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械制动龙头,充分受益于自主崛起及全球化产业转移
1.1 基础制动龙头升级至电子制动,产品矩阵驱动到生态战略布局,迎接行业电动智能化转型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石岩人民公社汽车制动器厂,2000 年成为股份公司,2009 年 8 月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是国内汽车零部件制动器行业龙头企业,是国内率先自主研发生产汽车 ABS 的大型专业化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司主营产品为汽车基础制动系统,分为盘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制动泵、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和线控制动器。公司主要面向整车厂配套市场,少量供应售后服务市场。
汽车电子制动业务布局国内领先,产品线丰富,由基础制动器升级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矩阵驱动到生态战略布局,迎接行业电动智能化转型。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拥有 ADAS 自主研发技术的企业。公司以汽车盘式及鼓式制动器起家,把握汽车行业智能化、电驱化发展势头,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开发 ABS、EPB、IEHB 和 ibooster 等产品,品类齐整;在智能驾驶的感知层面,公司目前拥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产品,逐步推动 77GHz 毫米波雷达等创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实现智能驾驶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进化,提高驾驶员及乘员的乘车体验,确保行车安全。公司 ADAS 系统 2020 年在国内率先量产,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拥有 ADAS 自主技术的企业,可以提供给客户一整套 ADAS 系统产品。
汽车电子业务占比持续提升,盈利能力触底反弹。随着电动智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机械制动产品正加速向电子制动升级。亚太股份于 2015 年开启业务调整,积极推广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鼓式制动器、真空助力器和制动泵的业务营收占比在逐步缩减,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业务营收占比不断提升,亚太股份的汽车电子产品线也不断丰富。公司 EPB、ESC产品于 2016 年开始量产,公司 IBS产品于 2020年开始量产,后续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业务有望将迎来收获期。前期产能布局导致折旧压力较大,叠加 2017 年后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导致公司毛利率持续下行。随着前期折旧压力的缓解及新客户的拓展、新产品的投产,公司 2019 年毛利率和净利率触底反弹。
1.2 客户资源优质,产品线丰富
公司的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国内整车厂,产品出口至南北美、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公司的产品销售网络覆盖了国内各大知名的整车企业和国际著名的汽车跨国公司,并自营出口南北美、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现已进入了大众、通用、本田、日产、PSA 等采购。近年来,公司主要产品的产销量位居同行业前列。为了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公司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及对外投资、合作,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1.3 费用率平稳,研发费用占比处于国内领先
三费费用率稳定在低位水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增幅保持行业领先水平。2013-2020 年间,公司三费率于 2016 年达到最高 15.86%,目前回落至 12.64%。2018-2020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 4.0%/5.2%/5.5%,处于国内制动行业领先水平,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及销售费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4 资本开支周期已过,大级别利润拐点已现
