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前的繁荣到今天的苦涩,苗木行业似乎频繁出现这两个变化。说白了就是行情不如天。
政策是一个循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的开发和占用,写在人们的鲜血中。山林开垦、湖泊填埋、耕地无限扩张,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环境破坏和内涝。
而随着杂交水稻亩产的逐步提高,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曾经被粮食危机围困的一代人不再有这样的顾虑。退耕还林还湖已成为近二十年来的主题。
此时,金钱至上逐渐成为主流思想,而对于受限于知识有限、思维和赚钱手段有限的小农来说,苗木产业给他们带来了对未来的无限幻想和对金钱的无限渴望,在本该种粮食的土地上种下了大量的幼苗。
在这十年间,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资本的疯狂涌入,大量基建项目的兴起,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的建设,苗木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前行。过山车,让行业越来越走向畸形的发展形态。
缺乏监督和引导,成了无法理清的线轴。 ,就算要收拾,也没办法下手,只能试着把线弄圆点,看起来不那么凌乱,其实都是偷来的。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里头一片混乱。
尽管行业经常陷入衰退,但行业的“无限扩张”似乎并未停止。大部分赚了点小钱的苗子都没有想过要不要投资其他行业。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他们计划中的“不在一个篮子里的鸡蛋”是去其他地区,租另一块土地,种植其他品种。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苗木产业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其实是可想而知的。过去十年,市场淘汰了一批试图利用劣质苗木赚钱的人,但在未来的赛道上,将是优质产品与优质产品的竞争。是否有可能重新获得对苗人的话语权?
至少现在看起来很难。
退耕还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无限扩张”之风,正在从侧面推动苗木产业重回正轨。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是整个行业都在对一刀切的方法感到遗憾,并且对政策何时会落空感到不确定。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刀阔斧的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拾烂摊子,因为行业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不能让这个行业变成飞蛾扑火。外表看起来容光焕发,无限美好,但当我冲进去的时候,却发现危机远比别人大。
尤其是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国家再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有切实的政策整顿房地产市场,这意味着未来国家开始着眼于常住人口的可持续增长,遏制问题。未来可能会出现在高层建筑中。消除房地产市场异常发展对国家的不良影响。
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调控,势必影响上游苗木产业。 60%仍在房地产项目中,其次是市政园林。虽然私家花园的比例在逐渐增加,但基本没有因个人需要而大规模采购苗木,以高档苗木为主。
那么未来,那些同质化严重超标的优质苗木将何去何从?
十年前,我们可以说适者生存,但十年后的今天,他们都是最好的苗子。怎样才能赢得客户的青睐?我们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山水上市公司动作频频,但无论在哪里转型或发展其他增长点,似乎短时间内都收效甚微苗木行业资讯,难以恢复昔日辉煌。
可想而知,未来甲乙双方的地位将再次被强调。作为买方和消费者,甲方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说不的权利。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者在消费者面前不应再有优越感。
不要试图将甲方视为从未见过世面的人。这几年行业积累的信任危机,使得甲方基本不让初学者主导种苗采购,而采购负责人,可能还有一些可操作的灰色空间,但大多是半临界的见过世面的业内人士。他们需要的是适中的价格和品质感。
同时,在选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更好更全面的体验更有可能成为甲方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未来,苗木的采购可能不再只是简单的苗木交易,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这也是很多种苗人的初衷,他们开始不只是做种苗场,而是建立一个微型花园。
苗木产业的性质使其生产企业很难出现巨头,无论是当年在全国无限扩张的腾投,还是和谐的还是和谐的苗木行业资讯,庞大的苗木生产网络已经铺开带来了成本飙升和管理困难,以及苗木销售难、利润低迷,无疑并不意味着苗木产品,其地域限制使得成功的本土企业难以复制到其他地方。因为它不像工业品和食品,所以没有可以完美复制的配方。水、土壤、空气甚至人,都足以影响企业扩张的成败。
政策对行业“无限扩张”的短期打压,从眼前看,得罪了一些人的利益,而且似乎弊大于利,但从长远来看,会驱逐一些人,把真正的业务放好,能卖好、能产的人留下来,重新规划产品,不要一味靠规模取胜,或许这才是行业取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