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表厂在哪里

核心提示“桂林理光,四面八方”。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曾是全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广告词,它见证了桂林理光牌复印机曾经的风光无限,也折射出它的生产者桂林电表厂那段辉煌岁月。01“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电表厂就下马”1958年,桂林在一波工业浪潮下建

“理光桂林,四面八方”。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是一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广告词,见证了桂林理光复印机的大好风光,也折射出其生产商桂林电表厂的辉煌岁月。

01

“如果你完不成这个任务,电表厂就要下马”

1958年,在一股工业浪潮下,桂林建起了一批工厂。由哈尔滨电表厂和阿城继电器厂援建的桂林电表厂于今年开工建设。当时的口号是“一边施工,一边试制,一边生产”。次年3月,桂林电表厂试制出第一台112交流配电盘电流电压表,从而结束了广西不能生产电表的历史。该产品被命名为“双山牌”。

工作中的技术人员

一年后,26岁的沈昶宏作为一名技术员,从黑龙江阿城继电器厂被调到桂林电表厂设计工具和模具。然而,他刚到桂林没多久,电表厂就遭遇了“下马”危机。

这个时候国家正好赶上了三年的困难时期。中央政府调整国民经济,很多萌芽中的工厂被列为“延迟建设”,遇到了精简机构、裁员的窘境。之前《老厂物语》里写过的棉纺厂,当时就在这个名单上。

与棉纺厂同年开办的电表厂也榜上有名。但是,电表厂比棉纺厂幸运。这时,机械工业部给了电表厂一个“转机”。"只要你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电表厂就不能下马."

电表厂工作人员

国家交给桂林电表厂的这项任务不是一项普通的任务,而是一项棘手的军品试制任务。“这个任务本来是给湖南某军工厂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工厂用了好几年才完成。”沈昶宏对此记忆深刻。1962年2月,他和工厂的几个代表一起到湖南,当面接收了对方递过来的“烂摊子”,而上级只有一年时间为他们收拾“烂摊子”。

湖南好几年都没完成。为什么只用了一年?因为这种装备正等着在越南战场上使用。

“在一年的时间里,桂林电表厂必须拿出这种产品。做不到就下马。”上面反复警告。

当时这个任务是对外保密的,而在工厂里是全面动员的。

“我们回到工厂后,立即开始试生产。这个产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几个大盒子,里面有零件图。”沈昶宏记得,当时,虽然工厂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在制造军用产品,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成品是什么概念。每个人都只知道他们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电话和自行车还很少见的日子里,人们通过用嘴喊和用腿跑来保持联系。军工产品容不得半点马虎,产品试制过程中问题频发。电表厂的员工没日没夜地跑来跑去,废寝忘食。

经过一年的努力,桂林电表厂终于制造出了所有的零件。经过总装、调试和测试,产品试制成功。而当他们把产品交给上级鉴定时,一个“插曲”又让他们紧张起来。

电表厂工作人员

原来,为了保险起见,国家不仅让桂林电表厂试制了这套产品,上海华通开关厂公司也同时承担了同样的任务。直到成品鉴定会上,两个工厂“王对王”才知道对方也在做这个东西。虽然两家公司都按期完成了产品,但在技术上有很多差异。一场突如其来的“较量”即将来临。

“两个产品只能用一个。”沈昶宏清楚地记得,1963年,海军、设计单位、上海华通开关厂和桂林电表厂的代表在上海开会鉴定产品。经过对图纸的认真讨论、审查和比较,一致认为桂林电表厂的版本在防水结构、操作、使用寿命、精度误差等方面更具优势,被军方采用并受到好评。

后来该产品获得国家新产品试制一等奖。桂林电表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举成名。

02

那时,桂林的年轻人对“网络名人工厂”十分向往

桂林电表厂这次能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军事任务,优于竞争对手,不是偶然。而是完全“基于实力的立场”。

当时桂林电表厂是机械工业部直属企业,全厂的人员编制和资源供应都是顶尖水平。两个主援厂的光环足够耀眼:始建于1953年的哈尔滨电表厂,是前苏联在中国一五期间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阿城继电器厂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继电保护的发源地。桂林电表厂早期的领导,包括科级干部、车间主任、技术骨干,都是从这两个厂抽调的。起初,上级按照“中南西南中心厂”的规格建设桂林电表厂。换句话说,桂林电表厂在当时是一个严重的“国家队”。