布局未来 10 年逆周期扩张,资本开支叠加行业周期下行导致公司 2019 年亏损,有望形成大级别利润拐点。公司于 2017-2020 年折旧摊/营业成本百分比持续上行,期间叠加了中国乘用车行业景气周期持续下行,及原材料价格上行,导致公司于 2019 年归母净利润亏损。
公司 2019 年“折旧摊销/营业成本”指标为近 15 年顶部水平,预计未来趋势下行,有望驱动公司利润水平持续提升。营收增速 2019 年触底反弹,2019 年有望成为公司下一个 10 年利润的底部。
2 基础制动业务将充分受益于自主崛起及全球化产业转移
2.1 基础制动器不可或缺,市场空间稳步增长
制动系统主要由供能装置、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器 4 部分组成。传统制动系统的运作原理是利用与车身相连的非旋转元件与车轮相连的旋转元件之间的摩擦来阻止轮胎的转动,将汽车的动能通过摩擦转换成热能,常见的制动器有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
鼓式制动器主要包括制动轮缸、制动蹄、制动鼓、摩擦片、回位弹簧等部分,通过摩擦片和随车轮转动的制动鼓内侧面发生摩擦,起到制动效果。踩刹车时,推动刹车总泵的活塞运动,在油路中产生压力,制动液将压力传递到车轮的制动分泵推动活塞,活塞推动制动蹄向外运动,摩擦片与刹车鼓发生摩擦,从而产生制动力。
当前盘式制动器单车价值量为 800 元左右,因盘式制动器与鼓式制动器发展较为成熟,单车价值量相对稳定。基于整车销量趋势及单车价值量预测,我们判断中国乘用车市场机械制动器的市场空间在 2021 年有望达到 168.6 亿元,2030 年 221 亿元。
2.2 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公司为国内龙头企业
在机械制动市场中,亚太股份专注于制动器的研发和生产,客户覆盖主流的合资及自主品牌。2020 年亚太股份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的营收为 22.5 亿元,近年持续位于行业领先水平。
当前基础制动器市场竞争格局分散,公司凭借技术与客户资源优势,内资企业中市占率第一。在机械制动市场中,2019 年亚太以 15%的市占率排名第一。国内从事制动器相关的企业超过 1000家,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公司深耕主流合资及自主整车厂多年,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2.3 产能布局全面领先,充分受益于自主崛起和全球化产业转移
亚太股份于 2014 年开始规划年产 12 万吨汽车关键零部件铸件项目,该项目总投资 12 亿元,首期投资 7.23 亿元。该项目是公司“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为 11.64 亿元。
根据公司半年报披露数据,广德亚太 2021 年半年度营业收为 1.89 亿元,我们预计 2021 年为 3.78 亿元,广德亚太规划满产年产值为 11.64 亿,预计亚太股份铸件仍有 7.86 亿产值增量空间。根据铸件成本占基础制动总成占比约为 25%-35%,预计亚太股份在基础制动器总成业务仍有22.5-31.4 亿元产值的增量空间。制动器板块当前客户拓展节奏平稳推进,现已进入核心自主品牌车企供应链体系,后续随着新客户的进一步拓展,公司产能利用率有望持续提升。预计公司 12万吨铸件产能满产后,将为公司直接贡献营收 50-60 亿元。
依托车企平台化,公司有望充分收益于自主崛起及全球化产业转移,成为未来汽车基础制动领域全球龙头。当前主流车企积极推进平台化,如长城柠檬架构、吉利 CMA 架构以及大众 MQB 平台等。车企的平台化布局,在缩短新车开发周期、降低研发费用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车企的平台化,将实现不同车型在同一平台上研发,提升零部件的通用性,平台化的升级,直接受益者将是为主机厂提供零部件产品的一级供应商。公司深耕国内基础制动领域主流整车厂多年,已实现同一条产线生产的零部件可适配不同车型,产品通用性和标准化程度提升,可以快速响应整车厂本地化研发和生产,并跟随自主品牌海外扩张,未来有望成为该细分领域全球龙头企业。
随着前期基础制动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见顶回落,以及汽车行业景气度的企稳。我们预计未来5 年内,公司基础制动器营收将持续上行,利润率有望达到 5%的水平,公司长期基础制动器营收空间有望达到 60 亿元,对应净利润约 3 亿元,市场占有率有望接近 30%。
3 电动智能化时代已至,电子产品放量在即
3.1 电子辅助制动产品是实现完全线控制动的重要过渡
新型节能动力系统和电动车不能为传统的真空制动助力器提供足够的真空度,只能通过搭载真空泵来替代发动机作为真空的动力来源,这套解决方案存在明显的噪音,占用机舱内的空间,也增加了整车重量。因此当前新能源汽车多采用采用电动助力,如ibooster 或者 ebooster。
制动系统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电控制动;第二阶段:引入电子辅助控制;第三阶段:完全电控制动。
从制动系统的技术演进过程来看,ABS 增加侧向稳定功能升级为 ESC,EPB 与 ESC 集成是发展方向,当下 EVB+ESC 是制动系统的主流方案,未来 EVB 将升级为 IBS,IBS是一个不依赖真空源的机电伺服助力机构,其具有电控化、模块化和响应快等特点,未来 IBS+ESC是制动系统的发展趋势。车辆制动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真空液压制动到电控和液压结合的过程,纯电控制的机械制动和更智能化的线控制动是未来发展方向。电动助力制动系统将原有的真空助力器、制动总泵及带有车辆稳定系统的 ABS 总泵集成,彻底摆脱真空影响,且可实现制动能量回收最大化。随着汽车电气化和自动化的浪潮开启,智能刹车系统成为无人驾驶执行层的核心零部件,线控制动是未来的趋势。
