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参加高考,这是受“学业成绩”的影响。大家都明白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明白考个好大学好专业有多重要。
1.首先看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热门专业据说就业前景好,工资高。目前医学科学中的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是公认的热门专业。著名高考指导老师张雪峰也说过,想找个好工作的人,钱多的人,工作不累的人,都该洗脸睡觉了。可见热门专业的三个条件是不能满足的。
比如说服人学医,就像晴天霹雳。学医时间长,工作强度大。有时候,还会出现医疗事故,更不用说对身体的影响了。哪个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这么累?但是,医生是个技术活,越老越吃香。基本上学电气的都想进国家电网,工资很高。
但是,国家电网那么多岗位等着你,即使有人说,没背景的孩子,大多会修,爬电线杆。都说计算机行业是高薪行业,有些地方也是如此。但也有人说,35岁的人会因为工作强度大而失业。
这两年,很多冷门专业,如生化环保材料、机械天坑专业、土木工程等,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据说这些专业基本就业难,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资和收入不成比例。
2.高考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区别,忽略了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这基本上是就业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受就业市场定位和高考热门专业与非热门专业差异的影响,高考生蜂拥报考某一专业的现象已经形成。如果市场监管失控,其弊端显而易见。起初,市场监管滞后,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方面。
市场需求向大学的传导也存在延迟。大学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招生规模,有一个准备期。其次,大学教育年限有限制。一般来说有5年制本科,4年制本科或者3年制专科,都需要一个培养期。
虽然计算机科学和医学是传统行业,很多学校或者医学院都招收了20多年,但是有足够的师资扩大规模吗?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不会参差不齐?85、211大学的学生和普通大学、中学、高等院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吗?每个人都能做高薪工作吗?这是质量问题。经过几年的培养,就业市场还会这样吗?这些热门专业还受欢迎吗?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
有很多学计算机和医学的人毕业后不找工作。学生担心,家长也担心,考生家长在选择填写申请表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就业选择,不管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想避免选择冷门、冷门、“不好就业”的专业,但是毕业后的环境往往会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其实热度和行情。
3.高考区分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不利于社会均衡发展。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高地。集群设置热门专业,导致大量同质化竞争。这个问题在高考志愿招募中已经有所体现。很多学校降低了录取分数线,很多学校招生不够。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建本科,专业设置基本一致,包括一些小县城。按照现在的人口趋势,年轻人越来越少,没有特色的学校会被淘汰。家长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培养孩子,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和专业。在市场的盲目调节下,这些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目前关于公考的狂热和考试机构的设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市面上没有那么多同质学生的专业岗位。受求稳求面子思想的影响,他们聚在一起考公考机构编制。国家和家庭培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如医生,进入了不同职业的岗位,几十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恢复计划分配,至少按照专业匹配的原则。
4.高考区分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不利于社会的均衡发展。
在高考区分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指导下,这些专业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或部分领域人才将严重短缺,影响社会的均衡发展。目前一些高科技领域是交叉学科,生物、化学、环境、材料、机械都是重要的基础学科。
比如土木工程专业,前几年很热门,现在变成了冷门专业。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机械专业占工科专业招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它是中国制造业的基础,是中国工业的支柱,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最重要的产业力量。其实机械专业比较好找工作。工资虽然赶不上一些热门行业,但也不低。职业比较稳定,技术熟练。
5.高考片面考虑非热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忽视了考生的自由发展。
高考结束后,学校会给学生发两本指导用书,一本是大学用书,一本是职业规划用书。通过测评,学生可以了解哪些行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和专业优势,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每个人都适合不同的职业。一个孩子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汽车工程专业。
虽然不担心就业,但对这个行业不感兴趣,毕业两年了也没就业。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照搬。有些专业虽然很热门,但如果不符合孩子的职业规划,只会受到影响。
当然,家长的合理引导也是必要的。无论你学什么,你都会有天赋。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他们会过着普通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收藏电脑肯定不合适。对于一个热爱物理的孩子来说,学习生物可能是一种折磨。
对于学生家长和孩子来说,高考志愿填报不能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所谓的冷门专业也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