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买爱情”的盲盒生意经:店家盘算赚钱靠口红酒水,专家说变现不易

核心提示来源:红星资本局  原标题:“3元买爱情”的盲盒生意经:店家盘算赚钱靠口红酒水,专家说变现不易  记者|俞瑶 强亚铣  “花1元钱就能脱单,花3元钱就能买到爱情”,近期,“脱单盲盒”、“脱单便利店”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  在“月老办事处

资料来源:红星资本局

原标题:“3元买爱情”的盲盒生意:店家计划靠口红和饮料赚钱,专家称不易实现。

记者|余姚腔雅铣

“1块钱的钱,可以摆脱账单,3块钱的钱,可以买到爱情。”最近,“账单盲盒”和“账单便利店”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在“敬老院”的摊位上,放着两个装着卡片的盒子,里面有很多男孩女孩的联系方式。只需花1元钱,就可以拿走异性的联系方式或者留下自己的。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这种新的交友方式叫做“脱盲盒”,通过脱盲盒匹配交友信息。如今,它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

李欣和三个舍友搭的“脱盲箱”小摊位,一夜400元入账;今年8月,石先生在成都开了一家便利店。自开放以来,已储存了1400粒胶囊。据说一个月就撮合了7对情侣,生意非常火爆。

但是,光是脱单胶囊,并不能维持一家便利店的营收。

在石老师的规划中,托丹胶囊是一个负责前期引流的产品,以“3元可以买到爱”的口号吸引用户到店,然后进行一些“配套服务”,这也是未来的空营收增长。

现在“单身经济”的市场在高速增长,这种脱单的“月子办公室”和便利店正在收获大量的流量。然而,如何实现收割后的流量,也成为便利店普遍面临的问题。

便利店里的顾客

《盲盒恋》大热

大学生摆盲箱摊,去400块一晚上。

“想脱单吗?里面都是微信号,一元一个,一元一个。”在广州天河区街头夜市,一位摊主正在销售“无单盲盒”,摊位名为“月老办公”。

在“老人办公室”里,有两个盒子,里面装着卡片,上面有很多男孩女孩的联系方式。只需要花1元钱,就可以把异性的联系方式拍下来,或者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晚上8点,在厦大的操场上,大学生李欣和三个室友准时摆好了“脱盲箱”的摊位。

告诉李欣红星资本局:“起初,我在Tik Tok刷视频。我觉得挺新奇好玩的,就和朋友一起开始了。”让她没想到的是,同学们对脱盲盒的想法接受度很高,生意非常火爆,一夜之间就以400元入账。

单盲盒展位开始流行。网络配图据Tik Tok截图

在Tik Tok、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摆脱盲箱”的话题越来越热。“就像打开了一个爱的盲盒,充满期待”,一位网友在打开盲盒的话题下说。

与低成本、低门槛的“盲盒”不同,“便利店”更像是一种高级游戏。

今年8月,七夕前夕,石先生的“下订单便利店”在成都市区某商场开业。便利店里的“交换信息的盲盒”有统一的标准和样式——交换信息的胶囊,价格也提高了。存放交换信息的胶囊要29.9元,拿走异性的胶囊要3元。

成都一托单便利店

从“失恋博物馆”到“脱单便利店”

有经营者说一个月匹配了7对情侣。

石先生告诉红星资本局,在“拿下便利店”之前,他已经积累了很多在外地经营失恋博物馆的经验。疫情期间,失恋馆人气一落千丈,石老师开始思考转型。

据报道,中国南京首家失恋博物馆于2019年底倒闭,开业三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但因为门槛太低,很快被复制,市场已经非常饱和。

成都一座失恋博物馆

“生意很火爆。开业至今,已储存1400粒,成功配型7对。”石先生告诉红星资本局,脱单的便利店主要是针对“96-00”的年轻人。在石老师看来,这个群体对脱单、盲盒的概念接受度很高,愿意主动尝试。

更重要的因素是年轻人对于脱单和交友的需求。从国内前三的社交软件用户数量也可以看出年轻人强烈的社交需求。截至今年6月,陌陌、Quest、soul的注册用户数均突破1亿。

“找伴侣是年轻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每个人的社交圈都很窄,”石先生说,他指的是做便利店的初衷。在他看来,便利店是一个提供交友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匹配信息。

对于定价策略,石老师与“脱单盲盒”的展位有着不同的看法:“脱单胶囊的价格只需要3元,低价可以让用户更活跃,带走更多的胶囊。有的人曾经在店里买过几十个。”

填充有三个壁的单个胶囊

石先生认为,便利店本身与交友信息不匹配或不匹配,是其与传统交友产品最大的区别。

“3元钱买爱情”生意

经营者想靠卖口红和饮料赚钱。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除了销售脱单胶囊,脱单便利店还经营一些“副业”。