3.2 公司在电子控制系统领域具备长期技术积累和量产经验
制动系统正从电子制动系统向线控制动切换,掌握电子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及有规模化量产经验的供应商有望在本轮线控制动浪潮中胜出。目前制动系统主流方案——电子真空助力器+ABS:1)早期自动刹车主要由 ESC 完成,ESC 能提供从储存泵中提供刹车力,但 ESC 的缺点是刹车力度较小,另一方面频繁调用会影响寿命。2)EVB 的出现让自动刹车的主要力量提供由 EVB 提供,通过电子真空泵快速抽真空实现制动力的提供,是现阶段的主流方案。
公司在 ABS、ESC、EPB 等电液制动产品研发及量产经验丰富。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并产业化ABS 的零部件厂商,公司 EPB、ESC产品于 2016 年开始量产。作为老牌的汽车底盘制动系统供应商,公司 ABS/ESC 产品主要配套国内自主品牌,如长安、奇瑞、长城、东风等,在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上均有应用。亚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 iTPMS,可集成在 ABS、ESC 系统中满足国标要求,亚太带 iTPMS 的 ABS 车型项目已开始逐步量产。亚太在原有双控双冗余 EPB 的基础上,开发了高配版双控双冗余 EPB,支持CANFD、功能安全等级达到 ASILC,高配版双控双冗余 EPB 已得到整车厂的定点,目前正在开发中。
3.2.1. 行车电子制动产品线丰富,自主研发并已实现量产
ABS 技术积累 20 年,具有先发优势。公司于 2000 年开始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 ABS,坚持自主创新,历时近 4 年成功产业化,并通过科技部验收,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且其各技术指标普遍优于同类进口产品。ABS 成功国产后,使得 ABS 售价从 5000-8000 元降至 300 元左右,为中国电子制动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005 年,在国内首先批量装车使用公司研发生产的ABS。同年该项目荣获行业最高荣誉——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公司已拿到长城汽车部分车型的订单,将作为长城汽车的零部件开发和生产供应商,开发和生产 EC01、风骏 5/7 及 P06车型的 ABS。
ESC 自主研发,是国内最早实现量产 ESC 的零部件企业之一。公司抓住汽车工业发展的契机,在汽车电子领域不断深耕。先后完成了汽车电子操纵稳定系统,承担了国家 863 计划课题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研发成功了电子助力系统,并且已实现大批量生产。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ESC是通过对汽车横摆力矩的控制,改进了 ABS/TCS 在横向稳定性控制方面的不足,ESC 能通过对车上传感器的监测和 ECU 的计算分析识别出驾驶员的驾驶意图,辅助完成驾驶员的行驶意图,并对可能造成危险的行驶状态进行干预控制从而维持车辆的稳定性,避免事故的发生。
亚太股份 ESC 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是国内最早量产 ESC 的零部件厂商之一,并通过了欧盟 ECE R13 的认证,达到欧盟要求的产品水平,销往欧盟、韩国等地区和国家。随着 ESC技术开发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也在不断的缩小。截止 2021 H1 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 个,受理发明专利 9 个,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3 个。亚太股份自主研发生产的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ESC,2019 再次获得铃轩奖——中国汽车零部件底盘类年度贡献奖。
ESC 供应以外资供应商为主,其中博世占比约 36%,CR3 占比达到 64%。亚太股份 ESC 产品的性能可以完全替代博世的 ESP 产品,当前公司 ESC 已获得长安欧尚事业部、奇瑞新能源等项目定 点,当前欧尚与奇瑞新能源销量呈复苏趋势,有望拉动亚太 ESC 产品需求上行。后续亚太股份 ESC产品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以低成本、全面优质的服务以及一流的品控继续深耕国内市场,开启国产替代新征程。
3.2.2. 驻车电子制动普及率高,公司 EPB 国产替代平稳进行
随着电动智能化趋势提速,具备冗余功能和较高功能安全等级的 EPB 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公司研发的双控 EPB 已经成功取得长安 EPA-1 平台项目,目前已有多项双控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双控项目批产后 EPB 销售额会有一定的增长。
