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国家统计局。
青纱帐中,玉米挺拔;稻田里满是水,晚稻苗是绿色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夏粮总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这与农业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广大农业科学家聚焦农业农村发展,脚踏实地撰写论文,把成果送到亿万农民家中,为实现农业稳产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期推出了一个特别节目,向你讲述三位农业科学家的故事。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几十年来培育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新品种一个接一个地从实验室来到田间。
本报记者王浩
浙江富阳的稻田里,我卷着裤腿弯腰看秧苗长势,汗水湿透了衬衫;在海南南繁基地,烈日下,我们仔细观察稻穗的数量...从试验田到实验室,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辛勤耕耘,只为结出好种子。科研成果落到地里,生根发芽,惠及农民。
李家洋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带领研究团队在稻米品质形成机理、水稻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4次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让稻香飘遍广袤的田野,是水稻育种家的梦想。为了培育高产优质的品种,李佳阳一直在努力!
从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到杂交水稻的技术突破,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如今,告别“吃不饱”的老毛病,满足“吃好”的新需求,李佳阳继续攀登水稻育种的新高峰...
如何找到高产优质的水稻?“繁殖就像搭积木。找到合适的积木,就能更快更好地构建出理想的模型。”李佳阳说。
基因是关键的组成部分。李佳阳团队从微观世界寻找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基因。“我们发现了与水稻分蘖角度、稻草厚度等重要性状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将其导入水稻主栽品种,可以重塑水稻株型性状,培育出株高适中、穗大粒多的新品种。”李佳阳说。
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比如大米的凝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是衡量大米好吃与否的指标。我们通过基因关联研究,确定了水稻淀粉合成途径的几个关键基因。”李佳阳说。
探索之路并不平坦。数据不理想,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最后得出结论的时候,发现同行已经先发表了。看着同行认真写的论文,大家伙觉得很不开心。“咬咬牙,从头再来,努力走快一点。”一次次挫折激发了李佳阳的斗志...
辛勤的汗水带来沉重的收获。从水稻茎秆的机械强度,到分蘖角度,再到稻穗的大小,影响水稻性状的关键基因被李家洋发现,一系列成果为我国水稻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了基因,关键是“造”。分子设计育种是李佳阳团队攀登的又一座高峰。“‘特青’水稻品种产量高,但综合品质差,可作为受体。93—11’外观品质优良,可作为供体。我们优化了与产量、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28个目标基因组合,利用杂交、回交、分子标记定向选择等技术,将优质目标基因聚合到受体材料中,实现优优组合。”李嘉阳说道。
在科研过程中,李佳阳寻找最佳方案。“‘分子设计育种’比传统育种更高效、更准确。”李佳阳解释说,团队首创了新的基因分型算法,构建了水稻高密度单倍型图谱,率先提出并建立了高效精准的分子设计育种体系,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相互制约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策略。
一个个新品种从实验室来到田间地头,为“中国饭碗”的稳固做出了贡献。团队在李家洋培育的“佳优中科1号”,多年示范万亩平均产量,比普通品种增产20%以上,适合机械化或直播栽培。
对于李佳阳来说,每一次的人生选择都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三农”情结。
安徽肥西县是李佳阳的故乡,稻香和农活伴随着他长大。“小时候,村里的水稻长到半人高的时候,很容易掉下来。后来村民换了新品种,稻株变矮了,倒伏少了,产量提高了。”李佳阳对科技的力量印象深刻。"那时,我决心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
随后几年,李佳阳当过农民、私塾老师、建筑工人。但无论日子有多艰难,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白天扛水泥,晚上看书。”李佳阳回忆道。
1977年,李佳阳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他来到安徽农学院林业系,开始了他的学习。赴美留学后,一直专注于分子遗传学,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上学的路上,我也有机会转行到其他领域,但我还是坚持做植物研究。”李佳阳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所以植物研究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和价值。”
1994年,李家洋回国,在一个30多平米的老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他决定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竞争激烈的水稻研究。
“拟南芥是双子叶植物,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虽然两者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它们的基因发育却大不相同。”李佳阳说,团队致力于水稻分子品种的设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
“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继续努力,我们的科研就能像一粒种子一样,破土发芽,拔节生长,最终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为粮食安全和农民致富做出贡献。”李嘉阳说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军主持建立中国首个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
当好土地考官,为智慧农业赋能
本报记者常勤
都说“做你所做的,爱你所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军的确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唐华军在农业土地资源领域工作了40年。他开辟了作物空模式研究的新领域,主持建立了全国首个作物遥感监测系统,从2002年至今仍在粮食生产和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那段缺衣少食的日子历历在目。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家乡的村民吃饱饭。”唐华军回忆道。
唐华军出生在四川阆中的一个贫困山村,那里几乎没有耕地。“那时候家里孩子多,收入低,吃饭穿衣都是大问题;10岁之前,几乎都是赤脚。榆树皮和米糠拌成饼是我们的日常。”唐华军说。
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因为贫穷,他几次辍学,但信念支撑着唐华君的坚持。1978年考上西南农学院,“从家里搬来一张破床,报了学”。
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从承担课题子任务,到独立完成方案设计、任务实施、成果总结,唐华军迅速成为业务骨干。
“培育农业‘大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欧洲农业遥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广泛推动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的推广应用。唐华军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农业科技的进步,需要一亩三分地的深耕,也需要打开眼界看世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5年,唐华军赴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选的是农业土地资源专业。”唐华军说,“留学回国服务‘三农’永远是热的。”
当时导师希望唐华军留在国外搞科研。对此,唐华君表示,“没什么好犹豫的。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想为中国农民和中国的农业发展工作。这种想法从未改变。”唐华君毅然选择回国。
有人问唐华君,他后悔当时国内条件差吗?“从来没有!相反,我很高兴我回来了。回到我所在的中国农科院,学以致用,是多么幸福啊。”唐华军回答道。
唐华军说,国内农业遥感起步较晚,从找项目资金,到购买仪器、调整设备,再到带团队做研究。“一切都是新的,充满希望”。
