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药学研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医药技术研发企业
1.1、公司营收持续高增长,医药研发能力铸竞争优势
“受托研发+研发技术成果转化+CDMO”一体化研发生产服务渐成型。公司成立于 2011 年,是一家以药学研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医药技术研发企业,采取“受托研发服务 +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双线发展战略,并从研发外包服务拓展至 CDMO 生产服务,逐 渐推动打造药品研发、定制生产及商业化生产的产业链服务闭环。公司业务涵盖药物 发现、药学研究、临床试验、注册申请等药物研发和 CDMO 定制生产主要环节,并 深入布局吸入制剂、透皮制剂、缓控释制剂、细粒剂等高端制剂领域,其中在药学研 究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服务上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目前公司经历了 发展初期阶段和完善研究服务平台阶段,各阶段发展情况如下:
初期阶段:早期发展主要通过接受客户委托,进行技术 开发。2013 年,第 1 个 3 类新药罗氟司特原料及制剂完成申报,2014 年申 报头孢地尼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2015 年公司完成股份改制,助推客户 申报了阿格列汀、地夸磷索等 12 个仿制药及创新药(CN128 原料及片剂), 并获得来那度胺专利权,被评为“杭州市瞪羚企业”。
完善研究平台体系阶段:公司搭建了创新药研发、仿制 药及一致性评价药学研究、BE/PK 研究、包材相容性研究等平台,深入布局 吸入制剂、透皮制剂、缓控释制剂、细粒剂等高端制剂领域,形成了较强的 核心竞争优势,以技术平台驱动药品研发。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指导意见,公司抓住中国医药行业快速发展、仿制药一 致性评价政策全面实行的机遇,研发技术能力不断增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CRO+CDMO 一体化服务体系初建成: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赛默位于金华金西开发区的定制生产服务基地 已经投入使用的厂房面积为 8.92 万 m2,建成药品研发生产线 12 条。截至 2022 上半年,赛默制药对内累计为 145 个受托研发项目提供 CDMO 业务 服务,共承接项目 219 个,合作企业 100 多家,CRO+CDMO 一体化服务 模式初见成效。
公司第一大股东是邵春能先生,实际控制人是邵春能、楼金芳夫妇,其直接和间接通 过杭州跃祥持有公司 34.3%的股权。公司的管理层具有优异的学历背景以及多年的药物工作、研究和销售经验。现任公 司董事长、总经理为楼金芳女士,制药从业经验丰富、技术及学术背景深厚,为百诚 医药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1.2、公司规模发展快速,在手+新签订单保障高增长
近 5 年营收 CAGR 达 95.6%,规模快速扩大。公司营业收入自 2017 年以来持续高 速增长,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营收从 0.3 亿元增长至 3.7 亿元。2017-2019 年公司营收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为国家推行仿制药品一致性评价政策,公司抓住行业 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客户开拓力度,同时提高新客户和老客户的收入以及较多项目 达到里程碑节点按比例确认收入所致;2021 年开始,公司与花园药业联合投资的缬 沙坦氨氯地平片项目开始获得权益分成收益,权益分成开始进入加速收获期。 2022H1 实现营收 2.46 亿元,同比增速为 73.9%。公司归母净利润在 2018 年实现 盈利并持续高速增长,从 0.1 亿元增长至 1.1 亿元,2018-2021 年复合增速达到 115.9%,2022H1 实现归母净利润 8502 万元,同比增长 107.6%。
新签订单倍数增长,在手订单充足。公司合同数、客户数和订单数都呈现快速增长趋 势,2020 年受影响有所影响,总体趋势快速向上。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在手订单 8.93 亿元,2022H1 新增订单金额 4.01 亿元,同比均增幅巨 大,充足的订单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占比迅速提升,权益分成开始兑现,CRO+CDMO 初见成效。公 司主要业务收入来自 CRO 业务,2021 年其营收为 3.6 亿元,占比达到 97%。分产 品来看,临床前药学研究、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临床服务为公司营收贡献前三大产品, 其中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发展迅速,近年来占比不断扩大,2022H1 年临床前药学 研究、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临床服务占比分别为 36.8%、28.2%和 17.7%。
