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沸点,口述作者,Lohi,编辑,杨振鑫
我是新媒体老人。2015年底从香港毕业,进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领域。因为我一直热爱写作,所以我敏锐的意识到写作的领地转移了,不是QQ空、论坛、博客,是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所以,原因是我进入新媒体行业是因为我热爱写作,尝试新的载体。本质上,我不把新媒体当成机会。
2015-2018基本都是在微信官方账号+微博领域,有一些小成绩。加入新浪浙江后,我很快成为新媒体部的主编。这源于我的写作基础。从18年前开始,就有了视频焦虑症。前后有三家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在不同载体上拥抱视频。
我在2019年5月离开了我的上一家公司,因为我的老板希望我成为Tik Tok。尝试后觉得太压抑,团队专业能力不匹配,所以选择了离开。离开的时候,我跟老板说:我知道视频很重要,但是我还是想试试别的。老板说,这不重要。在未来,视频就像空气体、阳光和水一样,将是生存的必需品。她还谈到了一些5G。我承认我又很焦虑了。
去年加入现在的公司后,主要是图文内容。该公司是一家社交媒体营销和传播公司,也是MCN,孵化了大量微博微信Tik Tok账号,既有自孵化的,也有外部签约的。基本上所有的营销公司都有所有的业务公司,在全国有四个分公司。我负责上海,主要以时尚和美容为主。但是大家都知道时尚和美妆很容易赚钱,而且钱都集中在视频里。
今年我们做了两个新平台,一个是Tik Tok,一个是小红书。游戏已经很晚了。Tik Tok彻底崩溃了,小红书也有了一点新的成长,但这个过程继续变得混乱。
Tik Tok之前说过,他在四个月内损失了几百万,这是该公司新Tik Tok业务的金额。为了Tik Tok的商业,Tik Tok·MCN的各种制片人都被支付了高薪。一般来说,真正具备实际孵化能力的人少之又少,成功的经验根本无法复制。19年的Tik Tok和20年的Tik Tok完全天翻地覆。人们的钱被浪费了。
孵化分为内部签约和外部签约。基本上内部的就是看哪个编辑/运营/总监甚至行政/财务/HR有“Tik Tok感”,然后拉出来内部孵化,立一个人,出现在镜子里摇一摇。各种做的好的员工被折磨的要死。
更糟糕的是,这些朝九晚五过着正常生活的员工突然进入网络名人一夜暴富的梦想,不想再过以前的生活。一个Tik Tok广告赚的钱,直播赚的钱,画出来的巨大蛋糕,刚开始是强行塞进嘴里的,感觉就像是在喉咙里。但不久之后,我开始狼吞虎咽。
即使失败无数次,他们也不愿相信:我做不了短视频网络名人。
对外签约主要是颜值业余,我前前后后见过二三十个人,都是年轻漂亮有才华的帅哥。走在路上都要回头看好几遍。但他们都想成为Tik Tok的网络名人,而且这种愿望非常迫切。甚至还有中途不上学,专心做网络名人的。
Dou+发射就不用说了,公司的大方是500拍。不真实的流量涌入,大家的眼睛都红了,于是我们计算了一下播放与点赞的比例。反正都是平台赚的。
Dou+的转化率不好。好的内容会好,不好的内容没有效果。总的来说,Dou+是锦上添花。没有锦缎,什么都没有。
六七月底,我彻底放弃了无数次换方向,砸了无数钱,带着七八个Tik Tok的摄像机和编导来来回回。一个30w风扇,一个40w风扇,都是沙雕剧情路线。这是在我们无数次改变方向后,交通终于进来的轨道。但是作为一个Tik Tok人,我每天都在死去。我不得不承认,无论我对内容有多少感觉,我都做不到。我准备认输了。
我是今年开始做Tik Tok的,不是追风网点,因为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严格来说是业务需要。业务端发现大量客户的预算都在短视频上,尤其是在Tik Tok,所以推动内容端反向做视频。我还是想试一试,如果成功了,我可以赚很多钱。
或者赌徒心态,Tik Tok很容易出现一夜暴富的奇迹,这在其他平台几乎很少见。比如Tik Tok的刀,一刀,一夜之间涨到了几百万美元,至今还在刺激着大家。但是,同样是视频平台,哔哩哔哩需要精耕细作,微博注水严重,基本不能靠内容创造新号。
所以,如果你想做短视频,想快速进入,想快速变现,想赌博后暴富,Tik Tok是最好的选择。
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平台的逻辑不一样。起初,Tik Tok平台会刻意赞美大V,倾斜流量,造神,让创作者一夜暴富。但现在,平台越来越去中心化,刻意控制流量,不再让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获得过多的曝光关注。他们正在维持生态平衡,并从中获益。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因为Tik Tok的创作者自身能力不足,把锅留给了平台。但从概率上来看,这两年的新头部人才数量远不如前几年。对Dou+的依赖度持续上升。Tik Tok夫人太依赖算法了。除了算法没人。
18年我们公司以1,500 W的粉丝基数拿下了Tik Tok掌门人的网络名人,所以有一定的基因和方法论,并不是突然闯入。但在今年的尝试中,最成功的只是一个300w左右的沙雕剧情号,其他的都死在了100w以内。
其他具体困难是:
1.Tik Tok的成功基本上是不可能复制的,所以即使你找到了行业内的高端人才,他也很难复制以前的成功。这和其他平台不一样。如果让我再做一个微信官方账号,我会很清楚该怎么做,会达到什么效果,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Tik Tok没想到,变化太快了,上个月的经验这个月不一定很有用;2.Tik Tok停不下来,这对团队人员是很大的消耗,导致离职率非常高。没做过项目,营业额这么大。也就是整个团队没日没夜,全身心投入到剧本、拍摄、剪辑、后期数据观察、复检,完全榨干了自己的私人时间。如果这三项没有改善,他们必须改变方向。如果一个月的约会没有开始,他们必须放弃这个号码。大家好像都在赌博,一旦输了一秒就不想继续了。
其他平台都有稳定期。比如当我达到xx万粉丝,就可以盈利,进入稳定期。但Tik Tok不是。如果Tik Tok不进则退,而且不会停止。也许你也可以停下来,但是你可以看到4000w粉丝的大德狗夫妇还是一天两班倒,每周换方向的时候,你不前进就是倒退。
这些精神上的疲惫、压抑和焦虑是致命的。