相较于行车制动,驻车制动因为主要面向静态场景,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率先实现电控制动的渗透率提升及国产化替代进程。驻车制动系统从最初的机械式手制动,发展到过渡阶段的拉索式 EPB 系统,再到现阶段主流的集成式 EPB 系统。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是指利用电子控制方式实现驻车制动的技术,也叫电子手刹。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由电子按钮手动操作,并兼备自动控制功能。整个驻车制动系统是由行星减速机构、电机的左、右卡钳和电子控制单元组成。当需要停车时,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按钮被按下,按钮操控信号传递给电子控制单元,并由电子控制单元来控制电机和行星减速齿轮机构工作,通过左右卡钳实施制动。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5 年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预计 2020-2025 年,全球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市场将以 4.6%左右的增速增长,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640 亿元左右。预计 2020-2025 年,中国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市场将以 10.2%左右的增速增长,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30 亿元左右。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国内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市场平均增速。
外资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相对行车制动,竞争格局有所松动:采埃孚天合、大陆、泛博等外资供应商占据主要份额,而泛博于 2012 年被博世出售给 KPS,于 2019年又被 KPS 转手给日立,竞争力逐渐下降,格局松动。把握窗口期,国产替代有望加速,外资头部企业在战略切换下,国产供应商迎来宝贵窗口期。亚太股份以 ABS 技术为基础,EPB 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当前亚太已获得国内头部自主品牌如长城、吉利、长安等优质客户的定点项目,在国产替代契机下,EPB 产品有望加速市场渗透。
早在 2007 年,亚太股份就成功研发试制了首个 EPB 功能样件。作为国内最早自主研发 EPB 产品的零部件企业之一,亚太股份依靠不断的研究、摸索、创新、试验,在 EPB 系统的 ECU、执行机构和软件等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并申请了发明专利。同时经过多次试验研究,解决了 EPB零部件装配的生产工艺难题,并撰写出一整套 EPB 生产和质量控制工艺文件。2016 年,公司 EPB项目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7 铃轩奖揭晓,亚太股份研发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 荣获中国零部件电子电器类年度贡献奖。
国内 EPB 市场主要由采埃孚天合汽车集团、德国大陆集团等国际 Tier1 企业所主导。亚太股份凭借自身产品性能及成本的优势,在自主品牌主机厂内快速实现了国产替代。公司 EPB 产品目前主要客户为一汽红旗、一汽轿车、长城汽车、上汽乘用车、长安汽车等整车厂。
3.3 线控制动市场有望显著打开公司增量市场空间
3.3.1. 智能化预升级,线控制动是关键
车辆自动驾驶级别主要参照 0-5 级分类。目前全球公认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分级标准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由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和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提出。中国于 2020 年参考 SAE 的 0-5 级的分级框架发布了中国版《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并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进行了部分调整,大体上也将自动驾驶分为 0-5 级。
自动驾驶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执行系统是自动驾驶的关键部件,其主要包括制动系、转向系和悬架系统,底盘是执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紧急制动、自动泊车等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均需要线控底盘来实现。智能汽车需要大量的、精准的底盘系统信号。种类繁多的底盘传感器,信号模式和处理方法各异,且大量传感器信号汇入控制器对信号实时处理提出更好要求,因此亟须研究新型底盘域控制器,对多源传感器信号实时处理、校验与解算理论。
