤镜人人用”,几乎每个需要开前置摄像头的App都有美颜功能,“骗”字几乎成了日常用语。为什么一定要出来正式道歉?

01.种草社区的信任危机

从商业角度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因为滤镜伤害了小红书的核心价值:种草。

2021年8月,有消息称小红书已经开始新一轮融资,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相比之下,另一家老牌内容社区知乎的市值一直徘徊在50亿美元左右。

在2021年4月的那次融资中,据报道当时的估值约为60亿美元。短短半年时间,小红书估值再次翻倍。为什么?

新消费的流行。

在投资人看来,“小红书已经成为新品牌进入市场的第一步”。

经典案例是与完美日记的相互成就。

2018年2月,完美日记以小红书为重点渠道开始运营。当时小红书刚刚引进林允、范冰冰等明星入驻,成交量暴涨。

数据显示,2017年6月,小红书用户数为5000万,2018年4月激增至1亿,用户活跃度接近3000万。

2月,完美日记增加了小红书上的笔记数量,到6月,销量接近5000万。2018年成为首个突破1亿的彩妆品牌。

一直以来,小红书都有“国民种草机”的美誉。

所谓“种草”,其实是指通过分享、推荐某种商品的优良品质,鼓励他人购买的行为。

据其联合创始人曲芳介绍,小红书是“年轻人生活方式和消费决策的入口”。

消费者的决策自然需要信任。

过滤意味着美化,过度过滤意味着过度美化,过度美化意味着虚假,虚假意味着欺诈,欺诈意味着信任的崩塌。

信任的崩塌,自然意味着小红书的商业价值已经毁于一旦。

难怪在舆论运作上一直是佛书的小红书,这次会紧急出动,做好战斗准备。

待遇方面,小红书表示会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等产品,但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

当信任的基石被动摇,看似对冲的践踏名单就不再有意义。

消息传出后,立即有网友提出“两头吃钱”的担忧。

以前品牌只需要花钱买正面的草内容,现在有了抹黑竞争对手、去除负面新闻的“新包装”。

02.虚荣和真正的敌人

几年前,产品经理还大放异彩的时候,我的光头主管老板就在闭门会议上教我们这群产品菜鸟怎么做事:

“用户好色、虚荣、贪婪、嫉妒!”

当时就阻止了我。

后来看了大卫·芬奇的电影,才知道老板直接把“七宗罪”扣在尊贵用户头上。

其实,知乎的嚣张,微博的暴怒,品多多的贪婪等等。都能找到对应的产品。

但我们不能说,我们得说“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传播知识”、“分享快乐”。

至于设计产品时的阴暗情绪,就藏到月球背面去了。

小红书中的月亮背面是什么?用过的人一定懂。

嫉妒,虚荣。

没什么好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小红书的伟大之处。

如果一个产品真的能满足人性的阴暗面而不越线,那么这个产品的生命力可能和人性的阴暗面一样长久。

但问题是,小红书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商业机构,商业化是它的宿命。

一直以来,社区产品都受到商业化的挑战。

从豆瓣、虎扑到知乎、Aauto快一点,甚至微博,都曾经或现在被赚钱困扰。

当初小红书的选择是电商路线。早在2014年,小红书就曾经全在电商。

它建了自己的仓库,海外20多个仓库,还建了自己的客服。武汉一支300多人的客服团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最终打造了一套包括购销、仓储物流、客服等所有环节的电商链条。

但最终由于外部竞争压力、电商的烧钱属性以及自身能力限制,这项业务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甚至在2017年陷入困境。

直到“种草社区”的定位出现,拯救了它。

截至7月,小红书平均DAU为7051万,活跃用户约1.48亿。从使用时间、启动次数、粘性分析来看,2021年仍会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用户构成来看,女性占比67%,24岁以下用户占比44.99%,中高级消费者占比75.62%,且多居住在一二线城市。

展望两年,2019年,小红书的女性用户甚至达到了80%。

然后,赚钱的方式也呼之欲出。

根据小红书商业生态的官方投资文件,内容互动、电商导流、信息流是主要的变现手段。

通过花哨的表现形式,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用户浏览内容,然后直接购买商品或形成购买预期,构建品牌价值。

从单个产品的角度来看,在月球背面,up主们自然有为了虚荣,为了吸引更多的目光和羡慕而不断美化生活的动力。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到更大更美的世界的新奇感带来的兴奋,好奇感,酸酸涩涩的嫉妒感,是他们反复打开小红书的重要底层心理。

在这个维度上,双方其实都有“过滤要求”。

这种心理红利被朋友、Tik Tok、微博、知乎以不同的方式吃掉了。

但不同的是,小红书采用的是“内容即业务本身”的高重合模式。

在知乎儿被骂写软广的同时,我们的小红书名人制造了一种“这东西绝对独一无二,买吧!”简单路由。

它的优势是最贴近商业,变现路径清晰,内容创作门槛大大降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捆绑带来的管理难度会无限失控。

信任一旦破裂,就像是公众心中的一颗钉子。

这种“过滤事件”再出现两三次后,用户的心态会越来越倾向于打开小红书时“随便看看”。

这种改变对小红书的商业价值无疑是破坏性的。

03.流量资金火爆。

如果是两年前,它应该已经写完了。

但目前由于大风,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平台产品的估值逻辑也必须更新。

在大方向上,我坚持认为,传统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尤其是核心价值是“赚取信息差”的公司,估值天花板已经被严重压低。

有一个共识是我们应该尽快形成的:对于传统互联网企业来说,突破信息壁垒,降低信息流通成本,是评估企业商业价值的核心标准。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乏互联网公司一手打通信息流通成本,一手人为抬高信息流通成本,从而达到“增量价值通吃”的效果。

过去资本市场非常认可这个逻辑,过去十年互联网公司的高估值也是基于这个基本认知:公司的固定成本几乎不变,业务场景是确定的。规模效应越大,利润越大,效益越高。随着参与者收入的不断增加,其利润可以被平台型企业不断攫取。

这显然不符合共同富裕所倡导的精神。长此以往,整个商业市场也会形成稳定的头部效应,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有害的。

回到红宝书。

2019年5月,小红书发布“品牌合伙人”新标准,一度引起博主强烈反响。

一方面提高了KOL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要求品牌合作伙伴签约MCN。如果KOL没有得到品牌合作伙伴的认证,也没有与MCN签约,它就不能做广告。一旦被平台发现私自接收广告,将会受到封杀的处罚。

6月,小红书再次提高门槛。入驻的MCN机构需缴纳20万元保证金。如果其博主私自接单,伪造与博主的合作关系,骗取数据等。,保证金将被扣除,合作暂停一年。

2020年1月,小红书再次推出“创客中心”。具体要求是所有博主的推广内容都需要上报。

品牌在创客中心向博主下单只能获得50%的流量。如果你想要100%的流量,你需要额外的钱。艺人的账号要自己报,就是要在发布的时候标明是宣传内容。

如果不举报,被平台的算法或人工审核识别为推广内容,就会被限制。严重的话会对人进行封号封号处理。

此外,从今年开始,小红书还进一步推出了“1号店整合”,品牌可以注册为专业号,专业号可以直接在主业开店。

无论个人博主还是品牌方,都可以用“竞价排名”的方式购买平台的流量曝光。

这是一种极其原始和粗糙的商业模式。

7月10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拥有百万以上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商,在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据报道,小红书原计划今年赴美上市,但受监管影响,IPO暂停。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