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近日,有博主曝光了小红书营销推广机构的假种草现象,只花了5000元,就让40多个博主把一个不存在的护发产品营销成上千个“网络名人爆款”。
对此,小红书回应称,涉案笔记发布后,第一时间被平台虚假广告识别模型识别,被限制处理。综合判断为黑灰色产品为人工操作产生。所以实际影响非常有限,不影响正常用户。所谓“花5000元把不存在的产品营销成网络名人爆款”的事实是不存在的。
不管真相如何,这个事件反映出的假种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很多以亲身经历名义发布的内容都经过了精心包装。这些博主可能没有实际体验过该产品,或者即使体验过,也没有在发布时客观全面地表达出来。
新媒体技术孕育的新传播平台,模糊了商业营销和个人感情的界限。很多时候,当读者兴致勃勃地看一个视频、一条推文时,猝不及防地发现博主发布的内容是商业推广,颇有点“先睹为快”的意思。展出的东西一开始都是美好的,最后一刻才被告知要“割肉”。
更恶心的是,很多营销文案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现在如果博主在文案末尾用小字说明是广告或者商业推广,也算是“业界良心”了。更多时候,博主打着“亲身体验”的旗号为产品背书。读完它们,读者仿佛获得了某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殊不知,这种“沉浸式广告”是为了影响消费者的理性判断。
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种草笔记似乎都有自己的美化滤镜,产品缺陷被自动过滤掉,只留下“上档次的高端大气”。比如,有些美丽的海滩,其实是土褐色的土地,布满粗糙的砾石,也有网友为了某种化妆品“种草”后脸上发痒。经过询问,他们知道是“三无产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78.2%的受访者有被网络“种草”的经历,61.7%的受访者觉得护肤品和化妆品是一种容易被网络“种草”践踏的产品。
种草营销代表了新经济背景下网络营销新的发展方向,无可厚非。公开真实的种草笔记,客观评价产品和服务,是优质厂商、平台、博主和消费者之间的“双赢”。而那些依靠美化滤镜来扩大销量的产品,无非就是一锤子买卖。假泡沫戳破了,剩下的就是一地鸡毛。
对于假种草现象,首先需要压实网络平台的责任。受益于种草笔记,平台流量不断增加,市场份额明显提升。加强内容监管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事实上,提供真实友好的用户体验也符合平台的长远发展利益。如果一个平台都是假草,普通用户怎么信任?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秩序?
虽然有些虚假种草内容很难实时识别,但也不是没有管理方法。比如平台可以出台规则,要求发布营销内容的博主标注“广告推广”字样,那些主要发布营销信息的账号将被认证为专门的营销号。同时,加强技术检测。对于某个时间大量重复的种草信息,平台要启动干预机制,限制虚假种草的流量。
平台、博主、普通用户是互利共生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优质真实内容的稳定供给;博主的创作动机取决于粉丝的增长和用户的关注;而用户愿意接受“种草”,前提是平台的有效管理和博主的高质量创作。“种草”不可怕,但“杂草”必须清除。只有留下那些真正赏心悦目、不掺杂杂质的“草”,互联网平台的生态才能健康发展,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