38元的口红博物馆门票和50元的DIY手工口红同样受欢迎。石先生说,这些“副业”都是脱单胶囊的配套产品。此外,店内还会定期举办社交活动,如狼人杀、密室等。

红星资本局已经了解到,光是脱单胶囊是无法维持一家脱单便利店的营收的。

据石先生介绍,开一家外卖便利店,前期投入共计30万元。一个月卖的胶囊只能覆盖店铺的日常流水,营收并不多。

在石老师的规划中,托丹胶囊是负责早期引流的产品。它以“3元可以买到爱”的口号吸引用户到店,然后进行一些“配套服务”,这也是未来的营收增长空。

从目前的运营模式来看,脱单的便利店似乎还处于“萌芽”状态,每家的模式都不一样。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的一家便利店,定位为展厅,采用出售门票的经营模式。大众点评上一张票的价格是49.9元,网上已经卖出了400多张。厦门的一家便利店更像是酒吧,除了盲盒生意,还卖饮料和零食。

上海伊托丹便利店

石老师告诉红星资本局,后期业务会在直播和交友课程上拓展,或者为其他店铺做包装策划。这些都是以后要探索的方向。

中国大约有60家便利店。

投资机构和MCN机构仍在观望。

在小红书平台上,仅关于便利店的笔记就有826条,关于盲盒的笔记有736条,分布在济南、泰安、厦门、重庆、惠州、义乌等城市。

红星资本局查询天眼查APP发现,截至9月15日,与“拆单便利店”相关的企业只有8家,没有发现投融资记录,但注册了网站和商标。

“我们前期做了市场调研,现在全国只有60家左右的便利店。”史先生告诉红星资本局。

某头部MCN机构负责小红书资源的总监告诉红星资本局:“从已下架便利店的数量、形式、备注内容来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营销行动。”

“这听起来太早了,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阶段。”一位投资机构负责人也感叹红星资本局。

有业内人士对红星资本局表示,脱手便利店的模式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盈利模式尚未得到有效验证,业务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壁垒。

“当市场过热时,很容易陷入无序竞争,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的便利店接单模式很容易被模仿,很难大规模扩张。”上述人士表示。

爱情代餐,网上盲盒,虚拟情感…

“单身经济”也有这些玩法

根据艾媒咨询《202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成年单身人数将达到2.5亿左右。

陌陌、Quest、Soul等社交app的流行。都印证了年轻人对于“脱单”的需求。2.5亿单身人群的需求背后,潜在市场巨大。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单身经济”甚至催生了许多衍生产业,如宠物经济、“以爱代餐”、虚拟情感服务等。

近两年,中国情人节的《孤独的青蛙》在网络上走红。《孤独的青蛙》最早的来源其实是游戏公司HIT-POINT开发的一款手机游戏。由于青蛙的声音谐音“孤独”,引起单身男女纷纷效仿。

在珍爱网的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90后单身表示愿意尝试虚拟情感服务,是因为好奇和感兴趣,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情感上的慰藉。

其实,无论是虚拟情感服务,还是盲取盒,都是为了以更低的成本体验“未知”的社交方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此外,目前很多交友、网恋平台都在推出“盲盒”游戏。用随机配对代替红娘配对,让年轻人更有新鲜感。根据易观发布的《2020年度网络婚恋交友行业综合分析》,2019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收入已达55.9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77亿元。

但也有分析认为,新的玩法层出不穷,脱盲盒脱便利店的出现,更像是婚恋经济这块蛋糕的玩法。

收获流量后

你能兑现一家便利商店吗?

快速增长的单一经济市场、便利店和“老年人办公室”正在获得大量流量。

然而,低成本引流完成后,这些流量将何去何从?能实现吗?

9月16日,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苏剑对红星资本局表示,摘下盲盒、摘下便利店还是一个新概念,之后如何发展还很难判断。

“而且我觉得这种商业模式类似于把以前的网恋搬到线下,没有网恋那么方便,也没有网恋那么贵。”

苏剑认为,摘下盲盒,摘下便利店,并没有解决网恋的痛点,比如安全、信息不对称等。从商业角度来说,目前没有特别的商业价值。

正如苏剑所说,这背后的乱象和隐患不容忽视。

“1块钱能买到别人的微信号,电话号码,甚至是真实姓名。这是个人信息买卖吗?不违法吗?”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质疑无盲盒玩有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四川君义律师事务所徐斌律师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根据《民法典》第110条规定,民事权利的范围包括隐私权,如未经许可公开公民的姓名、肖像、住址、电话号码等。“这则新闻中描述的脱单胶囊,是他自愿向店主支付了他信息传递的30元,这应该是他自愿允许的。”

“我们的单服胶囊标有法律说明,建议用户写代号、昵称,不留个人电话,只留微信号或QQ号。”石先生告诉红星资本局,开店之初就考虑到了相关的法律风险。

虽然规避了法律风险,但人为风险始终存在。有网友告诉红星资本局,她在一个交友的微信群里被骚扰过多次,让她的“脱单”经历大打折扣。

“希望风头过后,这些个人信息能得到妥善处理。”在取下盲盒的热闹话题中,一位网友评论道。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