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广告技巧

核心提示我从18年开始从事信息流的创意工作,至今有4年多的工作经验,服务过电商、教育、保险、金融等多行业的KA客户:众安保险、360借条、猿辅导、番茄小说、小红书等等。在过去的这4年里,我接触过不少创意和投放同学,发现大家刚入行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共

我从18年开始从事信息流的创意工作,至今已有4年多的工作经验。服务过电商、教育、保险、金融等行业的KA客户:众安保险、360借条、泼猴辅导、番茄小说、小红书等。

在过去的4年里,我接触了很多创意和投资类的学生,发现你们刚入行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

这信息流的创意怎么感觉“低低”!还不如电视上的广告,甚至不如电梯里的广告?

与传统的电视/电梯广告不同,信息流广告多在常见的手机软件中展示。如果没有节奏快、形式夸张、卖点靠前的特点,就很容易被用户忽略,更谈不上激起观众的下载、注册、购买欲望。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低质量的创意开始被市场淘汰。现在,当账号的出价都差不多的时候,创意的质量就成了影响投放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何继续制作爆炸材料,成了发射与创意专业学生的重点之一。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案例,带大家梳理一下每个阶段常见的创作问题和推广空。和感兴趣的同学一起看吧!

01

进入阶段

刚入行,大家都精神饱满。放进去的同学要扔出跑步计划,有创意的同学要做出跑步创意。在这个阶段,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1.创意的切入点太平淡。

做初期视频创意的时候,大部分做编导或者主持的同学都会选择两个人坐在沙发或者工位上,然后开始不温不火的对话。

看似合理,实则浪费了开头最宝贵的“黄金3s”。

根据投放数据也可以看出,这类素材不仅点击率低,而且播放损失率高,很难抓住用户的注意力。

2.兴趣点堆在后面。

这也是初次创作的通病。45-50s长度的广告,结果故事讲到了前35-40s。于是乎,推广的产品和三五个盈利点就在最后的“垃圾时间”推出来了。

其实所有的视频,无论设计的多么巧妙,都会随着播放进度的增加而失去观众。正常情况下,他们会在最后10秒内损失90%以上。所以这段时间推广产品的效果自然很差。

3.故意融化茎

当人们有创造力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提到Tik Tok的辣茎。这很正常,但如果刻意插入与观众匹配度低的梗,效果就不尽如人意了。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曾经带着一个从Tik Tok调过来的编舞去服务一个网赚产品,他的受众是40岁左右,大部分是男性,但是他想用一个Tik Tok梗的《你是我的上帝》。这个梗之所以火,多半是因为明星效应,适合的人群应该是比较年轻的女性。他用在一个中年男性产品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故意融梗不能引人注意,反而会让人迷惑。

说了这么多问题,刚入行的同学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创意推广方向?

1.了解产品和行业

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己服务的产品和行业,掌握受众产品的人群画像;其次,了解服务行业的竞品,然后寻找产品和竞品材料的区别。

还是以金融借贷行业为例。比如预付款没有手续费,这是我服务的产品和市面上其他产品最大的区别。在制作材料时,可以充分利用产品的这一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创意,突出灵活还款的特点,从而吸引更多的目标用户。

2.多读书,多学习市场的运行资料。

纵观媒体平台提供的创意工具,如海量创意、腾讯广告创意风向标等,都是新进入者和创意生学习创意的重要渠道。向创新学习是第一步。从市场上学习优质素材的节奏、拍摄手法、创意亮点,并在自己的创意输出中重用,是积累创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可能有人会认为“盲目模仿创意会导致创意同质化”,但当人们刚入行,对项目不太了解时,前者比“自觉”的原创更好。

3.多和同事交流。

当自己的创意无法满足行业要求时,通过观察其他同事的创意输出模式,向他们学习,是一种更快进步的方式。

02

熟悉阶段

在这个阶段,参与过发射和创意工作的同学,大多服务过2-3个项目,对1-2个发射行业比较了解。

但在这个阶段,你可能还会面临以下问题:

1.盲目模仿和模仿市场素材,却抓不住重心。

为了更快的投出效果,很多人会选择翻拍和模仿,一开始会比较效果。但是随着选角周期的延长,他们会发现翻拍模仿的思路比原著差了一点,选角效果也比原著差很多。

究其原因,其实我们在模仿的时候,只是抓住了优质创意的形式,而没有抓住影响跑量的核心要素。

比如历久弥新的“总统走马观花”式素材,以前很多创意和交付生都曾经借鉴和模仿过,但是“总统形象”、“走马观花背景”、“总统走马观花速度”这样的重要元素却没有1: 1的重现,效果自然比原著差很多。

2.陷入“创意枯竭期”,无法高效稳定地产生创意。

这种问题几乎每个有创意有创意的学生都遇到过。尤其是长期服务一个项目,制作了近百个创意素材之后,还需要继续制作素材。

每周初,创意和交付生都会对着空白色思维导图或word文档深深叹息:“唉!如何在这一周产生不同的想法!”

