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杂志
来源:财经十一人
为兼顾各方利益,急需求解“川电送”方程。
白滩水电站
文|杨世兴
编者按:此轮川渝电荒引发全国关注。持续的极端高温缺水天气是以水电为主的四川此轮电荒的直接原因。
然而,极端天气导致限电的背后,是川渝当地的电力需求在逐年增加,川水电外送与留川的博弈可能会越来越激烈。偶然的危机之下,还有长期的问题要面对。因此,经作者同意,财经十一特此转发这篇写于2020年4月的文章,以供读者深入了解川渝电力供需形势和深度博弈。本文已编辑删除。原文题为《川渝电力一体化》和《川渝电力外送新解》。以下文字:
基于四川水电“本地优先、就近消纳”的原则,川渝电力一体化格局得以建立,并发展成为川渝共同市场。这是川渝两地能源管理工作者、电网企业和研究机构达成的宝贵共识,是川渝电力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成渝双城经济圈”下的“川渝电力一体化”将涉及更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川渝电力外送”的方程式亟待求解,以兼顾各方利益,这考验着我们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角色。
四川水电开发的交付与保留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富集地,水电、天然气资源丰富。自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以来,已交付超过1万亿千瓦时的水电。
有一种观点认为,川渝中长期缺电。目前这些水电站将分批逐步投产,急需送出。如果近期留在川渝,就吃不上饭了,会造成新的弃水。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面对短矛和长盾的平衡。为了解决短期问题,要避免长期问题,不能因为长期问题而忽视短期问题。过去,重庆因短期市场缺口不足,长期安全平衡受损。
退一步说,即使再过两三年才会出现缺电,但一旦发送端出现缺电,那将是一个持续的硬缺口。这种缺电状况将成为成渝地区长远发展的绊脚石,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更何况,成渝地区缺电不是遥远的烦恼,而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四川电力需求增速被低估,四川水电外送总量的富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都负荷中心的需求缺口。重庆一直缺电,需求增长也长期低迷。同时,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大尺度均衡建议,往往掩盖了供给不足和获取不足的矛盾。特别是要避免三峡电站川渝外送的窘境重演。一旦送电,作为库区的重庆、湖北,无论要求三峡增加多少电力,都很难对固化的计划分配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四川水电可开发量约1.3亿千瓦,其中已开发7800万千瓦。目前在建的亚中、白鹤滩、锦上水电站合计约3300万千瓦,均有望出口。那么能为成渝留下来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虽然之前四川电力有富余,但预计到2025年将有500万千瓦左右的缺口,2035年将进一步扩大到2000万千瓦。重庆2021年缺电500万千瓦,2025年缺电1100万千瓦,2035年继续增加到2500万千瓦。
“十四五”期间四川水电开发3300万千瓦,曾经通过规划外送容量3200万千瓦的4条UHV DC线外送,可想而知最后只有一个结果,成渝双城经济圈无电可留。“十四五”后,四川水电开发能力只有2000万千瓦左右。开发进度再快,也不足以解决需求缺口,赶不上时间窗口。川渝两地将四川水电纳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诉求是迫切的、客观的、合理的,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四川水电开发与出口政策正处于外部条件变化的临界点,重新审视四川水电开发的交付与保留迫在眉睫。2020年1月,中央确定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这显然是打破川电送电政策的最佳契机。根据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模式,急需平衡川渝电力供需,以经济、高效、安全的方式将川西电力优先外送至成都、重庆负荷中心,再考虑外送。
此时此刻,是否继续坚持过去的规划,并做出客观的评估和调整决定,是一个非常严肃和重要的政策问题。迫切需要全面配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需要,推动川渝区域能源发展定位的优化调整,解决川渝区域能源发展与成渝双城经济圈能源保障不足的矛盾,解决区域能源发展与保障潜力问题。这是新时期川电输电面临的最大变化。只有坚定推进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才能解决重庆长期以来守护川水电的“灯下黑”局面,有效缓解重庆对外能源依存度不断提高的风险。
四川输电的规划与市场
针对川渝建议川电多留,有观点认为先落实已建立的出口通道,以后再由市场解决电力需求,即资源配置。这种思路看似“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要实现这种市场化的四川水电出口方式,需要足够的输电渠道,以确保无论是华东、华中、川渝,还是其他更广阔的地区,都有条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畅通无阻地获得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四川水电。
但目前的情况是,已经规划建设了亚中到江西、白鹤滩到江浙、金金到华中的通道,电力无法在很多地方之间市场化流通和交易。这样的电网投资规模,估计没有哪个市场能够负担得起,支持四川水电远距离外送的自由市场流通。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有计划地建设一个传输通道,解决燃眉之急,把当前的矛盾留给未来的市场。
当我们谈到电力市场时,我们无法回答电力市场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如何建立电力市场,乃至我们想象中的全国统一市场,正是各方所期待的。与UHV DC共建长途飞线市场相比,邻省共建区域市场更可行、更安全、更可靠、更快捷、更有效。特别是明确了四川水电优先本地和就近消纳的原则后,一个有需求,一个有供给,川渝电网建设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有效打破了现有的渠道壁垒,从而彻底消除了市场壁垒。
按照国家推动交易机构自主规范运行的精神,也可以尝试加快川渝电力交易中心的整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些“有利条件和有利条件”是远距离输电推动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优势。
目前,我们正处于电力工业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最需要警惕的是,以市场为框架,把所有要通过市场实现的需求打包。我们有意或无意地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计划来解决市场的“等式”。
说到电力的计划和市场,就不得不详细讨论一下所谓的川电输电的“点到网”和“网到网”。
讨论“点对网”和“网对网”,首先要界定是物理电气关系还是交易关系。除少数输电工程(如黔渝习水输电工程、湘粤李余江输电工程)外,这些电厂均直接接入受端电网,与工程所在地电网不存在电气连接。其他供电项目均为物理网间输电,包括四川水电输电工程。四川水电输电,无论是UHV DC还是UHV交流,从电网结构来说都是网间输电,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交易关系上,规划方法留下了点对网和网对网的区别四川UHV DC的输电都是点对网交易,发电企业与受端电网签订协议。四川作为送出电网,加大了电网投入,为输电提供了服务,但“点对网”交易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也变相推高了四川省的输配电价。
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下,“网对网”的本质是在与电力公司或用户进行电力交易时,输配电费不仅应包括跨区域的输电通道,还应包括电网在送电端和受电端的输配电服务。特别是不同的交付方式还带来了其他利益失衡问题。比如弃水,不同交易模式对应的不同调度级别的电站情况就很不一样。不同电站的调峰分配机制不平衡,这是弃水背后的根本矛盾。
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投放,都没有改变这些问题的本质。
市场壁垒在哪里?