三大业务毛利率水平优秀,权益分成助推毛利率再提升:1、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的毛 利率较高,原因在于公司经过市场考察,选择疗效确切、存在一定市场规模且公司具 备研发实力的项目所致;而在成本确认方面,公司将自主研发项目的前期成本全部费 用化,在自研项目成功转让后产生的研发服务成本才会被当作研发成果转化业务的 营业成本。2、临床前药学研究 2020 年毛利率略有下降,原因为受疫情影响,较多 项目进程放缓所致。3、临床服务的毛利率在 2020 年有较大增长,原因为较多规模 较大、盈利水平较高的项目在 2020 年完成,2021 年毛利率已恢复至平均水平。 公司整体毛利率自 2019 年以来稳定在 60%以上,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2022H1 毛 利率达到 65.6%,主要为毛利率较高的自主研发成果转化收入和权益分成收入比重 增加所致。
费用率总体下降,研发投入加大。2017-2021 年公司费用率总体下行,管理费用率和 研发费用率较高。公司管理费用率从 2017 年的 36.2%下降至 2021 年的 12.8%,主 要原因为公司业务快速增长,超过管理费用的增长速度。研发费用率在 2017-2019 年呈下降趋势,2019 年研发费用率为 10%,原因为公司营收增长速度超过研发费用 增长速度,2019-2022H1 公司研发费用率持续增长,2022H1 年研发费用率为 28.8%, 高于行业水平,原因为公司注重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的培养与储备、研发设备的更新 与投入不断增加,同时研发人员薪酬和折旧摊销费用增加。公司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低且较为稳定,销售费用较低原因为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为研发 驱动型、公司的主要业务来自于市场口碑与客户的介绍所致。
2、国内医药市场空间巨大,仿制药研发服务乘政策东风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仿制药及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综合研发服务、定制研发生产服务、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药研发等,服务 内容主要包括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定制生产及注册申报等一体化全产业链服务。目 前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为 CRO 业务和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服务,CDMO 业务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2.1、专利悬崖推动仿制药热潮,国产仿制药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巨大的消费群体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城镇化率的提高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国家 对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较有利的国内环境,医药市场将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仿制药拥有与原研药相同的成分和治疗作用,具有降低医疗 支出、提高药品可及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经济和社会效益。依据 Frost&Sullivan,2018 年我国仿制药市场规模达 1030 亿美元,整体市场规模较大, 预计将保持年复合约 6%的增速继续增长至 2023 年的 1377 亿美元。
专利悬崖临近,推动仿制药研发热潮上升。根据 evaluate Pharma 数据,2012-2019 年间专利到期的原研药年销售规模合计3150亿美元,期间由于原研到期仿制药进入 市场导致的市场损失合计1800亿美元;根据evaluate Pharma 预测,在经历 2020 和 2021 年的专利到期低谷期之后,2022-2026年又将迎来新一轮的专利悬崖,到期 专利原研药预计市场规模合计约为 2240 亿美元,预计造成原研药损失 1090 亿美元。 全球重磅专利新药专利到期,仿制药陆续上市造成原研药销售额大幅下降,形成“专 利悬崖”,原研药企业可能选择退出市场或降低产量,仿制药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占据 市场的机会。同时,全球老龄化加剧,专利药昂贵,为减轻医保支付要求,多国政府 积极鼓励仿制药,仿制药有望保持持续强势增长。
国内仿制药处方量仍有提升空间。从处方量角度看,依据 IQVIA 数据,近年来美国 原研药处方量占比逐渐走低,而仿制药处方量逐渐提升,从 2009 年至 2018 年 11 月 的 10 年间,美国仿制药的总体配方比率从 75%提升到了 90%,仿制药处方比率从 80%上升至 92%,而中国 2018 年仿制药在全部处方量占比仅为 65.8%,仿制药在 国内处方量的提升上仍然有较大空间。 高价的已过专利期原研药急需国产替代。原研药在专利到期后被仿制药快速、大比例 替代,是全球药品市场的常态化情况。然而在国内市场许多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仍维持 着较高的市场份额。据华经情报网,以典型的抗高血压用药缬沙坦为例,美国市场上 专利到期后原研企业诺华的处方量占比仅剩 5%;而在中国市场上,诺华的缬沙坦在 样本医院的销售金额占比仍然高达 90%,估计处方量占比仍超过 50%。
2.2、“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MAH”三管齐下,推动国内仿制药市场结构改革
