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选专业是个技巧活

核心提示专业选择是志愿填报的落脚点,也关乎着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专业选择好了,以后的发展也受益良多。为此,考生和家长都希望能够选择一个“好专业”,为未来提供保障。可是何为好专业,却一直众说纷纭。因为大多数的考生和家长对大学专业的认识还比较陌生,所以

专业的选择是志愿填报的立足点,也关系到以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如果专业选得好,未来的发展也会受益匪浅。因此,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希望选择一个“好专业”,为未来提供一个保障。

但是,对于什么是好专业,一直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为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对大学专业还不熟悉,容易受舆论影响,容易跟着感觉走。别人举报什么我就举报什么,父母说什么我就说什么...进入大学,有些人后悔了,要求转专业甚至退学。

那么,什么样的专业才是好专业,有哪些现象让家长和考生感到困惑?今天学习哥就给大家解答一下!

每年学习哥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什么专业最火?”按照这种思路,选择填报高考专业的考生和家长非常多。所谓“热门”专业,就是家长关注度高,考生热情高的专业。比如金融,外贸,会计,计算机等。多年来一直是热门的“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之所以受到考生家长的青睐,主要是因为考生和家长认为其就业率比较高,对应的就业行业环境好,待遇高。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热门”专业的火爆更多的是因为招生计划的数量。因为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上述专业,招生计划如此之多,必然会在报名人数上十分壮观和“火爆”。然而,这个“热门”专业的开设,也给四五年后的毕业生造成了就业压力——“供大于求,就业崩盘”。

报考“热门”专业时,招生计划数量远远超过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个“热门”专业在找工作的时候,只能是一部分人的“热门工作”。不难理解,2014年教育部和部分省份公布的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中,会出现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多年来一直“畅销”的专业。

热门专业不等于高就业率,热门专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师范专业一直是传统的“冷门”,很多人不想当老师,不想报考师范专业。但随着近年来教师待遇的提高,职业的相对稳定,很多考生开始竞争教师专业。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之前一直处于“冷宫”的“农林矿物油”也逐渐升温。

不可否认,大学选择专业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未来就业做准备。高考志愿填报时是否应该考虑就业因素?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用“就业率”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时,不能仅凭就业率的多少来做判断。

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生不同,他们需要拿到用人单位的登记证才能就业。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比较宽泛。无论学生未来打算自主创业还是成为自由职业者,只要学生在离校时向学校提供了未来的就业去向,就视为就业率的统计依据。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研究生报考考研的人数不断增加,很多大学将考研人数纳入就业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隐性就业”。因此,大学统计的就业人数不仅包括实际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还包括考研、留学、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这个就业率并不能代表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人们对各种职业就业率的实际定位也有一定差距。

此外,考生和家长在参考就业率数据时,还需要注意:不是某所大学就业率高,就意味着该校所有专业就业率高;统计显示,某个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意味着这个专业在任何学校的就业率都高;一个专业就业率高并不代表毕业生就业质量很高。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有高有低。高校录取分数线高的专业基本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热门”专业,因为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都有“不浪费分数”的从众心理。他们认为高分是申请录取分数高的专业的必要条件。680分就可以报考最火的金融专业,千万不要填自己喜欢的物理。入学时最好“压线”,这样完全。

这种想法在考生和家长中普遍存在,但填报高考志愿并不是一门生意。注意钱和物的平等。考生要选专业,也要考虑兴趣爱好和理想。如果你上了大学之后因为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而没有打好基础,那么这个专业再好,对你的人生发展意义也不大。

事实上,专业录取的分数只能反映申请的热门程度,并不能作为判断专业好坏的依据。比如很多学校生物工程的录取分数都是名列前茅的。但由于国内没有很好的生物工程产业圈,毕业生找工作还是比较难。很多名牌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最后不得不选择出国留学“曲线救国”。

既有“前途”,又有“钱途”,是很多家长给孩子选专业的标准之一。他们经常会参考网上一些“高薪职业排行榜”,以职业取向来筛选专业。虽然我们也鼓励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把职业考虑进去,但是还是需要提醒家长,专业和职业并不完全一样,不一定是大学学了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在实际就业中,当今社会,在大学里能直接与专业对口的人并不多,能一次就业的人也不多。专业大多与工科专业、医学专业联系紧密。即使是这些专业,40%的匹配率也已经很高了,大部分专业的专业定位都很模糊。

例如,在网上公布的一份“2014年高薪职业排行榜”中,房地产经纪人和人力资源经理名列其中。房地产经纪人的具体定义是在房屋、土地的买卖、转让等交易活动中充当中介的自然人和法人。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房产中介是房地产专业的。而且,同一个专业可能同时对应几个专业。比如很多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的专业背景就五花八门,从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到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工程学等等。,涉及专业领域广泛。