当前自动驾驶处于 L2 向 L3 过度阶段,L3 自动驾驶面临最大的挑战为允许双手暂时离开方向盘。而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最终将实现解放手、脚和双眼,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当驾驶员脱离手脚控制车辆时,车辆的控制就完全由高级自动驾驶的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控制。以制动系统为例,先进辅助驾驶或更高级的自动驾驶需要制动系统具备快速主动加压和精确控压的能力。传统的ABS不具备主动增压功能,ESP/ESC具备主动增压功能但增压速度无法满足自动驾驶的需求。所以,线控制动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线控技术是自动驾驶的基石。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线控油门、线控转向、线控制动这三个子系统尤其重要,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车辆的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技术,EPS+IBS+ESC 是底盘执行机构的三大核心技术。IBS、EPS 分别作为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的主要执行机构,而 ESC 作为转向和刹车的备份系统提供双保险。尤其是L3 级别及以上等级的自动驾驶汽车,部分或全程都会脱离驾驶员的操控,因此对于智能驾驶控制系统的需求将会迅速提高。
3.3.2. 公司在电子制动技术沉淀多年,线控制动领域胜出确定性强
IBS是一个不依赖真空源的机电伺服助力机构,比 EVB 更加先进。IBS 的优势在于:1)电控化:完全摆脱真空源,直接由伺服电机提供制动力,而无需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使制动系统控制更加智能化。2)模块化:集成了控制、驱动和助理模块,使得制动系统执行端结构更加简化,体积变小。3)响应速度比传统式要快三倍,为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带来了显著的好处,且能配合制动能量回收,节省油耗。
目前 IBS 已进入第二代产品,与 ESC 的整合是下一步趋势。国际巨头已研发出 IBS 与 ESC 形成 One-Box 的集成化产品,体积进一步减小,能在策略上同时兼顾横向和纵向、驱动力和制动力,给出响应时间更短、舒适性更佳的方案。
亚太股份智能制动系统 IBS,采用了分体式结构,提供更灵活的布置,降低了对车辆前舱空间的要求,并有助于降低车内噪音。同时,基于分体式结构的亚太股份 IBS,针对 L3 级和 L3 以上智能驾驶需求,可采用单体部件,不仅可减少体积和重量,而且也可降低系统成本,凸显了该分体式机构所具备的“整体设计、分级使用”的优势。
公司 IBS 依靠无刷电机技术驱动实现助力,可提供更快的制动减速度、更短的制动响应时间,精准满足驾驶员制动需求、缩短车辆制动距离。通过软件算法迭代,可满足更多的主动和被动安全的功能需求,例如主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和自动驻车等。
公司 IBS 为解耦式,基于公司自主研发踏板感模拟器,提供的踏板感与传统制动系统表现一致,并可实现踏板感按用户需求定制的增值功能。亚太股份 IBS 也可支持轮边制动系统降低拖滞,并可单独实现能量回收。
亚太股份智能制动系统 IBS,于 2016 年初开始启动研发,随后在全国整车厂推广,与一汽-大众、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等各大主机厂有合作,参与各项底盘开发、自动驾驶开发项目。公司现有 TWOBOX 形式的 IBS+ESC和 ONEBOX形式的 IEHB两种线控制动系统产品。2019 年下半年,开始与东风、厦门金旅和奇瑞新能源配套开发制动系统。其中,东风和厦门金旅项目于 2020 年 6 月批产;奇瑞新能源项目于 2020 年 6 月开始小批量生产,2020 年 9 月正式批产。除此之外,一汽和长城等客户也已实现 IBS 小批量供货。
IBS 处于量产初期阶段,渗透率偏低,当前渗透率约为 3%。据调研机构 IHS 预测,未来 10-15 年是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主动安全类产品如 IBS 等的年复合增速将达到 26%,IBS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根据 IHS 对于 IBS 市场复合增速的预测数据,我们预测未来五年渗透率将达到 10%左右。基于当前电动智能车渗透率持续超预期,我们乐观预计,2025 年渗透率将达到 15%。但当前疫情防控仍不可控,且芯片短缺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基于此,我们保守预计,2025 年渗透率将达到 8%。