国产部分仿制药水平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截至 2017 年底,中国有 4,000 多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其中 90%都是仿制药企业,近 17万个药品批号中,95%以上都是仿制药。如此反差来源于多方面原因,例如:1、欧 美等发达国家规定,仿制药品的生物等效性实验的参比药物必须是专利保护期结束 的原研药,而我国早期则允许模仿已上市的国产仿制药,导致生物利用度越仿越低, 药品的药效越仿越差,临床可替代性的评价标准也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2、据祖 国网,2018 年中纪委机关报通报称“腐败问题极大地侵蚀广大患者应得的医改红利, 其危害不容小觑”并通报医药腐败集中突出的问题,其中“以药养医”、“采购腐败” 使得药品价格高企;3、部分仿制药企重销售渠道而轻药品质量,导致研发投入较低, 低水平重复问题较多等。
“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推动有效国产替代。2012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药品安 全十二五规划》中承认“部分仿制药水平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 2016 年 3 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明确规定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未按照与原研药 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则审批的,均须开展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行,使得仿 制药原有的营销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药品价格体系开始重塑,成本领先成为仿制药 市场竞争的不二选择,仿制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呈现头部集中的集聚化态势,强 者恒强的趋势将得到强化。原研外资企业的品种中选率从第一批的集采的 28.57%降低至第三批集采的 6.38%,而国内企业则由 57.14%上升至 70.68%,外资 企业参与度显著降低,加速推动了进口替代。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进一步激活药品研发投资和闲置产能。2016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 方案的通知》,在江苏、上海等 10 个省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2020 年 3 月 30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明确全面落实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 制度实现所有权和生产的分离,催生 众多医药投资企业、研发机构投资医药研发,同时加速具备研发能力但不具备生产能 力的 CRO 企业从研发外包服务商转型为专业医药研发机构,拥有研发药物权益从而获得更多的获利空间。
2.3、仿制药市场结构改革推动相关研发生产外包服务,百诚医药脱颖而出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个长期的实践工程。目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针对的仍为化学仿 制药,且正式启动的仅为口服制剂和注射剂,而吸入制剂、滴眼液、外用制剂等均还 未正式启动,生物类似药的评价指导原则仍处在试行阶段,许多评价原则仍待实践完 善。参考美国和日本的仿制药相关监管历程,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也将是长期的实践过程, 未来将持续10-20年。整体上,对于包括百诚医药在内的CRO公司而言,仿制药一 致性评价从快速发展进入平稳发展期。
带量采购引发成本敏感,仿制药 CRO 降本增效获青睐。参与集采虽然价格会有所下 降,但厂家节约了销售费用,扩大了销量,仍然有利润空间,企业有动力推动药品完 成一致性评价并参与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同时,仿制药由于已经获知有效成分化学结 构等信息,相比创新药可节省大量摸索实验成本和时间,平均一款仿制药一般只需 2- 8 年即可上市出售,其中小分子仿制药研发周期最短,平均为 2-3 年,平均投入 2-3 百万美元,研发成功率较高。
对于医药制造企业而言,其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以及提升竞争力,通过丰富仿制药品 种储备,建立不同产品梯队或将精力聚焦于在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而众多医药制造 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且有增效降本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仿制药 CRO 行业的发 展。对于医药研发投资主体、研发机构而言,其团队人员精简,成本敏感性高,更追 求效率,通常会选择合同研发外包的方式,成为仿制药 CRO 的新客户。据 Frost&Sullivan 统计,医药研发服务商业模式能够平均节省 20%-30%的药物开发时 间,从而间接增加药企收入。