3.很难通过输入数据来推动材料优化。

对于投入的素材,大部分创意和投入都会分析素材的好与坏。但是分析太主观了。

例如:

“演技到位,不尴尬”“配乐刺激”之类的分析结果,显然过于主观。没有数据支持,把它们作为结论复用到其他想法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在这个阶段,有创造力的学生应该做些什么来提高对创造力的理解呢?

1.掌握拆分材料优质元素和创新的能力。

把市面上优质创意的元素拆解开来,是提高创作能力的重要一步。

一个40s左右的跑步思路,可以拆解成多个元素的组合。而在这么多元素中,我们找到最关键的运行元素,并保持不变。通过改变或创新剩下的元素,可以产生一个新版本的想法。

此版创意具有运行创意和创新标签的潜力,不会被判定为同质创意。

掌握了这个技巧,我们就可以按照同样的思路进行优化迭代,再也不用担心空白色思维导图了,也不会有“创作疲劳期”。

2.学会通过数据优化后续素材

创意的同学大多会关注自己的素材消耗了多少钱,而放的同学可能会关注计划的ecpm是否正常,成本会不会炸。无论是穿上还是创意生,都要学会根据数据判断创意好坏,引导创意方向。

一般分析素材会基于素材的消耗、素材的点击率、素材的转化率、有效播放率、丢播曲线等维度,比如:

它是该材料在账户中的数据:

那么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这个素材点击率低,说明前几秒比较平淡,没有能吸引观众的点;

2.这份材料的转化率很高,说明材料引导转化的环节足够细致;

3.视频时长40秒,有25%-50%的播放进度异常,说明视频从10秒到20秒的处理不够好,导致了异常丢失。这一点你在后期制作素材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结合素材,基本对应数据分析情况:10-20s,一段时间画面单调,只有旁白,画面固定,导致用户流失。那么我们在以后制作类似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

相比于“演员演技”“节奏紧凑”的主观分析,基于数据得出的结论更加客观,也更容易在后续素材中重用。

3.摆正心态,拿个证。

在这个阶段,创造力和学生的心态必须摆正。要明白你和你服务的项目是互相成就的,而不是谁成就了谁。

我见过太多学生自以为自己做了项目,做了几十万的材料,一天就把几十万的账挂上去。他们中的一些人忘乎所以了。后来随着造价考核的严格控制或者项目的更换,材料很难出,账户消耗骤降,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

所以,无论在项目的放量阶段,还是精细化运营阶段,无论是KA项目,还是腰部项目,大家都要认真对待,不失平常心。

至于证书,我的建议是各种渠道都可以尝试考。一方面,无论是创意还是学生,都可以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下渠道的信息。另一方面,这些证书也是以后加薪跳槽的资本。

03

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创意还是学生,都已经是公司的主体,服务过很多项目。他们应该或多或少都有各种行业的知识,能够顺畅的输出创意,做好稳定的内能材料,独立的与客户对接。

其实在这个阶段,大家对创意的提问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素材或者剧本,更多的是对行业或者产品本身的创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可以对项目和行业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些经验也可以让新的创意和发射学生更快地了解项目。

比如这是我们团队之前对陶特项目二次切料的阶段性总结。基于“关注-兴趣-欲望-引导”的逻辑,根据所选材料是否为生活必需品进行细分。

一方面对当时的选拔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当我们团队后续介入类似的电商app时,仍然可以复用这种精选的思路,相对较快地找到好的精选。

这就是总结的力量。虽然它的每一个细节对于有创造力和参与的学生来说都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不进行总结,很难将其作为一个结论或规则进行检验,更不用说为未来的项目提供思路了。

以上是我对创造力培养的一些浅见。也希望朋友们能在评论区多点指出:所有素材均来自公开渠道,侵权删除。

更多信息请关注三里屯信息流。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