再者,即使是大家认为的高科技职业,在不同行业的专业待遇也是一样的,差别很大。以人力资源经理为例。在一些外企,人力资源经理的待遇非常优厚,而在一些普通的小企业,这个职业的收入相对较低。所以,好的专业并不完全意味着高薪的职业。只有符合自己个人特点的,才能成为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前几年我哥接触到一个考生,因为一批志愿没填。最后以高出一本线30多分的成绩被沈阳某二批招生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录取,但第一学期结束后就退学了。这位同学物理和数学成绩都很优秀。他一心想学习计算机科学,将来成为IT精英。所以虽然在学校考了个“低分”,但能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他觉得很幸运。读了半个学期,他发现这个“信息与计算科学”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数学专业,主要掌握数学分析,计算方法的概率论等。总的来说,它与纯数学的区别在于,它研究如何更快地计算,注重计算的技巧,注重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计算机只是其辅助计算工具,与这位同学设想的计算机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相差甚远。面对不满意的大学和不喜欢的专业,他不得不辍学复读,加入“高四学生”的队伍。

上述考生字面上想当然的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学习计算机相关的内容。有很多类似的专业很容易理解和误解,比如生物医学工程,它既不是生物科学,也不是医学技术,而是工程中的电气信息。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相关问题。毕业后大多去企业从事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和研究。

比如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其实就是由档案学专业更名发展而来的;公共管理专业其实就是教育学专业。很多专业名称时髦的新“全新专业”,其实是一些以前的专业,根据时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换上新包装,用“新瓶”包装“老酒”。考生和家长一定不能“以貌取人”,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真正研究什么,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家长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只要你能上名牌大学,读哪个专业都没关系。瘦骆驼比马大。名牌大学的专业都是好专业。“其实并不是所有名牌大学的专业都是优势专业,都是业内最高水平的专业。举个例子,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选择北师大可能会比就读清华更好。再加上前几年盛行的“合并学校”热潮和“更名”,很多“新”学校相继诞生,很多合并到了三五所普通高校,自然很多专业实力相对一般。

名牌大学的专业并不都是好专业,有些并不知名,但这些大学的一些特色专业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清华大学、北航空航空航天大学并列;中北大学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号称“华北第一,清华第二”。所以,考生和家长不能只盯着“名牌”两个字。有名校情结很正常。每个人都想变得优秀,但又不能盲目从众。看到名气也要踏实。考生和家长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综合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一个学校的综合排名不是很高,但是有一个专业很好,这类学校的含金量不低。

如果一个专业是学校公认的好专业,往往意味着这个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或者特色专业。我们通常用“重点学科”或“国家特色重大建设点”来了解一所大学的优势和特色。

同样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差别可能很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实力的差异。由于校史、师资、教学软硬件和社会声誉的不同,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占据的位置不同,就业率和就业水平也不同。如果这个专业属于这个大学的拳头学科,哪怕是“冷门”,也一定有市场。这个“冷门”的好专业往往办学历史悠久,业内认可度高,所以会有业内同行专门为这个拳头专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就业自然不会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课程和发展方向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比如同样的专业是“采矿工程”。在中国矿业大学,侧重于煤炭开采领域,在中南大学,侧重于有色金属领域。西北AF大学的“生物技术”主要研究动植物的遗传问题,而江南大学的“生物技术”主要研究发酵工程。他们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

所以,比较不同学校的同一个专业,不仅要看它在专业领域的地位,还要看它的内涵,主要是指它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和研究领域。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他们在高考前并没有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专业,所以基本上对专业没有概念,也很少有孩子有明确的专业意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也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到了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只能听从父母的建议。

但是很多家长对专业的认识比较单一和盲目。他们的渠道主要是参考就业率,排名,听从亲戚朋友的推荐。最后回到“热门”专业、“高薪”专业、“高就业率”专业就是好专业的误区。

选择专业需要远见和洞察力。父母和朋友往往被自己的经历蒙蔽了双眼。如果父母对过去的经历,尤其是有时成功的经历过于执着和强势,就会把孩子未来的发展局限在自己的想象和经历中。什么是“好专业”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推荐的专业不一定是最适合考生的专业。

近年来,随着家长对高考志愿的重视,一些家长在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后,在孩子的专业选择上有所启发。他们不盲目追求“高科技热”,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只要孩子喜欢,有学习兴趣,就是好专业!”

但是孩子真正喜欢的一定是好专业吗?有一个这样的考生,平日里特别喜欢上网和玩网络游戏,所以他的父母和他自己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很自然的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但是到了学校就遇到了学习障碍,主要是高中数学物理学得不好,计算机专业课很难跟上进度。表面上的喜欢并不完全意味着有兴趣,学得好。喜欢上网打游戏不代表热爱计算机科学,更不代表是软件专家。

当孩子没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倾向,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时,家长的有效干预和帮助对考生来说非常重要。家长可以基于对孩子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的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通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和理性的判断选择,帮助考生提前筛选、了解和考察适合自己的“好专业”。

科学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名字差不多,但一个属于工程计算机,一个属于科学数学。专业课和未来就业领域差别很大。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