回国后,唐华军一直从事农业土地资源遥感研究,重点研究土地适应性评价、耕地承载力评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我是土地审查员,时刻关注着土地的健康状况。”唐华军介绍,遥感技术不仅监测土地资源的数量、空分布和变化趋势,还监测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情况。
一开始,唐华军和他的同事们陷入了中国农业遥感信息源稀缺的困境。当时农业领域没有卫星数据接收站,很难获得遥感数据。"我们必须为农业生产安装‘天空之眼’!"唐华军多方努力,在农业领域率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气象卫星接收系统。
该系统由室外和室内两部分组成。唐华军指着闪烁的信号灯说,室外部分负责跟踪捕捉卫星轨道和凌日信息。卫星进入接收范围,就开始接收。将数据传输到室内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存储,为作物遥感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稳定的信息源。
磨刀不误砍柴工。唐华军组织国内10多家单位联合开展持续研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突破了多源遥感作物信息获取、作物和农田环境参数遥感反演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国内首个适用于国家和区域尺度的国家级作物遥感监测工程业务系统。为系统和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及时掌握作物生产形势、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努力,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经从实验室进入了这个领域."唐华军说,山东冬小麦监测结果用于指导全省冬小麦种植补贴,广西监测结果用于指导灾害补偿……遥感监测系统在31个省份广泛使用。2012年,“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防灾减灾也是农业“天空之眼”的重要功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多尺度的农业旱涝灾害信息是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防灾减灾就是增产增收,农业科研义不容辞。”为了攻克难关,唐华军带领团队开展系统研究,突破了旱涝灾害信息快速获取、灾情动态分析、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等技术瓶颈,研发出高精度、大尺度、短周期的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在15个省得到应用。2014年,“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翅膀,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唐华军敏锐地捕捉到了新话题:“数据成为新的农业资源,科技成为新的农业工具,智慧农业大有可为。”
面对新课题,唐华军坚守在科研一线。“我有一个愿望——让天人合一的遥感技术空赋能智慧农业,让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让更多的村民在种田中获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建立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
一心一意把农业科技推向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李晓庆
“目标是农田氮磷排放量减少30%-50%,入湖负荷减少10%-20%,农田每亩产值每年超过1万元。”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绿色低碳共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带领团队,在“面源污染分析与防治”、“高值作物体系构建与优化”等6个方面进行攻关...
自今年2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以来,张福锁已经在大理市万桥镇古盛村工作生活了130多天。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张福锁一直关心着农村、农业和农民。
出生于陕西凤翔的张福锁常说:“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农民。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干过农活,真正了解农民的辛苦,对农业一直有这样一种情结:下乡,去生产实践,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农业增产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30多年的农业生产科研中,张福锁始终致力于植物营养的理论和技术创新,突破农作物高产与环保的协同难题,打造增产增效的绿色技术体系,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1985年,张福锁出国留学,师从一位世界著名的植物营养学家。虽然那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都很吸引人,但张福锁没有出国的想法。他说,“出国是为了了解外国的发展,在国外多学习,回来报效祖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化肥用量迅速增加。传统的改良土壤、施肥等观念已经不能解决增产和环保的问题,必须进行理论和技术的创新。
回国后,张福锁把“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就”的座右铭放在办公桌上,一头扎进科研……张福锁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发现。张福锁团队相继发现了小麦缺锌分泌的植物铁载体根系分泌物,改变了以往国际植物营养界公认的“缺铁特异性反应机制”的观点;已证明铁载体化合物激活根际微量元素的能力是非特异性的。在国际上首次解释了花生与玉米间作提高花生铁营养的现象和机理,并将这一成果应用于我国传统的间作生产体系...
30年来,张福锁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人才奖”。
科学报国,一直是张福锁努力的方向。如今,他领导的“小科技所”遍布全国...
去年4月,刺梨还没开花,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萨拉溪镇龙凤村的刺梨基地就来了几个大学生。他们每天骑着三轮车穿越乡村。当地村干部介绍:“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学院’项目。师生进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针对当地产业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
位于龙凤村的“科技学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贵州建立的第一所“科技学院”。目前,已在31个省建立了480个“小型科技学院”,示范面积达1142万亩,培训农民28万多人。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和他的同事们在河北曲周县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学院”。从2009年开始,张福锁每年带领师生扎根农村200多天,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科技人员与农民一起搞创新,把科技成果直接送到田间地头,为农作物高产高效、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因此,张福锁提出了“第三次全国土壤调查”的建议,这将为我国中低产田的生产力提高、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去年4月,许多深谙耕地重要性的张福锁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应尽快开展全国耕地质量普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指出,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这项工作将促进土壤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的绿色转型,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依据。
创建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学科,突破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张福锁带领团队创新了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研究方法,系统揭示了我国化肥增产和环境效应,为养分管理从单一增产目标向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转变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10年来,基于“科教专家网、政府推广网、校企合作网”平台,张福锁团队组织1152名科研人员、6.5万名农业推广人员,对接452个县2090万农民参与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土地3770万公顷,减少氮肥120万吨。
【来源:陕西网】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达更多信息。如有出处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电子邮件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