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通传媒记者行痴
“感觉现在没什么可选择的了。”
我们走访中,很多代理商无奈的表示,已经做了一些好的品牌,太低的品牌看不起,很难上上下下。
前两天华中一家代理商也来找笔者沟通,想找一款营养品。作者为他推荐了很多业内的好品牌,但是都入不了他的眼。
作者好奇的问,为什么这些不符合你的标准?哪里不合适?
代理直接抛出了六个标准。
第一,真正的全球同步销售不可能是“假洋鬼子”。第二,厂商要有长远打算,不是赚快钱。
第三,质量必须过硬,真正有效。
第四,有服务团队,愿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没有套餐价格或者高利润,但是一定要有服务。
第五,能真正与市场共进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六,产品线是一个整体品类,有主打品类,但还是有推陈出新的能力,不固步自封,不骄不躁。
从各个维度调查厂商,筛选出了大量不符合选择标准的品牌,但也不是没有合适的品牌吧?
原来合适的品牌早就被同行做出来了。“我喜欢的品牌只有两个,但都已经被抢先了。”
一个好的符合标准的品牌被提前下手了,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这说明其他代理商也开始行动了,在产品的选择上做了很大的调整。
事实上,这六个标准反映了市场的重大变化。
第一,真正的全球同步销售不可能是“假洋鬼子”。
[观点]40年来,有多少华商利用国内外的信息空白,在发达国家注册了一个品牌,甚至没有注册,就用一个外国名字赚了大钱。崇洋媚外的残毒到现在还没有清除,还有大量“除非进口,否则不要买”和“进口就是好”的粉丝,使得“假洋鬼子”依然存在空。
但是今天网上有什么找不到的?另外,大量海龟活跃在各个圈子里,“假洋鬼子”翻船也不太容易。
以前“假洋鬼子”曝光需要很长时间,现在这个周期大大缩短。“不管他是不是假的,我们先赚他几年的钱”已经行不通了。
更重要的是,被曝光后的成本比之前高了很多。现在的母婴店都缺客户,一次爆胎后的口碑崩塌可能会让一家店瞬间死掉,这样结果的代理商能有好果子吃?恐怕合作网点所剩无几。没有网点,那你代理什么业务?
第二,厂商要有长远打算,不是赚快钱。[观点]以前没人关心这个。厂家没有长远打算?我的经纪人没有长远打算,五十步笑百步?
但是,以前大家都没有长远打算,因为短期行为也能赚钱。现在还有可能吗?
以前做品牌很容易,因为整个市场都是“渠道为王”,宝妈们什么都不懂。导购员推销什么,他们就买什么。这个牌子不行,换一个卖。
现在呢?
小红书里种的草早就给马宝洗脑了。母婴店很难卖,隐形成本巨大。推一个新品牌需要多少汗水,甚至更多,需要几年时间。前期没赚到钱,就想到了秋后好收成。因此,当地市场发展良好。于是,厂家就把几个货低价放到网上,收割了。谁又担心不起呢?
现在厂家没有长远打算,声明是割韭菜做代理。
第三,质量必须过硬,真正有效。[观点]为什么不太好?据说90后都是外貌协会。你最看重颜值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网络名人和新消费品牌“一红就死”,长红的品牌屈指可数。
网络名人品牌能红,颜值惊人。可以一下子打开市场,几个月爆款,一年内启动量,是网络名人里的标配。
但是质量才是决定回购的。
不要以为90后的颜色让你头晕。她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阅读了更多的信息,比上一代的宝妈们有了更多的消费经验,更讲究东西好不好。一两次你就知道你在忽悠谁了?
网络名人里很多厂家都是重质量,以为黄瓜上个绿漆就是新消费,能忽悠90后。
他们是否认为人类在退步,一代不如一代?
第四,有服务团队,愿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没有套餐价格或者高利润,但是一定要有服务。[观点]这是母婴渠道商的一个重大转变。
以前母婴渠道商最喜欢的就是赤裸裸的价格操作。最低的价格给了我,剩下的厂家就不管了。盈利空房都是我的。
这种商业思维是“渠道为王”时代的合理产物。
但这个时代正在消逝。母婴行业这几年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赋能”。说白了,厂商不能只是供货,我们都要想办法,都要投入营销。单纯想给母婴店高毛利,给导购高提成去塞红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导购在90后宝妈中没有地位!
第五,能真正与市场共进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点]“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是亘古不变的现象。但是今天我们要强调的是,当今市场的变化节奏太快,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大灾”,而是被拖进了“大灾”,最后两败俱伤。
把小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是夫妻长久的秘诀。
第六,产品线是一个整体品类,有主打品类,但还是有推陈出新的能力,不固步自封,不骄不躁。[观点]这也说明代理商感受到了市场的巨大变化——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周期变短了!
今天是Tik Tok和小红书的天下。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红几分钟。妈妈天天刷手机,就是天天刷脑子。喜新厌旧的人性被互联网无限放大。如果厂商跟不上节奏,此刻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分分钟被海浪打死在沙滩上。
还记得一个互联网大佬说过的话吗:我每天用望远镜看互联网的地平线,看有没有新物种出现,因为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杀了我。
这个代理的六个标准真的很高,难怪他找不到几个品牌接受。你可以嘲笑他的不切实际,但这六个标准所反映的市场变化,应该引起所有母婴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现在的问题是:你能做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