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5月27日电 题:找准“新跑道” 激活“新动能”——浙江湖州绿色低碳促增收
新华社记者郑梦雨
“咚咚……”天刚亮,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山川乡马家弄村的竹林里,村民丁渭宝正手脚利落地砍掉枯死的毛竹。
“枯竹要尽快砍掉,否则影响其他竹子的生长。”他擦了擦汗笑着说。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的安吉县去年上线了“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将农户的林权统一流转到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经核证后形成碳汇产品包,再通过安吉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收储交易,增值产生净收益的70%反哺给合作社,实现林农增收。
今年,马家弄村通过合作社在村里流转了4500亩竹林,这部分竹林总共可以拿到每年180万元的林地流转金。根据相关协议,丁渭宝家的20亩竹林通过合作社流转,每年能拿到至少4800元的收益。
“过去几年毛竹不‘走俏’,价格卖不起来,村里很多人也不愿意花功夫上山打理,‘抛荒’现象严重。”丁渭宝说,“没想到现在林子里的空气竟然还能换钱,竹子又成了‘香饽饽’!”
在马家弄村,和丁渭宝一样重新上山养护毛竹的村民越来越多,施肥、除草、翻土,精心呵护着每一棵毛竹。
不仅优质空气能“卖钱”,“碳汇指标”也可转化为“生态绿币”。湖州南部的德清县近日成功签约了浙江省首笔湿地碳汇交易。德清县自然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每吨58.83元的价格,购买了下渚湖湿地1万吨碳汇量。江南水乡湿地原生态美景,转化成蕴藏巨大碳汇能力的生态价值。
“据测算,下渚湖湿地年固碳能力在1.7万吨左右。”德清县自然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将碳汇资金用于湿地生态修复等工作,到2025年下渚湖湿地碳汇量预估可达到3.4万吨以上。若将这些优质空气“变现”,每年产生的绿色资金可以在当地县域范围内实现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反哺湿地生态建设。
以纺织产业闻名的长兴县拥有几千户家庭织机散户,传统手艺虽致富了一方百姓,但“低散乱”等问题逐渐让环境压力凸显。走进夹浦镇丁新村小微园区,记者看到加弹机、经编机等设备都入园集聚,通过“织机上楼”实现“空间换地”。
“原来在家生产,环节分散,如今集聚后生产效率更高,每年可以节省约30万元物料运输成本。”织机户朱旭平说。目前,长兴县家庭织机散户大部分已实现“上云”,单台织机产能提升20%,产品合格率从87%提升至95%以上。
如今,吴兴区工业控碳数智平台迎来了第95家接入企业。该平台对全区纺织、化纤、有色金属等高能耗行业中的150多家规上企业逐步实现碳排放精准管控,同时配套节能诊断服务等,用及时、直观的碳排放数据引导企业绿色转型。
“数字化手段使企业碳排放量有了精准的‘标尺’。”吴兴区发改经信局副局长曹国良说,精准实时控碳,也能让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