一战后,桂林电表厂逐渐走上正轨。1962年召开全国质量鉴定会,该厂生产的电表被评为中南地区一等品。

桂林电表厂老门

1965年,该厂生产电器11.36万件,工业总产值230.89万元。

与此同时,工厂开始接到上级越来越多的重要任务。

桂林电表厂基本从事高科技的RD和生产,他们对员工的文化水平要求比较高。在这个位于桂清路的工厂里,仅大学生就有4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全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有不少哈军工、清华、上海交大等顶尖名校的毕业生。广西大学毕业的,在这里只是“及格线”。这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1965年,中国机械工业部在桂林电表厂创办桂林仪表中等技术学校,希望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中专人才。当时16岁的哈立德进入这所学校,成为第一批学生。

"那时,电表厂是桂林最好的之一."何立德回忆说,除了惊人的“硬实力”,仪表厂的“软实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当时电表厂一级工工资一个月32元,隔壁不远处的齿轮厂30元,电灯厂28元。那时候多一块钱就是“多了很多钱”。

说到“洋”,当时的电表厂真的很“洋”。厂里很多领导都是留在苏联的人,技术骨干大多来自东北和上海,都是工业重镇。厂区基本上是按照前苏联的图纸建造的,花木布局细致,美如花园;宿舍区也是苏式建筑,进厂就分配住房。连工人都是从天津选择训练有素的技师直接过来上手。

“为了迎接这些天津人的到来,工厂还建了一个足球场。”让何立德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工厂员工来自四面八方,但250多名天津人的到来,让桂林电表厂成为当时的“网络名人厂”。他们不仅带来了工业技术,还带来了文学、艺术和体育。

电表员工在工作。

桂林的年轻人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就今天的互联网和交通而言,也许全国的年轻人都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六七十年代就大不一样了,那时桂林相对落后,没有电视和电话,交通也不发达。当地年轻人跟上潮流的方法是参观这些“外国”国有工厂。在这里你可以最直接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

京剧、相声、快板、唱歌、跳舞、绘画、足球、摔跤……天津人的到来,给桂林电表厂带来了更加活跃的业余生活。“那时候电表厂一下班,桂林的年轻人就来围观,就是为了看看这里的风雅,包括人们的穿着打扮和说话风格。”1969年,桂林电表厂桂林仪表中等技术学校第一批学生毕业。全部分配到了桂林的各个大厂,钢厂、齿轮厂、电机厂、机床厂,而何立德如愿留在了电表厂。

03

我第一次看到复印机

桂林电表厂从成立到70年代中期,以电表和军工生产为主。尼克松访华后,中美进入和平发展期,军工需求下降。电表技术最好的是哈尔滨电表厂,其他大小工厂也逐渐有了生产电表产品的能力。在机械工业部的建议下,桂林电表厂开始向复印机发展。

这时,沈昶宏被任命为桂林电表厂复印机试制组的总设计师。小组成立后,沈昶宏需要人手,一个总是愿意工作、头脑聪明的年轻人被他推荐加入了小组。那个人就是26岁的何立德。

曾经全国各地都有“桂林理光”的销售网点。

今天复印机不再是稀罕物了。你可以在满大街的印刷店里看到它们,但在那个时候,它们是非常珍贵的宝贝。只有国家档案局有一台像样的复印机。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那时候复印机只是“参观”而已。想看一台像样的复印机,需要机械工业部出面,协调国家档案局安排,办理相关手续后再去。“因为档案馆涉及很多重要文件,进去之前,我们要在外面等,里面的工作人员要一个小时才能清出来。”1975年11月的一天,沈昶宏、何立德等一批人在国家档案局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复印机。

当时他们看到了美国最大的复印机制造商施乐7000高速复印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复印机。我希望桂林电表厂能担负起试制国产复印机的重任,所以我特意安排了这次难得的“参观”,让他们实地粗略地勘察了一下。

后来,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下达复印机试制任务,从比利时引进一台复印机样机给桂林电表厂,让他们拆机测绘。至此,桂林电表厂开始试制复印机产品,其研制的FXG-1200高速硒静电复印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三等奖,为该厂发展复印机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04

“当时我就知道是钱伟长。”

