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江姬的先进制造能力在东北地区名列前茅,其中第一工厂和第三工厂承担着主要的机械加工任务。面对复杂的疫情和紧迫的时间,他们发挥技能,数控设备整体作业率达到98%。
工厂里有句话叫“钢筋、钢筋是机器加的”。不是叫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走进车间,4条全自动生产线,105台套数控设备打得耳膜生疼,彻夜未眠。机器不知道有多累,但是操作机器的员工都知道,一厂有154人,基本都是生产骨干,也是上次的原班人马。78、807、702、704B、331等主要产品,零件都比较重,所以工作人员会上顶,轮班不停,12个小时在机桌上吃饭。没有一个是真正强化的,体现了员工的敬业精神。
一线不仅能吃苦,还能更睿智。31产品0-27有一个钻φ 3孔的过程。以前用的是普通台钻,员工反复装卸动作,人一旦离开机床就无法工作。苏华龙和傅以建立“五小”创新项目为目标,针对分厂一台新型简易数控钻床,设计了可同时装夹40个零件的组合加工夹具。当钻孔机加工时,操作者也可以考虑其他设备。
在夜班时,工厂里24岁的车工刘慧敏操作着四台设备,一台用于科研和试制,一台用于外包,另外两台用于331产品。每隔几分钟,塔灯就会亮起黄色。他走得很快,熟练地上下移动,变成一个绿灯,等等,直到夏阳眼前一亮。刘慧敏对自己的“战斗力”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目前车工班六个年轻的夜班员工中,他有六年的工作经验,水平也很高,自然肩负起这个责任,其他五个人各开两个。刘慧敏的经验是不要害怕更多的设备,而是专注于产品。
这次三厂有46人,综合加工班、检验班等12+12小时两班倒。每个员工承担了2-3个人的工作量。
年轻的技能骨干石洋是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工,在厂里上夜班,但白天还醒着好几个小时。他正在提炼“数控快换工装操作法”,推广应用可以提高效率和良品率。据石洋介绍,总体思路是整合流程,减少差错,缩短等待时间。比如798DJ的产品0-12,以前都是在工艺4铣、镗、工艺6铣边分别加工。两次定位夹紧容易影响零件的垂直度和对称度。他重新设计了工装,采用四轴加工中心,正面和侧面一次成型,每个工装加工6个零件。设备的三个工位可以一次夹紧18个零件。经过200件的试生产,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工艺得到固化。还有807的产品03-15专用快换夹具,使机内加工与机外的夹子生产节奏相匹配等。,都是石羊用宝贵的休息时间总结出来的。
目前两个分厂的数控设备运行顺畅,一人操作多台机器的现象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