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何伟视觉周子倩、陈青青
上世纪50年代,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和空军队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加快组建国航空工业。其中,试制aero 空发动机的任务交给了刚刚成立的株洲331厂。
三一工厂最初是为了维修aero 空发动机而建,从维修到试制的难度可想而知。M-11 aero 空发动机起飞功率118 kW,用于军用教练机。光学元件成百上千,短时间内开发难度很大。试制的重点任务是生产出合格的曲轴、中间齿轮箱、主连杆、配气凸轮轴等117种新部件。
接到任务后,331厂迎难而上,成立了总工程师领导下的“四师一长”生产技术指挥中心,抽调技术骨干,陆续建立各项管理制度,确立了“平行作业、分步实施、关键环节集中围歼”的研究策略。抗战时期,军械兵车间主任范、共产党员吴荣宝等支援航空空工业建设的老工人带头,开展技术攻关,打响了一场啃硬骨头的战役。
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不分彼此,大力配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先后突破了气缸翅片多刀切割、缸筒珩磨、气门导套锁孔等关键工序。,并成功试制出发动机-气缸总成上的第一个部件。从土建完工到安装结束,仅用了17天,新建的工具车间就投产了。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最后一批零部件终于在1954年7月26日加工完成。装配工人奋战了3天3夜,完成了最后的装配任务。8月16日5点39分,发动机200小时长时间运转试验结束。国家鉴定委员会在审查相关资料、现场检查发动机运转情况和分解检查后,给出了“可作为空海军教练机使用,批准工厂进行批量生产”的鉴定结论。
三一工厂全体职工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信给毛主席宣布了他们的喜讯。10月25日,毛泽东亲笔签署了一封给331厂全体员工的表扬信,祝贺首台M-11航空-[/k0/]发动机试制成功,指出这是“建设中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加中国国防实力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