公司以基础制动器的存量客户为基础,实现原有客户的线控化产品升级,实现单一客户更高的 ASP,我们预计,公司目前的客户资源对应潜在 IBS 的收入规模为 150 亿元,净利润约 15 亿元。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竞争力及现有的客户基础,通过对原有存量客户配套基础制动产品的线控化升级,实现单一客户 ASP 的大幅提升。假设基础制动器满产状态为 60 亿,基础制动器单车价值量为 800 元,IBS产品单车价值量为 2000 元,公司 IBS 在基础制动器客户中进行产品渗透率普及至 100%后,预计 IBS 业务营收有望达到 150 亿元,净利润约 15 亿元。
4 布局自动驾驶与轮毂电机,电动智能化联动探索未来
4.1 智能驾驶快速渗透,感知传感器迎来黄金期
感知、决策、执行共同完成自动驾驶功能。自动驾驶的功能最终是由传感器、控制器与执行器协调作用来完成,其中雷达、摄像头与告警地图作为感知传感器为车辆通过外部信息,共给决策层通过算力平台处理数据,同时输出指令给执行层,最终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
不同传感器存在优缺点,未来自动驾驶仍需融合解决方案。自动驾驶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不同的传感器由于其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优缺点,未来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仍是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
公司智能驾驶 ADAS 技术完全自主,布局领先。亚太股份是国内首家完全自主技术的 ADAS 系统产品供应商。亚太股份针对中国路况和驾驶员习惯,进行了 ADAS 功能优化,提供从环境感知、驾驶决策到线控制动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够实现 L2++的 ADAS 方案:依靠高清、高动态的摄像头,完成车辆、行人、多车道线、红绿灯、交通标志牌、可行驶区域的检测;依靠高性能前向毫米波雷达,完成多达 64个目标物的检测输出;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目标物进行传感器融合,输出最终的融合目标物给决策单元;决策单元根据检测及融合目标物信息,进行功能决策;并把决策结果传给车机、仪表、转向及制动单元。
其开发的 ACC、AEB、FCW、LDW 等核心技术模块被全面应用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产品,并成功匹配于多家主机厂的多类车型上。亚太股份还参与起草了国标《商用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制定。目前,搭载亚太股份 L2 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奇瑞 S61 项目已于 2020 年 9 月 22 日正式上市,可实现 AEB 主动刹车、LKA 车道保持、ACC 自适应巡航、APA 自动泊车等安全辅助功能。此外,开沃汽车、河北瑞腾以及东风等整车厂已确认 ADAS 项目定点或批量供货,预计后续亚太股份的智能驾驶产品业务量会逐步增加。相较于国内供应商,公司的 ADAS 系统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智能驾驶方面,亚太股份是国内第一家拥有 ADAS 自主技术的企业。其 ADAS 系统已于 2020年率先在奇瑞 S61 车型上量产,此外,开沃汽车、河北瑞腾以及东风等整车厂已确认 ADAS 项目定点或批量供货,预计后续业务量会逐步增加。
4.2 绑定华为 5G 生态圈,未来可期
2019年,东风集团和华为开发国内首款商业化落地的 L4 级5G自动驾驶汽车“东风 SharingVAN”正式下线,依据亚太在互动平台的答复,确定了亚太股份是该车型 iBooster、ESC、EPB 后卡钳等产品的供应商。此外,亚太明确表示,其车身稳定系统和智能刹车系统可兼容华为的电驱和电控系统。
华为鸿蒙系统构建了新一代物联网生态,例如在智能产品、智能汽车等领域的用户生态、多设备联动生态等。基于 5G+AI 的发展趋势,华为的万物互联鸿蒙 OS”1+8+N”战略就是要实现家电、手机、音响、汽车等所有设备都联网的功能,其核心就是万物互联。目前亚太的测试汽车上的鸿蒙系统就是车机 OS,并不直接用在自动驾驶上。即在可披露的情况下,与华为的合作目前限于智能座舱领域的合作,有望基于华为平台能力,双方合作提供从域控制器、操作系统至应用层的软硬件智能座舱完整解决方案。
4.3 轮毂电机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针对内燃机汽车,线控油门系统已取代传统油门系统,市面上几乎所有车型都配线控油门系统;针对新能源汽车,目前主流的驱动方案有集中电机驱动和分步电机驱动,目前集中电机驱动方案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正朝着以轮边和轮毂电机为代表的分布电机驱动形式发展。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线控驱动系统结构主要分为集中式驱动、中央传动驱动及分布式驱动三种类型。目前,电驱动桥技术、轮边减速驱动、轮毂电机直接驱动技术是主流结构。
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可以灵活地布置于各类电动车辆的车轮中,直接驱动轮毂旋转。与内燃机、单电机等传统集中驱动方式相比,其在动力配置、传动结构、操控性能、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特点极为明显。
