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好嘛

核心提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时候尝到的是鲜美,有时候尝到的却是苦涩。那些第一批报考物联网专业并已经步入职场的人,现在究竟发展的如何?当年的选择对他们的人生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前段时间,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许多学生都为选专业的问题犯了难,因为在很多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时候味道鲜美,有时候味道苦涩。第一批报考物联网专业,现在已经进入职场的人怎么样了?当年的选择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前段时间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很多同学都很难选择专业,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专业似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钱”途。

除了计算机、医学、师范教育、金融等持续热门的专业。、新兴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近几年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这些新兴专业值得报吗?会不会因为专业课和就业市场的不成熟而成为“小白鼠”?

图像来源:

作为一家专注于物联网十年的媒体,我们见证了中国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吸收了各界人士的观点,决定把我们总结的干货——过来人的经验教训,以及当时对本专业的困惑和就业后的自我问答——传达给对物联网专业感兴趣但还没有系统了解的同学们。

为此,我们采访了两位同样来自物联网工程专业但工作方向不同的大四学生——现在他们分别是某大型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小Z和物联网媒体平台资深撰稿人小X。

他们也是国内物联网工程专业最早的一批学生。十年后的今天,新的学科还在不断涌现,那么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的经历和心情就更值得深入研究了。

新手村的白人

和每一个正在享受自己第一个不用补课的暑假的高中毕业生一样,小X和小Z也在类似的暑假里面临着普遍的“人生重要抉择”——填报志愿。

x的第一志愿是十年前炙手可热的会计专业。因为就业率高,市场需求大,会计一度是“铁饭碗”的一员。家长对这个专业的认可度很高,虽然很多刚接触高校门槛的学生对这个学科几乎一无所知。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处于志愿填报期的同学的状态。他们对高校设置的专业知之甚少。在长辈的经验推荐和振振有词的预测下,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更像是自己人生规划中的旁观者。然而,头脑一热的预测并不能捕捉到未来的变化——回想起来,会计专业在十年前就已经供过于求,几年后的毕业季才是这个热门专业降温的起点。

乍一看,物联网项目在“熟悉的面孔”或“陌生的面孔”这个专业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x只是跟朋友聊这个专业的时候比较新鲜。这个很年轻的专业,就像是张纲出土的藏宝图,因为它不为人知——吸引力虽高,却无法与铁饭碗的通透和坚固相抗衡。前景看好,因为第一批进入该专业的大四学生还只是大二学生,未来未知。

所以像小X这样把物联网项目放进第二志愿的人,总能聚成一把。我们知道,志愿服务一直是一项运气和技巧的极限运动。当蹦极绳拉到第二个志愿者的时候,小X只觉得“一个误中的误”。

倾向于理工科专业的小Z选择了“广撒网”的战术。在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短期封闭期间,小Z了解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并在家人的帮助下收集了物联网项目的情况。z逐渐把这个专业和报纸上报道的智慧社区等新设施建设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前沿的专业。他在后期收集专业涉及的学科时,看到了很多高中接触不到的技术。受此吸引,小Z主动填报了这个专业。

2009年,也就是物联网工程成立的前一年,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器网络工程中心主任刘海涛曾表示,“与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在当时的背景下,把握物联网的技术先发优势和话语权,继续扩大物联网产业化的优势,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领先国家之一,是守城之策。这背后,正如时任总理所说的“更早突破核心技术,加快传感网进步”,离不开人才储备的矛。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联网工程专业完成了中国高校首次招生任务。国内首批高校获批设立该专业,国内物联网专业正式起步。

2012年,小X、小Z等一批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正式上大学。

“我找对组织了吗?”

不管是不是想要的结果,物联网工程专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了小X和小Z同期的第二批前期培养人才,等待他们的是国内最早的物联网工程课程体系。

小X和小Z回忆的时候,对比具体的专业课,先是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专业课挺杂的”。

小Z解释说,当时他们不仅要学习数电、模拟电等工程基础,还要学习电路原理、通信原理,还要学习高频电子电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绘图。相比较而言,物联网概论、物联网安全、物联网项目及实施等科目都非常直白、简单、亲切。

科目包罗万象,小X和小Z对课程体系的评价,都可以归为一个预期词“不成熟”。

当时的物联网(IoT)项目是计算机学科,涉及数学、电子、通信等领域。它和所有综合学科一样,具有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特点,充分体现在其基础知识层面——算法与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设计、计算机系统与接口、数据库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共计五个知识领域。

物联网工程作为一个“新工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以“应用”为出发点。由于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需要从多个角度覆盖基础理论、硬件和软件的分类和组织。其中,硬件包括电子测量工具、电路调试、电路设计等。硬件设计包括单片机、传感器、传输设备等。包括软件开发环境、编程语言、软件调试和协议配置。要学的系统有Linux和Android,要学的编程语言有C语言和Java语言。

广东某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同时,物联网工程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智能感知、泛在物联网、智能处理、决策控制和复杂系统设计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现实中复杂的应用场景,决定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的天然困难——成为整合专业所涉及的各学科相关课程、兼顾实践教育的“新工科”。