复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球队的核心人物不是Tik Tok人才——没错,就是我。事实上,我是一个优秀的作家,甚至我在本科时学过编剧,但我不能授权给Tik Tok。
但即使我能,我也不一定能做到。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Tik Tok,甚至那些被认为适合做Tik Tok的人也不一定适合。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导演,一个优秀的红人,一个优秀的拍摄剪辑就能成就一个优秀的Tik Tok。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很多试点项目招募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都失败了。
据我所知,那些非常成功的大号也是踩着无数失败的弃号,所以我觉得在Tik Tok失败很正常。如果不小心成功了,那就是赌成功了。归根结底是赌徒的心态。
我们都说Tik Tok是玄学。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现在觉得合适的时间过去了,合适的地点还是有希望的。大量的人进入农村拍摄老太太、阿姨、叔叔的账号,他们在用城市剧的模式拍摄魔幻的农村情景喜剧,产生喜剧效果。但是很快乡村就会失去交通,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开发火星。
很多生活在国外的博主一直不错,因为可以用内容思维介绍海外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模仿一些语音语调。这个应该是平台一直支持的。只要你生活在海外,有内容能力,我觉得你可以做的很好。但一定要坚持,不进则退。
和谐就是我上面说的。做短视频的团队太累了。如果没有实现的前景,太容易让大家崩溃,跑路。如果真的让它人均富裕起来,再累也应该能支撑下去。
但即便如此,团队对短视频的探索也不会结束。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做视频号,不断探索变现模式。因为视频号是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强绑定的,回到原来的微信领域,在微信生态下做事,似乎感觉很安全。
小红书比较简单,所以回到自己擅长的图文领域。也没费多大力气,两个月左右就到了3w粉。我做了个人ip,励志女性之类的。小红的书破5k才有商业价值,5k-5w粉的价格大概在500-5000左右。不像Tik Tok一夜之间粉数百万,红宝书起步缓慢。钱也不多,但对个人来说是个不错的副业。
但我感受到的是,它确实充斥着虚假的种草、广告、刻意的生活记录、智障的生活总结,却也能给从业者和读者带来“价值”。每个人似乎都很满意。
其实没有秘密,只是看有没有新媒体思维。总的来说,小红的书是图形时代的思维。好的选题+吸引人的标题+漂亮的封面,才能吸引人进来看。平台上也有很多话题可以参与。
也有很多业余爱好者的随机分享一下子火了起来。也是因为平台也在挖掘和推荐一些真实的生活记录。但如果这些素人没有新媒体意识,就无法持续输出变化的内容,很难实现增粉和商业变现。
但并不意味着作为个人就可以成为博主。记录生活是有门槛的,尤其是连续记录生活。首先,小红书对图片有一定的要求。用手机拍日常事物,很难获得流量。
所以,想成为博主,需要学习摄影、构图、服装、服饰,不断探索人生。我更喜欢说“制造生活”,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对别人没有任何启发意义。所以你得让自己过上对别人有启发的生活,然后不断的记录输出,这是一件很消耗的事情。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天赋、热情和持续输出能力的。
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名人,定义是在早期,还是要有可观的现金。但是大部分人都坚持不了。一旦赚不到钱到一定程度就会退出,因为大家做的都是变现。这种初心导致急功近利。但没错。
如果一开始纯粹兴趣分享生活,或许有机会成为网络名人。我觉得只要有100个人喜欢你,就可以理解为你是网络名人。但是要想从中赚钱,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我是时尚博主。如果非要我给那些渴望成为网络名人博主的人提建议,我还是想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绝对不是只有这一条路。
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和成为博主绝对不是一回事。相信我,成为博主后,你可能更难做自己了。如果你在公司工作,做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不出卖个人形象牟利,你有很多机会做自己。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成为博主后,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大家都这么认为。除了睡觉,他们都在工作,再也不去工作,“谋生”,每天都在盈利。想想,好惨啊。
我从西班牙留学回来,我姐姐,一个语言学博士,看到我的红宝书还可以,意识到了,就问我怎么办红宝书。她目前在上海一所大学当老师,收入不算太高。评教岗位更是几十年难。
大概是我说的,她听了也觉得不好。我说,也许不适合你。她说,不,我想试试,我想赚钱。她晚上写了一篇文章,我看到真的是学术论文风格。我说你可能没流量,你得换。比如你不能写自己是“大学老师”,但是人家看不懂你。你应该写“大学老师”,你应该写“没钱”而不是“物质压力”。
她改了,现在还在修改。任摄是医生,上海朴的姐姐。我说你能接受小姐姐这个名字吗?她不是说里面全是耶鲁,哈佛,剑桥的小姐吗?
我不能肯定地说。她精通西班牙语和英语,曾环游世界。现在准备分享一下:在上海当女博士漂是什么体验?"1 ...2...3...感谢观看。喜欢就记得关注。”
*图片来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