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线下矛盾,引发网上发布侵犯他人隐私,网络平台发布的内容无意中泄露未成年人隐私...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保护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痛点”。网络如何担当起主体责任,营造安全干净的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日前,小红书联合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举办了“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保护”行业研讨会,并在社区创建中心“规则百科”推出了《未成年人内容管理规范》,对如何治理侵犯未成年人网络隐私及其衍生的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
是青少年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构建未成年人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将达到1.83亿,网络普及率将达到94.9%。一方面,互联网成为越来越多未成年人学习、娱乐、交流的重要工具,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心智还在成长,比如网瘾、冲动的奖励消费、不良信息的侵扰甚至网络暴力等等。,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全社会仍需不懈努力。
今年6月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身份特征明显、信息识别和自控能力不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安全意识薄弱等。实际上,这就对平台的责任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未成年人网络隐私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用户的自我意识,而需要平台完善机制,弥补个人意识薄弱的短板。
小红书在《社区公约》和《社区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并推出了专门的《未成年人内容管理规范》,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出台了不同层次的治理标准。在用户发布内容时,利用机器算法检测是否包含未成年人隐私信息,并将网站中的信息发送给用户进行风险提示,进一步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其实是很有用的参考。
考虑到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专业性,在明确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上,需要设立专人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完善安全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现实中各级政府成立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近年来,QQ安全团队、Tik Tok、小红书等平台逐步探索成立未成年人及其隐私保护专项小组,加强未成年人身份识别保护和问题风险应对的模型研究,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统计显示,自今年7月开展“晴朗2022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以来,小红书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小组已封禁处置侵权未成年人内容超2.5万条。
还要看到,侵犯未成年人网络隐私的背后往往有一条黑灰色产业链,从各个平台引流到聊天工具,各个平台有必要加强治理协调。比如平台之间,加强相关黑灰产业链信息的交叉比对,有助于避免部分黑灰产品出现“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加强平台与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有助于加强对黑灰产的打击和惩处,形成更强的威慑力量;加强平台、家长和学校的联动,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隐私保护的宣传,提高未成年人和家长的网络安全意识。
总之,平台作为用户信息的载体和用户生产内容的管理者,实际上在连接不同用户和治理主体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意识,制定规则,实施规范,相互配合,形成保护和治理的闭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期待各方携起手来,共担责任,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