在本轮电力市场化改革启动之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一些省份不愿意吸收外电,是为了保护本省发电企业的利益,也就是所谓的省际壁垒,市场化改革应该打破这种壁垒。
这种情况过去确实存在,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各地都在争夺优质的电力资源。传统的以邻为壑的市场观念不复存在,省际壁垒的基础不复存在。目前,我们面临着市场壁垒,它限制了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电力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当计划模式的省际壁垒不复存在时,电力市场的壁垒实际上就是输电通道的壁垒。真正影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是传输通道容量的不足。比如四川、重庆就苦于渠道容量的限制。比如反复提到的弃水,不是输电通道不足,而是省网收集通道容量不足。
所以有一个观点,是否通过输电权交易来解决市场壁垒。输电权交易的作用是发现输电渠道的价值,通过价格信号引导新输电渠道的投资。但短期内无法解决现有传输渠道的稀缺性,只会形成价高者得的赢家。其价值在于促进新传输渠道的长期投资。所以,当存在渠道壁垒时,无论是在计划模式下还是在市场模式下,最终的结果都是无法分配更多的电力资源。即使有市场,也没有机会去竞标渠道能力不足的地方。
规划和投资审批面临着市场模式和规划手段的选择。重点是信道利用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装机容量替代率,是否弃水等等。这是计划方法。一般的方法是规划“点到网”交易的传输线路。显然,这种方式无法解决通道壁垒造成的市场壁垒,也就是说,计划方式无法解决市场壁垒问题。这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给电力行业治理带来的巨大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方程式”。
水电输送效益的症结
任何“方程式”的解,背后都是利益。
水电开发和外送的核心利益其实是上网电价,其他原因都是围绕上网电价“梳理”的。水电开发的核心利益诉求是保持电价,在市场形成之前抓住计划的尾巴锁定电价。即使以后要转向市场化交易,也或多或少有机会利用计划的余温,保住可观的既得利益。
所以有一种急于投产,甚至不惜冒一些违规的风险。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未来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如果跨区域输电价格的市场机制能够尽早预测,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对于水电输电来说,未来所有电力参与市场交易的可能性不大,一定是大比例的长期协议。
弃水是促进早日分娩的最好理由,也是掩盖自身缺陷的最好理由。事实上,由于追求早期生产而造成的短期弃水不能与调峰弃水相提并论。四川水电前几年弃水的主要原因是西部水电集团到负荷中心的500 kV输电通道容量不足,目前已逐步改善。短期内可能出现的弃水,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解决,不能以此为理由搪塞和讨论川电本地消纳优先。
首先,这些正在开发的项目的一些建设程序需要改进。如果坚持合规发展,避免老病加新病,弃水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其次,水电生产不像火电那样集中,建设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机组生产进度。一些未批项目的前期规划生产计划往往过于理想。这些问题会影响技术层面的决策。一般来说,水电站投产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成渝地区的市场增长有足够的消费空。
水电开发效益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不同时期的电力投资没有形成整体的效益调节机制。
早期开发的电源成本低价格低,后期开发的电源成本高价格高。同时,前期经济发达的东中部地区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享受到了优质资源的红利。当西部资源型经济发展起来,需要要素支撑时,要么面临无电可用,要么付出更高的代价。如果这个根本性的体制问题不解决,水电开发的矛盾将一直存在,并继续影响西部地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任何政策都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后来者需要及时修改或改革。
以及市场和政府的两个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电力行业发展和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也需要积极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是政府永远不干预,让市场走自己的路,而是政府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电力市场而言,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的是发挥其发现价格信号的作用,让企业自主决策,减少政府在投资决策层面的干预。
然而,即使建立了电力市场,电力部门也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它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垄断属性。比如电网环节仍然是自然垄断,发电环节仍然存在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这个行业真正能够充分竞争的是发展中的售电侧市场。如果单纯强调市场的作用,电力资源被市场力量吸走,那么很有可能是最高价中标,西部永远处于弱势。这种情况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不符。
这也说明,完全放开市场配置资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症结之一。这时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在于政府不直接进入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而是引导和把握市场配置权力资源背后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关键在于,是从工程技术和项目经济方面追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还是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追求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显然,技术要服从政策,政策要服从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经济层面的西部水电资源配置显然需要更多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协调。
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没办法保证100%的资源优化配置。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资源的错配,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调整川渝能源发展格局,实现水电资源就地就近消纳优先。这是一场艰难的多方博弈,涉及送受电省份、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等。,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担当。
作者是重庆资深能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