中国仿制药医药研究服务领域参与者众多、市场较为分散。目前整个国内市场并未 存在绝对的行业领跑者,市场竞争格局尚未成型。主要参与者有百诚医药、阳光诺和、 博济医药、华威医药、新领先、汉康医药、百诺医药等“药学+临床”综合型 CRO。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百诚医药在经营规模、成长能力、技术人才、业务经验、技 术水平、设备设施与质量控制和客户资源等方面已具备较大优势。基于强大的研发 实力和丰富的技术成果,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 究开发中心”、“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及“省级企业研究院”等荣誉称号, 是目前国内科研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较强的专业医药研发机构,具有较高的市场地位。
百诚医药自创立以来高度重视研发平台化建设,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搭 建了创新药研发、仿制药及一致性评价药学研究、BE/PK 研究、相容性及杂质研究 等平台,深入布局吸入制剂、透皮制剂、缓控释制剂、细粒剂等高端制剂领域,形成 了较强的核心竞争优势。产能上,截至 2021 年末,公司拥有 1.8 万 m2 的实验室及 办公区,公司位于杭州市临平区占地 46.18 亩的募投项目百诚医药总部及研发中心 建设项目预计 2023 年中交付投入使用,届时公司新建成的实验室及办公区将达到 7.39 万 m2,公司将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持续增加的研发人员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研 发订单;截至 2022H1,子公司赛默制药目前建设面积 180 余亩,已建成药品 GMP 标准的厂房及配套实验室 10.1 万平方米;公司搭建了“药物发现+药学研究+临床试 验服务+定制生产”的全流程研发生产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将会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提高。
3、创新药+仿制药研发双线发展,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
公司是一家以技术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性医药研发企业,为国内领先的以药学研究为 核心的医药技术开发企业,主要为各类制药企业、医药研发投资企业提供:医药 技术受托研发服务;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定制研发生产服 务。 公司业务涵盖药物发现、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定制研发生产、注册申请等药物研发及生产全链条环节。
3.1、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服务,CRO业务快速增长
3.1.1、医药研发平台奠定技术优势,核心药学研究业务持续增长
公司是以药学研究为核心的医药技术开发企业。药学研究是药物研发的重要内容,通 过原料药合成工艺、制剂处方工艺和质量研究等研究,从而实现从化合物到药物和药 品的转变。公司主要提供的药学研究业务包括原料药合成工艺研究、制剂剂型的选择 及规格确认、制剂处方工艺研究、质量研究、药物稳定性研究、杂质研究、包材/生 产管道/使用器具相容性研究、包装系统密封性研究等。
核心技术优势支持药学研究业务发展。公司药学研究主要针对仿制药开发和一致性评价,公司接受客户委托进行药学研究服务,或者自主立项进行药学研究。公司自创 立以来高度重视研发平台化建设,凭借多年的积累和研发投入,创建了创新药研发、 仿制药及一致性评价药学研究、BE/PK 研究、包材相容性研究等平台,深入布局吸 入制剂、透皮制剂、缓控释制剂、细粒剂等高端制剂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核心技术优 势,为公司药品研发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药学研究业务营收高速增长。公司药学研究业务快速发展,从 2017 年的 1852.8 万 元增长至 2021 年 1.59 亿,期间 CAGR 达 71.3%;2022H1 收入 2.46 亿元,同比增 长 57.6%,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业务营收稍有下降。目前药学研究业务为公司最主要 营收来源,近年来受其他业务的规模发展其营收占比有所下降。2021 年药学研究业 务营收占比达到 36.8%,位列营收贡献第一。随着国内药物研发 CRO 市场的快速发 展以及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预计公司药物研发业务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药学研究盈利能力较好。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药物研究业务毛利率水平较高,2021年毛利率水平达到 66.7%,2022H1 相比去年同期无显著性差异。
3.1.2、BE/PK平台提供优质临床试验研究服务
临床试验研究指以人体为对象的试验,意在发现或验证某种试 验药物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以及其他药效学作用、不良反应,或者试验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以确定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性试验。目前,公司提供临床 试验研究服务,包括生物等效性试验、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等临床研究服务,其中以生物等效性试验为主。