复印机RD团队由著名大学生和“老师傅”组成。中专毕业的何立德,此时在群体中并不突出。起初,他只能帮忙。

年轻人意气风发。何立德不甘心。他在群里找到了一个叫李的大学生。他们两个一起开了另一个组,还尝试设计了复印机。当时厂里科研氛围开放活泼,这个提议得到了领导的同意。

一有机会,两个年轻人就努力。他们每天加班到深夜,努力学习。1980年,在其他工人的帮助下,他们设计了一台小型复印机,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桂林理光”广告

然后机会来了。有一天,何立德等人接到市里的通知,“大概意思是马上调试这台小复印机,送到榕湖宾馆。下午会有人来看的。”

中午,何立德按照指示在榕湖宾馆调试机器,进来一个陌生的老人。"这台复印机是你自己做的吗?"老人一边看着复印机,一边向他询问这台机器的相关原理和结构。而他立德一边调试一边回答老人的问题。

“这很好,做得好。”然后,老人走出了房间。

下午,何立德和李带着设计好的复印机来到榕湖宾馆的一间会议室,他又见到了老人。“当时我就知道是钱伟长。”

1981年,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界“三钱”之一的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叫到桂林讲学。当时他问桂林的领导,这里有没有新的高科技项目可以看看。桂林电表厂正在试制的复印机就这样被选中了。

在榕湖宾馆,李和当场演示了这台小型复印机的操作。钱伟长当场说:“这个东西国内没有。目前只有美国、英国和日本能生产。这台机器年底可以送到国家科委举办的中国科技博览会。”

当时送展进博会需要层层审批。理论上说时间来不及,但钱伟长当场拍板,让这台复印机获得了“直通北京”的特批。这台机器获得了当年博览会的科技进步奖。经过这一仗,何立德和李都晋升了两级。

05

一束光消失了。

桂林电表厂的复印机试制虽然不断取得突破,但仍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永远无法实现批量生产。

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决定投入一批资金在中国建设复印机研究中心,希望中国引进和开发复印机,与世界合作。这个中心所在的城市和工厂将由联合国特聘美国第一台复印机的总设计师与机械工业部一起访华决定。

四分之一角

检查组参观了上海,广州,武汉,天津,这是主要生产复印机的工厂,最后来到桂林电表厂。“当时别的厂已经生产了一些复印机,但是结构比较落后。桂林电表厂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的研发方向更先进。”沈昶宏记得,后来的调查报告表明,桂林电表厂正在试制的复印机是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力量最强的,也是国内最适合该项目的单位。

桂林市实录:1984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在桂林电表厂建立联合国援助的复印机试验研究中心。

借助这个联合国项目的资金实力,1985年,桂林电表厂引进了日本理光公司的FT-4085台式复印机生产线设备,开始了复印机的合作生产。

电表厂老宿舍仿苏联建筑

1986年桂林理光复印机投产,当年生产1247台。由于产品质量过硬,性能稳定,推出了“理光桂林,四面八方”的广告,并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桂林理光复印机很快占领了市场。

八十年代末,桂林电表厂已成为中国专业复印机厂。1988年全年销售复印机3000台,年销售收入5202万元,占全厂总销售收入的87.20%。

到1992年,在全厂员工的努力下,桂林70%的理光复印机实现了国产,年产5000台,销售网点遍布全国,真正实现了“桂林理光,四通八达”的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当时的政策,外国企业无法在中国设立自己的工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以合资和技术出口的形式进行合作。

虽然日本理光开始与桂林电度表厂进行技术合作,但主动权在日本手里。通过从日本出口技术和零部件,理光很快在中国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宿舍老房子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日本理光于1993年在深圳成立了理光产业发展公司。新公司成立后,理光停止了对桂林理光的技术转让,而此时理光的国内销售和维修渠道已经搭建完成。桂林电表厂一夜之间失去了这盏“灯”,发展之路瞬间暗淡。

没过几年,桂林理光复印机就被市场淘汰了。曾经过于依赖以前的生产销售模式的桂林电表厂,在随后的发展中并没有拿出更多创新的作品,在残酷的时代变迁中渐行渐远。

现在,桂林电表厂已经破产十多年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那个辉煌的桂林工业时代汲取宝贵的发展经验。一束光已经远去,也许是为了迎接另一束更壮丽的光的到来。

来源:记者苏湛/文

桂林日报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