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Zhonggong.com
人物名片
高国强,冀中能源装备集团石煤机器公司羊毛分公司铆接组组长、铆接技术员、工程师。扎根基层20余年,作为产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先后为国家863项目、国家新产品等数十个产品装配焊接铆件,完成重大工艺装备革新2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项。2020年1月被授予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称号,2021年7月被授予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人物速写
“你穿这么少,不冷吗?”一个寒冷的冬日,装备集团石煤机械公司羊毛分厂车间里,高大的车间没有太阳的照射,寒风凛冽,而高国强只穿着一件薄薄的工装。“到了上班的时候,爬上爬下就不冷了。穿多了,上班不方便。”高国强笑着说。
作为铆接班的“班长”,他时而俯身与负责切割的工人交换切割点,时而向负责焊接的工人询问焊接部位的收缩变形情况,对周围嘈杂的声音视而不见,表现得很投入。只有当他看到记者时,他才停止了工作。
一张憨厚的笑脸,一件蓝色的僧衣,一个平凡的人,却用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把好的产品从图纸变成实物的第一步。
高国强不禁看了一眼行驶在石家庄道路上的清扫车,因为清扫车上都印有“石煤”的标志,他参加了第一次生产任务。即使是现在,他也一直负责生产扫地机的第一道工序,这让他非常自豪。
高国强是一名铆接技师,在冀中能源装备集团石煤机公司羊毛分厂担任铆接组组长。
对于很多人来说,铆接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工作。“这就像一个裁缝必须先测量身体,然后在布料上画线、裁剪和缝纫,只不过我们面对的是钢铁。我们要画线,按图纸切割、组装、安装钢材,把原来的钢板、钢管变成各种立体产品。”高国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他主要负责产品的焊接装配,这是产品从图纸变成实物的第一道工序。其质量和进度直接影响后续加工和产品的整体质量。
因此,将零散的组件拼接成精美的“艺术品”一直是高国强的目标。经过24年的一线训练,高国强还练就了复杂产品的铆接技能,被称为“铁裁缝”。就像他常说的“只要脚踏实地,专心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近年来,公司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开发了许多新产品。随着国六系列环卫车、大功率单轨吊车、锚杆钻机等一大批结构复杂的新产品的推出,高国强作为技术骨干,主动承担了大部分新产品的首次试制。“新产品不如成熟产品。如果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就得自己做一点研究和探索。”高国强说,只有制定出“最佳组装焊接方案”,才能为提高后续量产效率奠定基础。
不仅如此,焊接后,钢构件会发生各种变形,需要铆接工人最后的“整形校正”才算成品。对于矫正这种难度的技术问题,高国强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一眼就能准确判断出需要矫正的位置以及使用火焰矫正所需的温度和速度,而且能做得很漂亮。
2016年,公司转型升级,开始生产扫地机、吸尘器等特种环卫车新产品。“这不同于煤矿生产中使用的机械。洗洁车从普通钢板变成了不锈钢板,钢板厚度从100多毫米变成了3毫米,反差特别大,对焊接手段和切割技术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国强说,尤其是水箱钢板,如果焊接方法稍有错误,钢板就会出现波浪状。通过多次试验,技术攻关,改进焊接工艺,在水箱背板上增加支撑筋,减少了波浪变形,最终焊接一次成功。
在生产过程中,高国强对新产品的生产提出了多项技术改进,如专用车的吸管、带锯切割后的不锈钢圆管形料头等。他利用休息时间,用氩弧焊将料头焊接成一整块,每6块可以多生产一块,原材料利用率达到100%,不仅提高了外观质量、生产进度,还节约了生产成本。如今洗扫车的产量占了公司的半壁江山。
2005年,我们自主研发了12米高的车载钻机,直线度误差小于3毫米。一个月试制成功,填补了国空白;2006年3月,成功完成了新型国家级车载钻机塔体的检验工作...十几年来,作为产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他铆接焊接了国家863项目、国家新产品等几十个产品,使产品从图纸变成实物。
在国内率先使用机器人焊接大型薄板箱。
“不能光努力,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高国强说他是来焊接机器人的。几次操作后,焊接机器人就可以独立工作了,省时省力。
高国强勤奋好学。他虽然是技校毕业,但是从入职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学习。
“在技校,我学的是传统的铆接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智能设备形成了先进的生产线。”高国强说,随着公司转型升级的加快,公司购置了焊接机器人、光纤激光切割机等新设备,公司的环卫车掘进机等产品在新设备上焊接,对他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干法,一是效率低,产能上不去,不能保证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其次,质量无法保证。他开始研究新设备,边工作边琢磨,带头学习掌握焊接机器人设备的操作要领,让新设备发挥作用。
在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上,他根据公司产品的特点,改进了厚板的多层多道焊接方法,提出了多项工艺改进措施,制作了专用工装,实现了大量关键零件的机器人智能焊接。其中,不锈钢箱体工件智能焊接开创了国内大型薄板箱体机器人焊接的先河。