BE/PK 平台提供优质临床试验研究服务。公司的临床试验研究服务主要是接受申办 者委托,参与制定临床试验研究方案、监查临床试验研究过程、生物样本分析、临床 试验的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并协助完成临床试验研究总结报告等。目前,公司按照国 家药监局的最新要求,建有 BE/PK 研究平台,主要仪器和系统均经 IQ、OQ、PQ 验 证并带审计追踪功能,临床、检测及统计分别采用国际公认的 TrialOne、Watson Lims 及 SAS/WinNonlin 系统进行电子化管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现场 QA 监管机制 给予数据全面的合规保障。目前公司的 BE/PK 平台拥有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配备了研究方案撰写、临床试验现场管理、数据管理&统计等技术团队,并已与国内多家 临床试验基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可为药企提供人体 BE 和 PK 研究的整体或部分服 务。
临床试验研究业务营收有所下降。公司临床试验研究业务在2018年获得高速发展, 在 2020 年达到营收高点,2020 年该业务营收为 6295.8 万元,2021年营收有所下 降。临床服务业务从 2017 年的 508.5 万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5411.5万元,复合增 速为 80.7%。近年来,临床试验研究业务营收贡献占比有所下降,2022H1年营收 4342.66 万元,占比为17.7%,营收贡献位列第三,较 2021 年 H1 增长53.84%, 自 2021 年下滑后迅速呈现出重新快速增长的态势。 临床试验研究业务盈利能力较好。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临床试验研究业务毛利率水 平较好,2022H1 毛利率水平为46.6%,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临床服务的毛利率在 2020 年有较大增长,原因为较多规模较大、盈利水平较高的项目在 2020 年完成。
3.1.3、提供全面注册申请服务,满足国内外申报需求
公司提供同时符合国内外申报要求的注册申请服务,包括仿制药注册申请, 原料、辅料和药包材的 DMF 备案,创新药临床注册申请和上市注册申请和多种申报类型并进申报,能满 足客户国内注册及中、美、欧国内外申报需求。
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公司已有 80 多个项目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 受理审评,其中按照最新 ICH M4 通用技术文件 CTD 格式整理申报的注册 申报资料已有二十个品种,还有多个在研项目为进口药品国内注册申请和国内外同 时申报,可根据客户要求提供符合 ICH M8 的 eCTD 注册申报。2017-2020 年公司 受托进口注册申报服务业务收入为 0 万元、13.53 万元、55.15 万元和 11.13 万元, 占比为 0.00%、0.09%、0.27%和 0.08%,占比较低,符合行业和公司业务模式。
3.2、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业务持续增长,盈利水平高
公司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业务为公司针对部分药物品种先行自主立项研发,在取得阶段 性技术研发成果后,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规划向客户推荐,推荐成功后客户委托 公司在前期研发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后续研发以缩短整个研发周期,同时向公司 支付更高的溢价,由此实现公司的盈利。这个模式能够大大缩短客户药品的研发周期, 确保研发的效率及质量,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同时公司可获得更高的溢价,实现更 大价值,达到公司和客户共融共享。此外公司和客户还在部分合同中约定保留了药品 上市后的销售分成权利,在药品的有效生命周期内公司可以通过销售权益分成的形 式持续稳定的获得收益,公司实现更大市场价值,达到公司和客户共融共享的目的。
权益分成到账,研发技术成果转化进入新收获期。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公司已 经立项尚未转化的自主研发项目 250 余项,适应症涵盖呼吸、消化、感染、肿瘤、精 神神经、心血管等市场需求巨大的多类疾病领域,完成小试阶段 137 项,完成中试 放大阶段 36 项,在验证生产阶段 19 项,2022 年上半年实现新增 27 个项目的研发 技术成果转化。2022 上半年项目注册申报 58 项,获得批件 13 项,其中注射用磷酸 氟达拉滨项目为全国首家获批。截至 2022H1,拥有销售权益分成的研发项目达到 51 项,已经获批的项目为 5 项,其中帕金森病用药多巴丝肼片为国产首家申报。2022 年上半年,与花园药业联合投资的缬沙坦氨氯地平片项目获得权益分成 3,040.03 万 元,其他拥有权益的项目获得权益分成 54.49 万元。
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业务高速增长,营收贡献持续增加。公司自主研发技术成果 转化业务自 2017 年业务开展以来,实现高速增长。其营业收入从 2017 年的 20.7 万 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1.1 亿元,2017-2021 年复合增速高达 373.8%。同时其营收占 比不断提高,营收比重从 2017 年的 0.8%增长至 2022H1 的 28.2%,目前为公司营 收贡献第二大业务。预计未来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业务营收将保持高增速,具有较 大发展空间。 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业务盈利能力强。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 化业务毛利率水平较高,为公司毛利率水平最高的业务,2018-2020 年该业务毛利率 水平保持在约 83%,2021 年后毛利率有所下降,2022H1 为 76.9%,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业务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随着其营收的快速增长,该业务为公司利润主要 增长点。
