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8时36分,在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周边震感强烈。
而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于8时39分、8时46分分别推送了2条关于雅安地震的信息,39分的自动测定数据为“四川雅安市荥经县附近(北纬29.68度,东经102.53度)发生5.1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而46分的正式测定数据为“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北纬29.67度,东经102.48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两次测定数据。两次测定数据位置不同、震级不同,为何会有如此差别?
实际上,从中国地震台网历次播报地震信息中不难发现,每一次地震信息,均有“自动测定”和“正式测定”前后两次播报。
据中国地震局科普信息,对一次地震特别是大地震的震级进行多次修订,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符合国际惯例。
为何修订震级?
测定方法上,地震参数是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的多个地震台站的记录进行测定;理论上,所用地震台站的记录越多,测定的地震参数越准确。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以大约6.5公里/秒的速度转播。也就是说,地震波从震源到地震台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但从地震救援角度出发,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报告政府并向公众发布。
根据地震数据处理规定,地震参数测定分两个阶段:一是地震速报,使用最先接收到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快速地震参数测定,并及时发布地震信息;二是精细分析,即利用所有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记录进行地震参数的进一步分析,给出最终修订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地震速报参数和修订参数有一定的差异。
国际通行震级测定过程
目前在国际上,地震参数的测定分两个过程,一是计算机自动测定与人机交互快速测定,二是最终的修订。前者是在地震发生后,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会给出自动处理结果,并通过网站、手机短信途径发布地震信息。随着地震台站数据不断增加,测定的地震参数也在不断变化;后者是待所有地震台站资料收集以后,给出最终的地震参数,编辑出版地震观测报告。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