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过后,“小红书真害人”这个关键词上了热搜。毕竟旅游的时候,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参考小红书的攻略,但问题是,你在小红书上看到的那些美丽的旅游地和私人的少数民族景点,真的像博主分享的照片吗?
其实也不一定。一位博主的吐槽,点燃了小红书“出轨”的话题。在多层过滤下,小红书里分享的内容有很大概率货不对板。有可能粉色的沙滩只是一片荒野,而隐藏在大海深处的蓝色小屋,让人看不出精致画面与真实画面的反差。一个博主的吐槽引起了连锁反应,于是粉丝们才发现,或许小红书的“出轨”早已无处不在。
有滤镜的小红书是谁的人生?
小红书的口号是“标记我的人生”。真正的分享是小红书社区的核心,也是一切“种草”的本源。因为这种独特性,小红书一度快速成长。18-19年,小红书用户数在短短一年内从1亿突破到3亿,甚至被称为中国版Instagram。
然而,随着用户的激增,内容管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要吐槽的是小红书的假钞。正常情况下,用户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分享日常生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笔记的分享不是基于真实体验,而是一种与商家合作的付费行为,这种付费服务或产品推荐就不再是真实的分享,而应视为广告行为。但当时很多博主对内容分享避而不谈,小红书也没有严格区分广告和笔记。
另外,小红书里的内容笔记一直让人觉得“真假难辨”。小红书中的大部分博主似乎都在过着这样美好的生活:五星级酒店的下午茶,风格各异的奢侈品包,每天在网络名人里的照相亭打卡…
编辑搜索地图这张看似精致的照片背后,也被媒体曝光为“黑色笔记本”。通过在网上偷图、购买闲鱼的大牌护肤品空瓶、“小红书素材包”等方式,可以伪造虚假的小红书笔记,甚至可以制造出名人、小姐等各种人物。在小红书里,人物的设定尤为重要。最近曝光的“作弊”不过是博主为了呈现自己精致的生活而强加的“滤镜”,因为它对小红书内容的曝光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小红书发展之初,是一个通过UGC分享导购的平台,专注海淘的经验分享。其目标受众是有海外购物习惯的女性,消费定位会相对更高。
时至今日,小红书的发展依然以这种精致生活为核心,不断融入更多新的消费感受。所以在小红书的内容机制上,不同于Tik Tok通过信息流直接刷出内容的方式,需要吸引标题和封面图片来吸引粉丝浏览。
就像朋友圈一样,精致美好的东西一定会引起人的欲望,而这也是博主们绞尽脑汁给图片加滤镜,甚至给自己的生活加滤镜的原因之一。
和内容商业,小红书很难取得平衡。
对于精致的追求,这就给了小红书一层滤镜,而当种草和广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时候,这就是小红书让人感觉“真假难辨”的终极原因。
但本质上,内容和商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博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小红书属于社区网站,自然和门户网站不一样。
以微博和小红书的区别为例。通常一个平台上有“写内容”和“看内容”的人。微博上面,写内容的人和看内容的人没有很强的互动。比如,明星是微博中最受关注的“内容创造者”,而粉丝通常扮演的是“内容守望者”。
但是在小红书里,这种情况就不一样了。博主甚至业余爱好者可能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两者会相互转化。
所以,如果小红书内容过于商业化,大部分用户会成为“内容阅读者”,失去创作激情;如果小红书的内容过于社区化,早期就会变成豆瓣、天涯、纯用户那样的社区。没有商业资源的流入和变现,社区最终会降温甚至崩溃。
所以在内容和商业之间,两者必须保持在同一个天平上。作为运营商,小红书要想办法把这碗水端平,让社区一直“活”下去。
那么小红书过得怎么样?事实上,小红书一直在努力杜绝博主“擦边球”打广告的做法。今年4月,小红书推出社区公约,要求博主走蒲公英官方平台接收业务订单。即使是普通的小合作,也需要在文案中注明利益关系。
属于广告的笔记中会出现“广告”字样。而且这半年有博主透露,小红书在内容上增加了更多的人工审核,以减少“擦边球广告”的出现。
这是小红书对“商业内容”的经营,而对于博主打造的“社区内容”,小红书试图通过增加对业余博客主流的倾斜,将平台属性从“美妆”转向“综合生活”。从去年开始,经常用小红书的朋友可能发现了。现在打开小红书,首页推荐的不再是头部KOL,更多的是一些业余博主的生活笔记,比如情感、装修、美食等。,而且其流量的分配机制也向这些业余博主倾斜。
这也和小红书上商业平台的决策有关。有小红书博主透露,虽然大家都觉得小红书种草广告多,但其实很多品牌还是喜欢只有两三千粉丝的业余博主。他们要的是看起来的“真实性”。
从小红书的垂直KOL分布也可以看出,除了时尚、美妆,其他领域的KOL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而小红书在内容经营上的这种变化,其实也是“商业”对“内容”影响的一种表现。小红书在努力平衡内容和商业。还有其他的商业变现方式吗?
当然,总的来说,“擦边球广告”最终并不能完全杜绝,而在博主管理上,添加“生活方式全面”的博主只是小红书尝试的方向之一。基于“种草”而诞生的小红书,不可能也不会失去“种草”的属性。
所以笔记上面的滤镜可能很难完全消失,除非用户自己也厌倦了这种分享。毕竟小红书还是一个内容导向的平台,博主会主动生成用户喜欢看什么的笔记。
既然如此,小红书除了接广告还能走什么样的“变现”之路?
电商是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以“海淘笔记”身份诞生的小红书,在2014年获得首轮融资后,也已经向电商方向发展。
小红书的“种草物业”和“电商平台”可以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嫁接。理想的情况是,消费者可以看完小红书的种草笔记,然后立刻在小红书城下单。
但小红书自营的跨境电商平台“福利社”走得并不太顺利。由于缺乏电商经验空,平台供应链、人才、货源真实性等问题频频爆发。此外,随着阿里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强势扩张,小红书的“福利社”即使引入第三方平台和品牌商家进行补充,仍未达标。
根据公开报道,小红书在2018年和2019年的电子商务GMV目标没有达到目标。另有数据显示,2020年,小红书广告业务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80%,电商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5%-20%。
在这种背景下,小红书保留了作为平台核心的“种草”属性,但并没有完全走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但小红书并没有完全放弃电商,而是开始尝试在社交电商平台上通过直播寻找增量。
这种社交平台电商的模式实际上已经在Tik Tok、Aauto Quicker等平台得到了验证。无论最终能实现多少gmv,直播都是电商销售中最高效的流量变现方式之一。
去年4月,小红书直播正式上线,邀请吕做了第一场直播秀,噱头十足。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小红书短期内还无法孵化出维娅、李佳琪这样的头部主播。要和头部电商平台竞争,只能走差异化的道路。
小红书目前仍被称为头号种草机,具有垂直、女性、活跃度高、粘性强的特点。其中90后用户数量超过70%。小红书只有一个,这是小红书的优势,而千千数百万普通用户也是小红书的核心价值。能否利用好这个庞大的用户流量,无论是作为博主还是播报员,都可能是小红书的下一个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