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自救难扳这局

核心提示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陈白 在小红书上,几乎没有一台种草机能躲得过面膜;在微博里,几乎没有一个大V躲得过电动牙刷;在抖音中,几乎没有一个妹子能够躲得过李佳琦的口红。生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商业模式不断变迁,却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一个终极目标:卖

经济观察报评论员白晨,小红书里几乎没有能躲得过口罩的种草机;在微博里,几乎没有大V能躲得过电动牙刷;在Tik Tok,几乎没有女孩能躲过李佳琪的口红。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企业,商业模式不断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终极目标:卖货。

虽然Z世代的年轻人嘲笑父母朋友圈里的保健品购物,但在这个社交购物的时代,他们对网络名人或KOL的迷恋让他们似乎更愿意投入巨资。这种迷恋可以说是童年脑白金轰炸的报复:当年你被洗脑广告毒害的有多深,今天你对《网络名人》中你选择的小众代言人的信任有多深。

截至2019年3月,小红书已经成为社交电商巨头,拥有2.2亿用户,月活超过4000万,估值30亿美元。这被认为证明了UGC模式的价值。

然而,在这种基于KOL推荐内容、引导用户购买的模式中,核心价值——信任正逐渐走向硬币的背面。最近,这家号称UGC的社交电商遭遇了成长的烦恼:UGC内容中充斥着虚假的、商业化的评论。KOL《种草》笔记的造假,点出了这种商业模式的生命。

当“种草”已经成为一个链条清晰的营销行业,一切自然可以明码标价,也可以注水造假。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我们无法确认小红书的种草笔记到底有多少泡沫,但另外一个也是典型的UGC平台——微博,之前被央视曝光流量造假;聚集了最多kol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也不例外。虽然早在2016年,微信的界面调整就导致相关刷阅程序大面积失效,很多大点击量波动很大。

这让网络名人营销和KOL带货几乎成了大家共同的尴尬:品牌方在选择KOL时需要花费极大的成本进行筛选;用户要担心追随意见领袖会不会有偏见;对于综合平台来说,这意味着小红书要为KOL承担巨大的背书压力。

此前,最大的网络名人张大奕的如涵控股上市并破产。事实上,资本已经用脚投票了,证明了网络名人经济没有真正的商业模式。任何商业模式都是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结构。网络名人和最前端的KOL只是一条长长的供应链中的终端环节,可能支持小团队的个性化营销,但远不足以决定一个大规模企业的成功。甚至一旦KOL规模化,网络名人模式的小圈子信任也会因为完全商业化而消失。

对于小红书这种由KOL和网络名人整合的平台来说,面临的是更多的拷问。在遭遇虚假种草笔记的冲击后,小红书选择加大对自己电商平台小红书福利社的投入,企图赢回一局。但这样的商业决策恐怕有待商榷——对于试图整合KOL的平台来说,一旦是电商,其商业属性必然会冲击其内容分享属性。

种草作为一种信息,是在“客观真诚”和“商业倾向”之间的艰难抉择。社区“信任”作为内容和用户的集合,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种草社区的基础,也是这种模式出现的源头。现在小红书选择的自救方式是进一步把内容和交易放在一起,这将很难保证有影响力的内容生产者在短期利益面前能够保证公平的内容输出。

为什么豆瓣集中了这么多创意极强的kol,多年后依然受困于微利?为什么曾经的二次元感情贩卖地a站最终输给了竞争对手?这再次充分证明了个性化和规模化之间存在悖论和冲突。如果“特殊性和个性”可以工业化,那么它的价值核心就丧失了;如果他们不能规模化,商业模式就无从谈起。

互联网时代,用户有时很随意,很廉价,但有时又极其挑剔。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