小X和小Z虽然就读于不同的大学,但在回忆当时不成熟的课程体系时,却反映了几乎相同的问题。首先要求专业从软件、通信、计算机都要学。最后,学生“样样精通”。专业课重在概念,但并没有从中学习到深刻的程度。二是专业课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形成逻辑结构化的体系。

这些真实的课程原因,让当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吃了不少苦头。首先,专业科目繁杂,学业负担重;其次,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有比较专业的独立学科是由专业课总结出来的,比如编程、通信等。,看似是江河之海,其实里面都是浅滩。

最直接的影响是,当时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在实习阶段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因为学科太新,也因为在面试官调查更深刻的问题时,这些学生的竞争力弱于计算机、软件等更垂直专业领域的学生。

实习期间的面试情况也会在毕业求职面试中重现。小Z很无奈。那时候物联网项目出身的人,可能在科技公司的外包技术岗位上写程序,那是接触不到核心技术的工作。

如果我们真的回头看看当时的就业环境,其实可以发现,当时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可以用严峻来形容了,就业不匹配早已成为现实问题。正是诸多方面的矛盾撕裂了学习与就业的鸿沟——经济发展与教育结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等。,甚至可以微观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家长的意愿。

从物联网项目来看,对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精准的目标定位,对于向车联网、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输送人才的学科来说确实不合适。但从结果导向来看,小X和小Z已经成为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一个是技术人员,一个是资深媒体人。对于媒体人小X来说,这不是专业不对口——这也是十年来市场更大容忍度的体现。

那么,这十年来,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经历和就业情况有所改善吗?

无悔之旅

不。或者如果你不动,这是惊人的。

物联网项目反映的问题代表了几乎所有的跨学科困境。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可以观察到物联网在我们生活中的渗透正在加速,细分领域欣欣向荣,行业欣欣向荣。当这些可喜之处反馈到高校时,并不会减少物联网工程专业教材一章或一页。智慧园区、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像饺子馅一样薄而碎,被5G、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饺子皮收集在一起。两者结合就像下脚料的溅-溅-着地。物联网行业如火如荼,跨过门槛独木桥的同学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好在“山不来找我,我来找山”早已刻进了中国人的基因。在这期间,同学们也发现了——对于物联网工程这类学科,本科可能是预科阶段,想成为专门人才的可以通过研究生学习来实现。好在考研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方向,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也有同学把这个阶段压缩到大学时期,大三锁定自己的深造方向,大四尽最大努力增加实习机会。得益于5G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等领域迅速扩张,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在市场上的认可度提高,就业机会逐渐打开。

当然,也有像武汉大学这样的大学把物联网项目从本科课程中去掉了。这也回应了五年前我们向读者征集的一个争议点——物联网项目是否适合本科专业。或许可以从另一个思路切入这个问题——物联网工程本科所学的知识能否培养学生胜任相关岗位。

翻看市面上的招聘软件发现,所有接受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职位名称都不一定带有“物联网”二字。但无论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项目工程师还是算法工程师,都有两个硬性要求:一是要了解技术或产品背后的逻辑,二是要有相对完整的项目经验或实践经验。这个观察提醒我们,物联网工程毕竟是一门应用学科,回归应用是它的命运,也是有专业背景的人的使命。

物联网项目中一些对口工作的要求

这是学生们在十年后的物联网工程门槛上面临的时代洪流——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以实习为硬性绩效指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学生尽快上项目。宏观来说,也是为了缩短落地纸的周期。

虽然这十年的变化没有改变,但是已经是十年树木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词从“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变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一代人的辛酸是大家共同的,大家一起咽下去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或许在7年前,物联网项目毕业的第一批学生在别人眼里都是“倒霉的家伙”——毕竟当时就业并不乐观,小X和小z也是如此。

但他们并不后悔申请物联网项目。对他们来说,当时物联网项目的前瞻性给他们展示了很多当时很少有人接触到的最新鲜的东西,这些东西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筑起石头。在未来的日子里,可能会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最终会导致未来的许多可能性。

在回忆的最后,工程师小Z说,如果能回到大学,他就不会是这么一个墨守成规的学生——老师教的东西他不会想学,各方面的课程他也不是特别全,要学会自己去接触和学习更多的东西。

对于物联网媒体人小X来说,她写的文字,和业内人士的对话,都是受她学术生涯的影响。

未知比我们存在的时间更久,但它其实是一个从个人角度定义的相对概念。无论做什么选择,都难免无法预知接下来的旅程,遗憾也是如此。但正因为时间不会被浪费,经历终究会和你我一起走过岁月,我们不会后悔用心度过的时光。

从这个角度来说,填博客只是一个节点。以后不止四年,三年,两年,某个地方会有延伸,不会有空的差距后悔。

写在最后

当然,有人会问,你选专业的那几天为什么不发这个稿子?

这是因为——我们不希望任何人把以上经历作为自己选择专业的建议,而是以两个人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只要心态平和,都可以学到对未来职业终身有益的东西~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