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尚伃
今年以来,随着A股IPO募资规模的不断提升,券商承销保荐收入也已超105亿元。
然而,券商作为“融资安排者”在业务迅速发展的同时问题频出,当下需要压实自身责任,不断加强投行业务内控建设,提升执业质量。
44家券商承销收入
合计超百亿元
IPO业务是投行最核心的业务之一,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券商共服务140家企业完成A股IPO(均按发行日期,下同),募资总额为2202.05亿元,同比增长36%。不过,5月份以来,A股完成IPO的募资总额大幅下降,仅募资206.37亿元,环比下降69%。
总体上,随着A股IPO募资规模的提升,券商投行收入也水涨船高,一季度上市券商各业务线中唯有投行业务实现同比正增长。至此,今年以来,44家券商已获得承销保荐收入105.24亿元(4家公司费用还未公布),同比微增。从承销保荐收入结构来看,券商在科创板及创业板的收入最高,分别为46.56亿元、44.38亿元,累计收入占总收入的86.41%。
中原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张洋表示:“5月份,股权融资规模环比出现大幅回落,各类债券承销金额也出现回落,预计证券行业投行业务总量环比将出现大幅度下滑。”
Wind数据显示,从今年以来A股IPO项目的过会率来看,审核公司总数量为220家,其中192家过会,过会率为87.27%,发行审核通过率较去年略降;同时,有6家取消审核、9家暂缓表决、13家未通过。从IPO审核企业申报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有67家公司撤回了申报材料,2020年至2021年撤回申报材料的企业分别为61家、165家。
从券商的承销项目IPO过会率情况来看,今年以来,22家券商实现100%过会率,不仅有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也有开源证券、中航证券等中小券商,虽然承销项目数量较少,但总体承销能力稳定。不过,也有5家券商的过会率为零,其中,某家上市券商IPO项目有2项未通过、1项暂缓、1项撤回。
近日,证监会在系统内印发了《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现场检查工作指引》,明确五种应当开展检查的情形,包括投行项目撤否率高、投行执业质量评价低、负面舆情数量多或影响大、承销公司债券或管理资产证券化项目违约率高、因投行业务违法违规被采取重大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
东兴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嘉玮表示,注册制下新股的定价权更多的交给市场和中介机构,这对当前主承销商的发行定价、承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头部券商在询价、定价能力、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具备更大优势,新项目向行业头部集中趋势明显,行业龙头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监管力度持续升级
强化中介机构主体责任
在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作为重要中介机构的券商,保代人员的需求量快速上升。截至2019年12月31日,保代人数仅为3810人。此后2020年,证监会对《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后,保代人数迎来了大幅扩充,截至目前,保代人数已增加至7499人。
从综合执业信息方面来看,根据最新的《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A》显示,截至目前,保荐过10个以上保荐项目的保代共有202人,占比为2.69%,无不良诚信信息且水平评价测试达到基本要求的保代共有7250人,占比为96.68%,整体专业化特征显著。
然而,随着保代人员数量的大幅增长,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露,有228位保代因违反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自律规则、公司制度等原因受处罚。
证监会表示,从近年来查处的投行业务违法违规情况看,投行内控存在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甚至存在个别证券公司投行部门与质控部门人员交叉任职、业务部门人员擅自删减内核意见等严重情形,内控机制流于形式。
为进一步提高保荐机构尽职调查工作质量、完善保荐业务工作底稿制度,5月27日,证监会对《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以下简称《尽调准则》)和《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工作底稿指引》(以下简称《底稿指引》)进行修订,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其中,《尽调准则》更加强调保荐机构“荐”的角色,充分发挥保荐机构在投资价值判断方面的前瞻性作用。《底稿指引》主要增加了三类底稿要求,一是对证券服务机构专业意见的复核资料,二是内核阶段工作底稿,三是分析验证过程的相关底稿。
某券商人士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内容的修订,旨在进一步规范投行业务执业标准,强化保荐机构的主体责任以及提升专业投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