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考研复试基本在进行中,今年还是百花齐放的一年。预计2023年考研人数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万人。今年和同学咨询后,也是感触良多,所以想更新一些简单但可能有启发的关于考研择校、备考、复试的内容。
1.这几天考研有必要吗?哈哈,很有必要。原因如下:
1.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风险。人口老龄化可能会把退休年龄延长到70岁,甚至工作到和邻近岛国一样老。如果养老金按4000/月计算,可能还是有养老的问题。科技进步缓慢,下一次科技革命何时到来,中国何时能引领发展,都是未知数。疫情持续发酵;前不久,某大国与某邻国发生火灾冲突。这在以前也是一个风险因素,但现在风险已经成为现实。总之,我们不能阻止风险因素的发生和实现。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应对的准备。我觉得目前个人最好的保险是:身体健康,现金,学历。
2.有些人认为本科工作可以减轻父母的压力,所以选择工作,尤其是一战战败者往往会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二战。之前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放弃了考研,选择了工作。事实是,虽然我多了一份收入,但这并不能给我的家庭和父母的负担和发展带来质的变化。我爸妈的工作强度一直没减,还是心里有养老依赖感。毕竟土木工程本科生待遇一般,工作环境艰苦,加班多,过年回家找不到对象。综上,本科生工作很难给家庭带来质的改变。三年的工作生活比读研的三年更是对父母的实际安慰和对家庭不断发展的希望。读研期间家里基本没什么钱花,不会让家里比以前更差。有些人在读研期间靠实习挣钱。如果他们找的好,待遇不低于上班。
3.有些人担心自己的年龄,尤其是那些已经工作过,想回炉重造的人。结论是年龄不是问题。年龄是个问题,通常是本科生的思维脑编造出来的。从社会角度看更合理。和hr聊过,年龄不是问题。现在的工作基本上是2年后的重复性工作,不需要你有持续的智力去学习难度较大的新知识。目前你在银行和转岗方面更在意自己的年龄,而去其他企业其实更看重自己的学历和个人技能储备。企业说小白纸时代好培养,很大程度上是扯淡。企业招聘人才是为了获得劳动价值,“培训”不得不做。如果直接招收年轻本科生最快最容易,说明他们还是更喜欢高学历和真正的技能储备。目前我的很多同学都是非毕业生。只要打开思路,摆正心态,硕士对个人发展还是一个积极的提升,利远大于弊。
4.说到自我提升,上面提到过,工作两年后,你基本陷入重复的体力劳动,自我提升乏力。硕士期间有足够的时间考证,自学代码,实践,准备,调整,体验生活,接触企业和社会。有宝贵的思考、选择和实践的机会。我觉得推广真的很棒。所以希望上岸读硕士的同学们,能够珍惜自己的硕士学习时间。我个人的话基本上是有目标的,很多娱乐活动都暂停了,包括平时周末去办公室学东西,一般会下雪到晚上10点以后。据我同学说,应届毕业生往往会花很多时间去玩,而非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工作后读研的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硕士时间,所以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要做好准备,这些学习和努力在以后一般都能打折扣。
这些都是大部分同学可能遇到的与“你为什么劝考研”相对应的烦恼。
关于择校。重点是,我写这个更新主要是为了写这个模块的内容。
1.最好的择校时机就是现在。目前各院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复试名单、录取名单将陆续上传,4月中旬后删除。这是最真实的数据,也是最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在做院校分析和自我定位分析时,对你个人是很有帮助的。很多错过考试的幸运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做了完整的数据分析之后,选择一个学校比较知名,专业比较好的志愿。这个时候,对于缺失的孩子来说,对手不是别人有多少卷子或者比自己多努力这样的不确定因素,而唯一的风险是自我定位后能否跨过校线。这个时候,只需要关注自己的复习进度和努力程度就可以了。虽然2022年考研人数激增,但还是有很多金坑专业不满意,有名无实。举几个金坑的例子,今年不一定:两年前在知乎和群众中推荐交土木,所以每年都不刷人,但是能过复试线。金融和计算机转行很方便,就业土木公司基本上99%的企业简历都通过了。总之就业土木公司用自己当哈工大,基本有转行的机会。但我当时没考研,也没多少人信。这一年,这个学校的土木热潮完成了,黄金坑填好了。但他旁边的船还是一个金坑,复试线稳定不高。复试通过了就不刷任何人了。如果你是本科生,挑战还是可以获得70%的成功。清华某高校的计算机成绩今年也有所下降,但我不是以他为例。一个学院的专业名额很多,但是听说0人过线,所以报考的人真的太少了。到现在清北复交等985还有很多低年级专业和调剂专业,转行无敌。
2.如何利用上面提到的数据?你可以把pdf转excel,然后分析他们的成绩和录取情况,自我定位后,选择学校,确定自己的目标分数。一般新方向前两年比较好,胜率在70%以上,要重视。注意:学校的选择不一定是985211。考研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招生情况,即招生比例、复试分数线、统考录取人数等。另一方面,看自我定位也很重要。很多考双非考985211的都是准备大二的。以一线取胜,是值得尊重的考研有效手段。所以我鼓励那些本科不太好但是想去名校的同学,在准确择校的基础上尽早复习。包括本科好的学校的学生,建议至少从5月份开始复习,最好是3月份。现在已经不是暑假刚开始上岸的时候了。我本科毕业的时候,研究生180万。这时候准备晚了还是有希望的。看看现在的学生人数。你不能为一把剑而刻舟。