金属焊接中焊铜是一项技术水平很高的专业技能,钎焊烟尘也是一种有毒气体。公司掘进机产品的关键部件中,伸缩保护管、内套管、套筒等部件需要焊接铜层,焊接量大。为了保证焊接铜层的气密性,避免铜焊接的缺陷,减少钎焊烟尘对人体的危害。高国强利用新购买的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边实施边改进,成功突破了铜层机械焊接的技术难题,提高了焊接铜层的焊接质量,减少了焊接缺陷,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钎焊烟尘的危害。
如今,高国强利用业余时间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奉献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高国强说。
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多项技术研究项目。
工作之余,高国强喜欢在创新工作室和成员一起研究“怎么创新”、“怎么创新”、“创新什么”...“只有创新才能省时、省力、省钱。”高国强说,带着朴素的微笑。
作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和工作室成员进行制作上的小改动,解决了很多制作上的问题。
生产中,车间十几个人共用一台吊车进行多道工序,有的大型工件需要3天才能完成焊接,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国强和工作室成员自制了环焊缝自动焊接平台,实现了两条焊缝同时焊接,无需人工,一天就完成了焊接任务,保证了焊接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创新工作室申报的环焊平台成功应用,获得煤炭行业“五小”成果一等奖。
公司还把很多主导产品的重点创新任务交给了“高国强创新工作室”。2015年,公司产品要求在大型铆接焊件上装配4根12米长的导轨,并满足3毫米直线度的设计要求。动力头可以在四个轨道上自由滑动。长导轨因焊接变形,无法保证导轨的直线度。经过多次讨论和实验,“高国强创新工作室”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型长导轨组件保证直线度的装配方法”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发明专利。
作为员工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高国强和他的团队创造了近百项成果,解决了大量生产难题,解决了许多新产品的技术难题。几年来,他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了20多项重大工艺装备创新,提出了100多项合理化建议。个人各种技术创新获省、市、团体奖10余项,专利1项。2016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高国强创新工作室”升级为省级创新工作室。
“高国强创新工作室”的另一项任务是技术传承。作为铆接专家,高国强经常耐心细致地向工作室成员分析讲解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他所在的公司,他开展技能培训“师徒”活动,重点解决团队的短板。几年来,他带领铆接团队刻苦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能,从实践到理论升华,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共同提高技能水平,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高国强也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教师。
做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技术带头人。
高国强工作八小时,争分夺秒。他借了图纸,小跑去厕所。他每年都是全职,根据生产任务经常加班。他一直是工厂和家之间的“两点一线”。
“他是不怕苦,不怕累,带领大家前进的劳模和技术带头人。”高国强的同事提到他时,都竖起了大拇指。当车间给他一些困难紧急的工作时,高国强总是愉快地答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探索加工方案,如何把产品做好,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进度。他总是带领团队走在前面,一个一个做记录,和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总结探索“最佳焊接方案”,前后试制了几十个新产品。试制成功后,他将第一手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技术人员,为技术人员做好后续产品生产的改进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半月送30台吸尘器”,这个任务高国强至今记忆犹新。2016年8月,公司新研发生产的吸尘器将参加国庆大典。要求在10月1日前交付30台吸尘器。一个半月的制作周期,繁重而艰难。"一定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高国强从不退缩。他带领队员每天加班12个小时,轮班工作,经常深夜才回家。当他们到家时,他们的家人已经睡着了,然后他们在第二天黎明前离开了家。经过近40天的紧张工作,终于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生产任务。2016年个人完成工时21454小时,同比增长48%,出勤率达到100%,无返工和废品。
在繁忙的生产任务中,高国强还会挤出时间参与产品工艺设计,提前与设计师沟通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设计图纸时避免影响焊接的设计。高国强每年对图纸和工艺提出65-90项合理化建议,其中30-50项技术革新改进了产品的生产工艺。
在生产任务紧张,客户发货的时候,高国强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加班加点,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24年来,他的平均工作时间是能力的5倍,努力的时候达到6倍以上。
高国强用一颗匠心铸造了一个能工巧匠,用个人成长验证了“三百六十行能成状元”。
编辑:姚一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