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美澳别把“新冷战”往南太岛国引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5月26日至6月4日应邀对太平洋地区八国进行正式访问,与三个地区国家进行“云访问”或“云会晤”,并将主持召开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这是中国外长首次对太平洋建交岛国进行全覆盖访问,也是外长会机制首次在岛国举办。这种主权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却让华盛顿和堪培拉异常焦虑。

  进入5月以来,美国加速推进其所谓“印太战略”,围绕中国展开一轮外交攻势。南太地区被美国单方面列为“印太战略”的关键一环。24日在东京发布的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联合声明中,单独有一段提到,要“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岛屿国家的合作”。结合美澳过去一段时间的言行,我们很容易破译这个外交语言,读出背后的潜台词:美澳将用这种方式宣示“对抗中国”,与中国“竞争影响力”。

  这个背景下,美澳试图搅黄中国同南太岛国的合作就不难理解了。在王毅出访前,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宣称担心南太岛国会在“匆忙”“不透明”的过程中与中国谈判,澳大利亚刚刚上任4天的外长黄英贤赶忙抢在王毅出访前先行访问斐济,该国总理阿尔巴内塞则直白地表示,澳大利亚“承担不起”在南太“失手”的后果。这种“重视”实际上是对南太岛国主权的蔑视,或以家长自居限制它们的正常国际交往。这恰恰是独立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的南太岛国最反感的。

  对华盛顿而言,南太地区长久以来都是“核武器试验场”“核废料堆积地”的代名词。而澳大利亚则露骨地将这一地区称为“后院”。今年2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匆忙”访问斐济,斐济时任代总理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太平洋岛国普遍有一种感觉,华盛顿“在谈论我们,却不是与我们交谈”。谁都知道,要不是因为中国,美澳恐怕都不会俯身看一下南太岛国。气候变化是南太岛国最关心的问题。去年11月,澳大利亚前总理莫里森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发言时,竟然将“应对气候变化”说成“应对中国”。这真是言为心声。

  在美澳抹黑、攻击王毅南太之行的所有论调中,最荒诞的版本要算“中国和南太岛国合作会引发新冷战”。这真是活生生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但我们正好可以从这个视角去理解美澳的各种行为,并反过来强烈告诫美澳,不要将“新冷战”引入到南太、亚太,以及世界的任何地方。

  我们看到,被美澳当成“幼儿园学生”的南太岛国,面对来自华盛顿和堪培拉的胁迫利诱,仍然保持了清醒、冷静,它们不希望被卷入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始终将注意力聚焦在气候变化、海洋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张开双手欢迎带着善意和诚意而来的所有国家,展现出了外交的成熟和理性。中国与南太国家的关系能发展这么快,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拒绝掉入华盛顿的剧本,更不可能局限在堪培拉划定的圈子里。

  南太岛国老百姓应该得到尊重,也希望过上好日子。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一些澳大利亚学者分享了他们近年来到岛国实地考察的见闻:一下飞机看到,机场跑道、候机楼都翻新了;出了机场看到,马路平了,绿化多了,大楼高了,路灯亮了,与10年前有天壤之别,当地老百姓在中资企业就业,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澳专家们由此“灵魂提问”:我们以前在岛国究竟干了什么?

  在访问首站所罗门群岛,王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太平洋岛国都是主权独立国家,不是谁家的‘后院’;都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做别人的附庸。”实践证明,相比于中国坚持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那种颐指气使的“宗主国”派头越来越不得人心。美澳尽可以“做自己”,但时代已经变了。最后它们会意识到,谁才是太平洋地区真正不受欢迎的角色。

责任编辑:祝加贝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