高效节能:结构简单,省略大量传动部件,省却传动损失进而实现整车续航里程提高;集成化、轻量化:零部件一体化可减轻 30%自身重量;操纵灵活:转向方便,可实现动力按需分配。
4.4 锁定轮毂巨头 Elaphe,实现破局
2015 年 12 月,亚太股份与 Elaphe 推进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商定亚太股份投资1000 万欧元,增资持有斯洛文尼亚 Elaphe 公司 20%股份。2016 年 4 月,亚太股份与 Elaphe 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亚太依拉菲”,加速轮毂电机国产化推广。斯洛文尼亚 ELAPHE 公司从 03 年开始研发轮毂电机,到 06 年研制出首款轮毂电机产品,至今已有 15 年历史。“在这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当中,依拉菲公司已经开发出超过 15 款的轮毂电机,搭载过 10 多款车型。Elaphe 推进技术有限公司拥有一个用于测试高扭矩轮毂电机及其相关部件的技术实验室。
Elaphe 公司是一家以轮毂电机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自 1988 年以来,公司已开发出 S400、M700、M1100、L1500等多款产品,其技术指标具备世界领先水平。2021 年 7 月下旬,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批准发布了由杭州亚太依拉菲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编写的国内首个轮毂电机行业性标准。亚太股份在轮毂电机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行业学会认可。
公司轮毂电机的配套市场初步锁定乘用车、物流车和场地用车等领域,涵盖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在内的所有新能源车型,同时面向全球市场。亚太股份研发出了几款具有代表性的 S400、M700、M1100、L1500 主流轮毂电机,已经开始进入量产阶段,M700 轮毂电机已经在杭州生产基地正式下线。亚太已经完成年产能 20 万台的轮毂电机生产线的调试,可形成配套 1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
公司已经与广汽传祺、上汽集团和一些新造车势力完成技术方案设计、测试和验证,2019 年中旬开始量产;在商用车领域,和中国重汽制定可行性方案,2019 年上半年开始批量生产。另外,亚太股份还与 MOHENIC、Beijing Da Vinci 等特种车企业进行系统匹配。公司与达芬骑有合作电动机车,定位是在中高端的重型电动机车。公司的轮毂电机目前已小批量生产,前期也已与多家整车厂合作开发轮毂电机项目,并有量产项目在试验匹配中。
5 盈利预测与投资分析
公司是国内汽车制动行业龙头企业,现有量产产品包括盘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和汽车电子产品,其中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为公司基础制动业务。
公司核心假设:
1)营收假设一:公司基础制动器 2020 年营收占总营收比重 77%。亚太股份规划产能中,基础制动器年产值在 50-60 亿水平,当前产能未满产,公司现已拿到长城部分车型的订单,后续将通过品牌拓展及车型拓展提升公司基础制动业务的营收。在产能充足且客户资源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由于 2020 年低基数,因此我们给予基础制动器 2021-2023 年增速分别为 25%/15%/15%。
2)营收假设二:公司在汽车电子板块持续推进研发进度,现有量产产品包括 ABS/EPB/ESC 和IBS。当前产品已进入自主品牌头部车企供应链体系,如长城、吉利、长安等,已拿到定点订单,我们预计 2024 年将全面释放产能。当前汽车电子相关产品正处于市场拓展阶段,基于2021 年疫情影响及缺芯影响,2021 年预计电子产品稳中有小幅增长,增速为 1.5%;随着疫情影响缓和及行业缺芯缓解,预计 2022/2023 年汽车电子营收增速分别为 75%/117.5%。
3)毛利率假设:公司深耕制动器多年,产品上有原材料及下游客户结构均较稳定,毛利率一直维持在稳定水平,因此未来毛利率将继续保持平稳水平,维持在 2020 年的水平。基础制动器业务毛利率 2021 年预计为 11.05%,2022-2023 年小幅上升至 12%和 12.5%。近年来汽车电子业务毛利率稳定在 16%左右,因此,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该业务毛利率也将维持在 16%的水平。
4)期间费用假设:公司管理能力稳定,近年来三费费用率一直维持在 13%左右,因此,我们预测,公司未来三费费用率仍保持平稳状态。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实现营收 34.5/41.9/54.7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0.70/1.22/1.99 亿元,当前市值对应 2021-2023 年 PE 为 101/58/35 倍。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