3.3、创新药+仿制药双线发展,打造综合大健康产品研发公司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将秉承创新药研发和仿制药研发双线发展的思路,扎实做好医药 技术开发、定制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业务领域将逐步拓展至包括药品、 医疗器械、医美产品、保健食品、辅料、化学品等与医疗大健康相关产品,公司逐步 发展成为一家以技术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性大健康产品研发企业。 创新药领域发展策略预计延续仿制药 CRO 思路,受托研发+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 双策略:1、公司已陆续为 10 余家不同客户提供创新药项目的受托研发服务;2、目 前在研的创新药项目共 6 项,布局 H3、CDK4/6、PI3K、PPARα/δ等靶点,研发 针对全新靶点的创新药物,并有潜力成为某些适应症中全球首创以 及研发针对临床成熟靶点,致力于打造全球最佳或具突破性、差异 性的新一代治疗药物,其中 BIOS-0618 已获得临床批件,进入一期研究。
3.4、打造研发+生产+商业化产业链闭环,CRO+CDMO双线促发展
公司 CDMO 业务主要由全资子公司浙江赛默来实施,核心价值体现为制药工艺的开 发优化和产业化应用。打造药品研发、定制生产及商业化生产的产业链闭环。未来公司将在稳固发展现有 CRO 业务和研发成果转化业务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深耕医药 CDMO 市场,继续推 进提升高效研发和先进制造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多环节、综合性的一体化研发定制服 务能力,逐渐推动形成药品研发、定制生产及商业化生产的产业链闭环。
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赛默位于金华金西开发区的定制研发生产服务基地项目占地260 余亩,目前建设面积 180 余亩,建设厂房 13.71 万平方米,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该基地已经投入使用的厂房面积为 8.92m2,建成药品研发生产线 12 条。2022 年上半年,赛默制药对内对外合计取得定制研发生产服务实现营业收入 2,132.90 万 元,剔除为百诚医药研发项目提供的定制研发生产服务收入,赛默制药承接外部客户 定制研发生产服务订单实现营业收入 734.31 万元,实现毛利率 34.60%。
赛默制药 对内累计为 145 个受托研发项目提供 CDMO 业务服务,共承接项目 219 个,合作企 业 100 多家,已完成项目落地验证 119 个品种,申报药品注册 44 个品种,截至目前 共接受国家局注册核查 4 次,10 个品种通过药品注册核查;接受浙江省药品 GMP 符合性检查 4 次,7 条生产线通过 GMP 检查。赛默制药加速了受托项目及自主研发 项目的推进,增强与客户的合作黏性,同时赛默制药拥有充足的产能承接股份公司以 外的 CDMO 业务,为公司未来 CRO 业务和 CDMO 业务双线拓展、进一步提升研发 价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盈利预测
关键假设: 1:受托研发服务:新的专利悬崖释放更多研发需求;“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MAH 制度”推动国内仿制药市场结构改革。两相结合下,我们预计仿制药 CRO 市场将持 续维持高需求高增长,预计 2022-2024 年临床前药学服务增速分别为 60%、50%、 45%、临床服务增速分别为 55%、50%、35%; 2: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自主选题经验和立项数量越发丰富,转化趋势加速,预 计 2022-2024 年增速分别为 100%、60%、45%;
3:权益分成:随着更多项目逐渐走向上市销售,公司权益分成将随着合作方产品销 售增长而增长,预计 2022-2024 年增速为 80%、70%、30%; 4:CDMO:浙江赛默工厂 2021 年下半年投入生产,2022 年上半年 CDMO 业务对 内对外合计实现收入 2132.90 万元,对外实现收入 734.31 万元,对内累计服务 145 个项目,共承接项目 219 个,合作企业 100 多家,CRO+CDMO 一体化服务模式初 见成效,随着更大的商业化产能的建设和待投放,预计 2022-2024 年增速为 100%、 80%、80%。
受益于充沛的在手订单、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权益分成进入新阶段的成长期和 浙江赛默 CDMO 业务的加速发展,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6.4/9.9/14.2 亿元,增速分别为 71.2%/55.1%/42.9%;归母净利润为 1.9/2.9/4.1 亿 元,增速分别为 71.4%/51.4%/42.4%;EPS 为 1.8/2.7/3.8 元/股,对应 PE 为 43.6/28.9/20.2。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