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实行“新高考”,采用“高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大学的专业设置发生了哪些变化?部分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和“小+大”招生;也有高校将所有招生专业分为专业或专业类别进行招生,两种模式并存。为了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一些高校出台了辅修专业的政策...信息时报记者为您盘点分析。
作者信息时报记者邱
●专业招生
同一部门或不同部门的重大合并。
大类招生是指按照大类学科招生。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同一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类别招生。2021年,中山大学实行大规模招生、集中培养,新生在广州校区南校区学习生活。按照历史学、法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计算机、临床医学、海洋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外国语言文学、临床医学、护理学、音乐表演等招生专业。
比如中山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中,有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与海洋工程。临床医学方面,分诊专业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分诊科室有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分析:
高考志愿填报资深专家、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乐韵认为,大类招生把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结合起来,有拉低高校专业组录取分数线的好处。但是如果考生的分数不是特别高,很可能会去不喜欢的专业。例如,考生最喜欢的专业是CUHK的人工智能。报读计算机科学后,他被录取了。一年后可能会分流到土木、水利、轮机等不太热门的专业。乐韵提醒,考生要考虑一年后的分流和专业前景。
高考与学业成绩相结合进行专业分流。
进入大类后,如何分流学生?考生能否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中山大学说高考高分有保障,大一努力可以逆袭。高考高分的学生在专业分流时会得到保护,但进入学校后,学生要继续努力,所以对新生学习成绩的要求提高了。大一结束,根据学生意愿,结合高考和学习成绩,进行专业分流,然后在相应的院系进行培养。
具体来说,高考成绩在全省前15%、学习成绩在全省前50%的学生,可以在类别中选择专业;学习成绩在大类前15%的同学可以在大类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其他同学是按照大一的学习成绩来分专业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入学后分流。
●小班和专业招生
同一学院的相近专业形成一个门类。
除了大规模招生,高校还有小而专的专业设置。华南理工大学的专业招生是同一学院相近专业组成的专业类别,对选考科目的要求相同。以计算机为例,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三个专业。学校有20个专业。
哈工大采用“小类精华”招生,共13个招生专业,包括15个专业方向。记者注意到,除了电子信息包含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包含城乡规划与建筑学,其余11个招生专业只包含一个专业。比如计算机类只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类只包含自动化。
选考科目要求相同,深大主要在学院设置专业组,普通本科批物理33组,历史15组。实行“小类+专业”招生,纳入的专业均在同一学院,集团内专业关联度高。
例如,物理组238基于“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小招生的计算机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都在同一个学院。据深圳大学介绍,这淡化了专业,突出了分类培养,但“类别”的划分相对清晰。下学期,学生的志愿,绩点等。会整合,会进行专业分流。
分析:
乐韵认为,小规模招生的细分导致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分开招生,有利于考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低分考生“攻击”热门专业的几率基本为零。
●既有专业招生,也有专业招生。
也有高校将所有招生专业分为专业或专业类别进行招生,两种模式并存。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按7大类21个专业招生,不分专业方向3个专业招生,涉及新生人数约占新生总数的57.7%。这些新生入学后,先按照大类或专业进行培训,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流。
肇庆学院今年本科招生专业53个,其中专业招生专业14个。比如外国语学院包括外国语言文学和日语,而前者包括英语和商务英语两个专业,针对大类招生;日语在组中单独列出。肇庆大学表示,一学年后,专业招生的学生将根据志愿和学业情况进行分流。
●微专业
修满学分,成绩合格,获得合格证书。
为了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近年来,一些大学出台了辅修专业的政策。据了解,“微专业”是指高校围绕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岗位或核心素养的要求而开设的一套课程。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使学生达到特定岗位、领域、行业所需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提高复合能力、培养社会竞争力创造条件。
在华工,有学习余力的同学可以辅修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音乐学等微专业。,以线上线下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重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每个微专业大约有5门课程,修完学分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校授予的微专业资格证书。
深圳大学设立了13个“微专业”,打造适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跨学科应用型专业。如英语专业坚持宽口径、特色化、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开设了国际新闻外事英语微专业和高级英汉口译微专业。
近日,广州软件学院开设首个微专业“数字影视制作”,三个班,每班40人。学制一年,五门课程,共13学分。本校二、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不旷课、不补考、不违纪,可申请学习。“微专业”的教学团队由校内金牌讲师和“高配”行业、行业、企业相关专业人士组成。核心课程有视频创作原理、数字音视频制作、短片拍摄与制作、数字合成与特效、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与创业等。学校将开设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网络空安全、数字创新产业等微专业。
●相互承认学分
可以去其他大学学习相关课程。
在一些高校,有学分互认。学生除了学习原有的学校课程外,还可以在其他高校学习相关课程,获得的学分可以转换为学校的学分。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联盟以海量开放在线课程的合作为切入点,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提供免费开放的共享和学分互认。
此外,一些高校与国外大学合作设立学分互认项目。如广州大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开展了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培养双方学分互认。完成项目后,学生可以获得西澳大学的正式成绩单。
来源:信息时报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子邮件: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