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食管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成人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吞咽梗阻、食物嵌顿和反流样症状。儿童主要表现为拒食和营养不良。它也是一种全球性疾病,但其区域分布并不均衡。在北美和南美、东欧和西欧以及澳大利亚可以看到大量病例,而亚洲的病例数量相对较少。据报道,美国每2000人中约有1人患有EoE,患病率随着普通人群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在过去的20年中,EoE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增加,现在在亚洲也越来越严重,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赛诺菲和Regeneron联合宣布,Dupixent在1至11岁嗜酸性食管炎儿童的III期试验中显示阳性结果。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这些儿童身上显示阳性结果的III期试验。该试验达到了其主要终点,68%的高剂量Dupixent患者和58%的低剂量Dupixent患者在16周时实现了组织学缓解。
“这是第一次临床III期试验,可以缓解1岁儿童的主要EoE症状。杜匹森特的疗效表明,IL-4和IL-13是这个年龄段儿童这种衰弱性疾病的II型炎症的关键驱动因素,与成人患者相同。”Regeneron总裁兼首席科学官George D. Yancopoulos医学博士说:“EoE将把吃饭这一最基本的维持生命的行为变成一种痛苦的体验,而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需要适当的营养来茁壮成长。本次III期试验的积极结果表明,Dupixent可能会改善EoE的症状,并支持儿童从第一个生日开始健康增重。”
在III期试验中,102名1至11岁的儿童被随机分配接受Dupixent(根据他们的体重增加或减少剂量)或安慰剂。其中,接受较高剂量Dupixent的儿童在第16周时出现以下变化:
1.与基线相比,食管上皮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峰值下降了86%,而安慰剂增加了21%。
2.在活检标本的显微镜下测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分别比基线下降了0.88和0.84,而安慰剂增加了0.02和0.05。
3.与增加0.3分的安慰剂组相比,异常内窥镜检查结果与基线相比减少了3.5分。
4.根据护理人员的报告,与安慰剂相比,儿童经历EoE症状的天数与基线相比有所改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赛诺菲和Regeneron开发的新终点PESQ-C首次用于本实验。它旨在通过护理人员评估幼儿的症状,因为儿童可能难以表达自己的症状。
5.作为预先指定的探索性分析的一部分,年龄体重百分位数从基线增加了3.09个百分点,而安慰剂组增加了0.29个百分点。
此外,对低剂量组的组织学、解剖学和细胞次要终点进行了分析,所有终点均具有显著性,与高剂量组大致相当。
就安全性结果而言,它与Dupixent在已批准的12岁及以上儿童和体重≥40kg的成人EoE患者中的已知安全性特征基本一致。在16周的治疗期间,度哌森和安慰剂的总体不良事件分别为79%和91%。与安慰剂相比,Dupixent更常见的AE包括新冠肺炎、皮疹、头痛、病毒性胃肠炎、腹泻和恶心。在第16周之前,Dupixent因AE导致的治疗中断率为0%,而安慰剂的治疗中断率为6%。
关于Dupixent
双链单克隆抗体是一种人源单克隆抗体,能抑制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通路的信号转导。
2017年3月,duprizumab获得FDA批准,被列为首个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生物制剂。2020年6月,国内首次批准用于治疗成人特异性皮炎,商品名为达比妥。目前该药已获得世界各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可用于部分不同年龄段的特应性皮炎、哮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或EoE患者。
度普利尤单抗在中国关于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特指医药行业的“免疫生物制剂”,是指由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效抗原成分、动物毒素、人或动物血液或组织等加工而成的生物制品。,并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相应的感染性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Duulizumab是市场上常见的生物制剂。
应用技术
除了胰岛素等少数生物制剂直接从生物体中提取外,大部分生物制剂都属于重组DNA技术:重组是遗传物质的重组,通常伴随着遗传物质的转移。用人工方法将所需的特定基因与载体DNA连接起来,然后一起转移到另一个生物宿主细胞中,与宿主细胞DNA整合。当宿主细胞增殖时,目的基因也增殖,从而改变宿主细胞的某些遗传特性,表达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也可以说,无性剪接繁殖是用来传递遗传信息的。
生产流程
生物生产技术的开发过程一般需要经历工程细胞库构建、摇瓶工艺开发、小规模工艺开发、中试放大、生产纯化和制备等步骤。细胞库通常分三级管理,即原始细胞库、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其中MCB和WCB需要分别认证并保存在GMP环境下。
生物制剂生产工艺流程过去回顾:
全球1000强药企排行榜发布,心脏代谢等七大领域的顶级药企榜上有名。
首个中药配方颗粒医保报销70%,药企进入千亿市场,设备公司跟进。
中国在亚洲前20名中排名18,中国已经开始主导亚洲的生物技术领域。
在药物生物学面临压力的情况下,生物制药行业“卡脖子”之痛有什么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