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来介绍一下成都的130轻卡。
成都的第一辆轻型卡车于1966年试制成功。它是一辆四轮小货车,由廖副市长组织,成都市公用局汽车修理厂、成都空气体压缩机厂、成都沙河汽车修理厂、成都机动车辆厂共同研制。
原型车在市区、洛带、龙泉驿等地测试,基本满足城乡交通要求,但没有坚持试制。
1968年,成都沙河汽车修理厂接受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安排,投产轻型汽车。
工厂使用58-1 25马力汽油发动机和其他部件。当年生产了2辆平头结构的CD120样车,年产量30辆。但是这款车马力小,速度慢,稳定性差,很快就会被淘汰。
1970年,CD130型2吨汽车被选中并试制成功。130 2吨车试制过程中,由于选型不当,底盘由4轮改为6轮,发动机由490Q改为492Q。到1975年,选用了我国设计的结构较新、综合性能较好的北京130型汽车的图纸组织生产,该车适用于四川省农村拖拉机挂车行驶。
其实成都130不是成都原创,
那时候成都的原车可能只有“永远向前”了。
不知道成都现在有没有自己的原车。
当时只要有第一机械工业部的介绍信,全国所有有汽车生产能力的企业都可以免费从北二汽车公司获得一整套BJ130图纸。
由此,能按贝儿奇图纸做产品的企业逐渐发展到20多家。
从1970年到1996年的26年间,各地BJ130汽车总产量超过50万辆。除轻型卡车外,还开发了道路工程车、绿色喷灌车、洒水车、电动工程车、消防车等特种车辆。BJ130无疑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重要的一员。
成都130轿车的发动机是成都空气体压缩机厂生产的492Q汽油机,满足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要求,快速形成批量生产。
先介绍一下生产成都130轿车的成都汽车厂:
这家工厂的前身是成都沙河机械厂,1959年由城建铁厂、公私合营工业建筑五金厂和西城区第四钢铁厂合并而成。
当时主要生产建筑框架和建筑五金铁件,厂里只成立了一个汽修组。1961年停止生产建筑五金,员工从1400多人减少到300多人。
1963年,他们都转向汽车修理,改名为成都沙河汽车修理厂,专门从事汽车修理。
1968年开始试制轻型汽车,是中国最早生产轻型汽车的厂家之一。
1975年更名为成都汽车厂。
1984年更名为成都汽车厂。
1985年划归成都汽车拖拉机工业合资公司领导。同年,与成都八家工厂联合,组成成都汽车制造专业联合体。
第六个五年计划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投入387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到1989年,已具备年产10000辆轻型汽车的综合生产能力。
1989年底,工厂有职工1494人,固定资产原值2138.5万元,主要生产设备353台套,厂房面积1.38万平方米。当年工业总产值7647.6万元,利润总额184.9万元。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是轻型汽车定点专业生产企业,机械工业国家重点企业,西南地区最大的轻型汽车生产企业之一。
厂址位于北司马桥。
1977年产量达到409辆,比1975年翻了一番。80年代,该厂集中力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参考了80年代初国外最新同类汽车的造型特点,
开发了CD122 1.5吨双排客货两用汽车,
CD122A型加长轴距1.5吨双排客货两用车,CD131型2吨轻卡,CD131A型加长轴2吨轻卡,CD330型2吨自卸车,
有CD 130ⅱ型车、CD 130ⅲ型车、柴油车等8个品种。,产品商标为环都牌。
这些产品不仅保持了CD130轿车的灵活性、轻便性和行驶平顺性,而且使发动机变速箱、前桥、后轮轴等主要总成可以互换,外形美观对称。
它具有良好的车辆性能。主导产品CD130轻卡从1975年到1981年,先后两次在海南湿热试验站参加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的5万公里和2.5万公里可靠性和耐久性试验,均合格。
CD122双排客货两用汽车于1983年12月在中国空气动发展中心进行了试验。结论是“外观设计满足空”的气动性能要求。
1984年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年10月通过京津冀汽车工业合资公司批量生产技术鉴定,1985年国家质量监督抽查,全国轻卡第五名。
好久没看到成都130了。
可能老成都人脑子里还记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