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的刮骨疗毒:升级品牌合作人平台

核心提示5月10日,小红书官方平台向用户发布了一则《品牌合作人平台升级说明》通知。此前仅需“粉丝数量≥1000、近一个月的笔记平均曝光量≥1000”即可申请品牌合作人条件,现在则需要粉丝数量≥5000、近一个月的笔记平均曝光量≥10000。此次波及

5月10日,小红书官方平台向用户发布了《品牌合作伙伴平台升级说明》的通知。此前只需要“粉丝数≥1000,最近一个月笔记平均曝光≥1000”就可以申请品牌合作伙伴的条件。现在要求粉丝数≥5000,最近一个月笔记平均曝光≥10000。这次涉及的kol大概有3000人左右。多位平台kol表示,此次刷掉的kol占平台总数的三分之二。

对于突然续签品牌合作伙伴协议,小红书创始人曲芳表示,是为了规范平台,打击平台内数据作弊、私自接单等不良现象。但由于筛选机制过于简单粗暴,一些粉丝数量多但灰色收入多的kol安然无恙,而很多粉丝数量少但品行端正的kol被砍掉,kol的愤怒情绪也因此高涨。

同时,小红书还要求未与MCN签约的KOL先与平台内指定的MCN机构签约,这使得存活下来的KOL不仅要抽成10%,还要交税。

虽然小红书平台表示目前不拿提成,但作为小红书自己的MCN机构,弘文也对“一边当运动员一边当裁判”有些质疑。

初衷:规范平台内的品牌广告。

小红书品牌合作伙伴平台于2019年1月4日正式上线。这个平台上有三个角色:品牌合伙人、品牌合伙人、内容合伙人。

通过平台,品牌可以查看入驻平台的品牌合作伙伴和内容合作伙伴名单,从而选择合适的候选投放广告。品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平台展示自己的多维度数据,包括个人简介、粉丝数、笔记数据、报价等,用自己的影响力换取广告价格。内容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平台查看自己签约合作伙伴的信息,同时内容合作伙伴也可以查看所有入驻平台的品牌。

按照小红书平台的设计思路,品牌想要借助小红书平台进行推广,首先需要找到一个有实力的MCN机构。MCN机构联系自己签约的KOL,连接相关品牌方,完成闭环。

但现在一些kol会在平台上兼职做中介,扮演类似MCN的角色,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帮助品牌对接kol,赚取代理费。因为不需要签合同的“中介”的存在,kol更愿意以“不签”的方式与不同的中介合作,省心省事,逃避责任。中介为了盈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达人的自报价,然后上报给相关品牌。

调整:净化小区刻不容缓。

小红书正在加速商业化。成立五年多,积累了2亿多用户。在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下,采取温和吞吃的经营策略,会影响资本对其盈利能力的信心。2019年初,小红书创始人毛超和曲芳在公开信中表示,2019年是初级用户增长和商业化的关键一年。2018年下半年,小红书已经开始广告业务,与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流量测试,并于2019年1月建立品牌合作伙伴平台。虽然小红书仍然坚持品牌合作伙伴平台目前不考虑盈利,应该只是暂时的。

微博推出微任务,Tik Tok推出星图平台,在提供营销服务的同时,都收取一定的佣金费用。以Tik Tok为例,KOL和MCN被收取至少30%的佣金,并设置了一个梯度。从微博和Tik Tok的经验来看,这部分收入虽然不高,但仍然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变现方式。

小红书需要一个成功的变现案例,但之前全面转行做电商的尝试并不成功。这个品牌合作伙伴平台的成功是小红书在电商模式之外实现稳定变现的重要砝码,小红书不会允许任何影响品牌合作伙伴平台质量的行为。

小红书说,公司有几十个反作弊团队,500个审核团队,100多套数据模型,打击代写、刷量等作弊行为。2019年1-3月,处理黑账号138万,作弊账号38万,作弊笔记121万,但实际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小红书因虚假广告被罚款。2019年,小红书的主体公司兴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收到6张罚单,其中罚款4张,警告2张。私信广告和虚假低质内容已经危及平台本身的生存,梳理KOL群体势在必行。

影响:四种身份各有各的忧喜。

这种调整和变化也会对品牌合伙人性格相关的四个不同角色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是平台运营方。可见,保证分享内容的真正高质量是小红书平台之前如此大增量的关键,也是其未来生存的命脉。无论是2019年1月品牌合作伙伴平台的颁布,还是3.15事件,小红书在链上写了热搜之后连续几天发通知,严格掌握数据,刷量等等。,都是想在保证用户获取真实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商业化。提高门槛,强制签约,可以有效提高平台对用户生产内容的掌控能力,这对平台来说势在必行。

然后就是KOL。首先,对于大量中小kol来说,影响无疑是毁灭性的,无法分享品牌合作平台的收益。以后控制会越来越严。对于高粉KOL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它在灰色地带找不到额外的收入,刷数据的难度也在上升。未来只能专注于内容制作。有能力提供大量优质内容的KOL可能是唯一的受益者。

MCN机构再一次强迫科尔签约。这种调整相当于平台官方出面,帮助他们驱逐非正规中介,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一方面,kol的数量大大减少,而且都是高粉丝、高曝光的大牌kol,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竞争的成本和强度,更何况小红书官方还得是MCN本人。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好处,只有MCN机构强大的资本作为背景。

最后是品牌方,推广成本要增加到一定程度,但是它的数据会更真实,投放会更精准高效。可能是除了平台方之外,从这种变化中获得最全面利益的群体。

未来:广告变现或成生命线。

自2013年上线以来,小红书在定位和运营模式上经历了数次中央调整,从最初的种草社区到后来的ALL IN“社交+电商”再到专注社区的品牌营销业务,这与大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运营效果有关。

网易考拉、天猫国际等大品牌竞争力太强,小红书不做电商的基因都是问题。小红书作为电商,在供应链、渠道、物流等方面没有优势。被曝出假货、售后不畅等问题。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小红书的投诉有171条,都是针对电商的。在本文中,我们暂时只讨论identity作为一个社区和品牌营销平台的发展。

2017年底,小红书意识到自己的电商变现能力不够强,调整了新的盈利模式。2018年以来,产品、运营、营销策略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提高社区活动已成为首要目标。也是在这个时期,小红书开始在产品上标注Tik Tok和新浪微博,为广告变现奠定了基础。

虽然小红书的UGC内容包罗万象,但“海外种好东西”一直是小红书铁杆用户的需求。所谓的社群基因,一开始就已经设定好了,现在调整自己的IP,实在是太伟大了。而符合社区基调的核心用户的需求,是平台无法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红书面临着和知乎类似的问题。聚集了大量流量,却苦于无法完成商业闭环,变现能力堪忧。

看来小红书商业模式的重心正在向其股东阿里巴巴靠近,为品牌搭建交易平台,赚取广告费和佣金。只是现在创造自己的模式还不成熟,还在摸索阶段。如果这条路能走通,作为新模式的开创者,由于没有同类玩家拥有同样的用户积累,小红书可能会成为这个领域唯一垄断整个细分市场的玩家。如果效果不好,上次电商转型不成功的小红书也无法证明自己的变现能力,恐怕最后真的会成为阿里新的流量入口。

作者:沙水,互联网观察家。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