3.至于要不要跨考,现在金融和计算机跨考都挺难的。你的竞争对手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自己足够聪明,足够努力,所以选择直接考或者跨金融和计算机的考试,和一大群有准备的竞争对手竞争。我觉得风险太大,收益太小。如果你的目标是做金融,不需要考金融硕士。只要你是985的工科硕士,比如清朝华北复交,除了金融方面的一些特殊岗位,你可以毕业去做金融方面的大部分相关工作。我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这是真的。很多金融岗位喜欢工科生,比如面向公共部门的银行,需要和不同的实体合作,所以需要招工科生。比如金融研究,需要你研究企业和市场,需要你有理工科背景;比如一级市场投资,需要你了解你专业背景的公司业务;比如投行,从不专业卡,等等。这里补充一下,金融没有你想的那么好,请谨慎,不要从这里开始。如果想转计算机,硕士专业背景不一定是计算机,可以自己转。其实计算机高手做的工作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深度分析和创新。我们自主选择这些课程,学习基础理论,用于数据分析。有些计算机高手做量子计算之类的东西。基本上就是说计算机专业硕士期间的工作不一定适合企业的要求。如果他们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必须自学。它们的优势在于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网络、系统和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这些基础如果改变,半年到一年就能掌握或达到。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劝你不要按照学生的想法贸然进入计算机和金融。游戏结束不知道为什么它消失了。学生思维一般是指那些明知道非要考这个专业不可,认为毕业后只能做自己专业对口的人,或者一说起计算机金融就三缄其口的人。我最推荐的是考个名校的冷门专业,然后选个调或者转行。
关于备考
就政治而言,我还不错。我在北京考了81分,我已经把学习方法总结成截图了。过段时间我就上传到这里,你也可以看看我其他关于政审的帖子。我花了最少的时间考了个好成绩,很划算。基本思路是82原则,我做了20%的核心工作,就得到了80%的分数。
因为开始准备的比较晚,英语考试基本都是裸考,英语作文是自己总结的模板,感觉挺好用的。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给你付费咨询,复试时英语会话的自我介绍模板也会发过来。。
况且英语资料和真题都够用,研究学习技巧很划算。毕竟语言学科是逐步积累的,很难急功近利。那些说技巧很重要,英语高分的人,经常研究技巧,至少把真题刷好。我还是觉得刷真题起主要作用。还有,抱着“我要所有成年人”的态度,我觉得你可以用一杯奶茶,让熟练的考研伙伴教你,2小时内你就掌握用法了。
对于数学,我的建议是大部分学生只学习透彻题,没必要买模拟题。经过我的经历和观察,清北回岸的人,数学成绩往往很多,也就是100~110。如果你想得到这个分数,你通常要研究两遍真题。想要得到更高的分数,就需要付出性价比低的时间和材料。这时候攻和攻专业课更容易拿高分。毕竟不像数学题目年年改,专业课一般都比较难,题比较稳定,原创题比较多。
如何联系你的直属学长:找学长,我一般建议知乎搜索相关帖子。一般题主本人或者评论区都会弹出几个今年落地的人,你可以给他私信,然后加他微信,给他一杯奶茶钱,他会不遗余力的帮你。也可以让他间接帮你联系初试,然后给中间人和初试买杯奶茶。至于为什么建议你联系初试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一般没有走弯路,效果很好。哪怕你只是从中学习皮毛,那么初试分数也不会低,相当于你的初试分数可以保持离线,落地概率至少可以提高10%。
关于复试
时间挺晚了,就简单说一下这部分吧。自我介绍要有逻辑性,重点是科研经历,对本研究方向的理解和研究理想。其中,研究理想难以言表。请在几天内填写一份完整的自我介绍作为例子,放在下面。
复试时把握三个大致分数是没问题的:1。讲逻辑,2。用发散的方式回答综合题和专业题,3。多笑笑,礼貌一点,表现出对这个方向的热爱。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复试前,很多同学只赌一个志愿,或者没过线就心灰意冷的跑了。他们坚决不放过调剂的机会,什么专业都可以考。即使考古专业被录取,他们也会马上去。专业真的不重要。有书读,你很幸福,很幸运。
关于读研做什么。
如果你缺钱,你可以练习。如果想做金融,也可以提前实习。我有几个同学去投行实习,目标很明确。
最重要的是,在读研的时候,请珍惜这段学习时间。Tik Tok的电子游戏实际上很无聊。在读研最后一个学期结束后的假期,也就是年底,你要和父母讨论一下你的职业发展目标。下一步你要多自学,多考证,多实习。这真的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机会,可以自学和学习你感兴趣的东西。
再加一个:
在研究生院工作学习过的同学都很珍惜读研的机会。他们平时节假日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白天几乎不在宿舍,所以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很强。这是我在top2的一家医院了解到的现象。
下班后我在考研。说说我的理解吧。
经过行业的洗礼,社会的敲打,我对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对未来的规划也是可操作的,现实的。曾经被本科生看不起的公务员职业,现在被认为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就我个人而言,我打算去做考证,发表文章,继续在研究所,大学等科研院所学习,或者研究生去国企出差和加班少的部门工作。
2先工作两年,交两年社保,然后读研。毕业后可以考上已选调或要求两年工作经验加硕士的公务员岗位。两个比赛都相对好于本科或非本科的学生。尤其是后者,可以在研究生期间备考。毕业后可以直接考。不需要像其他研究生一样,毕业后工作两年再考。而是毕业后可以直接考。在校复习更有优势和氛围。比如去年我省公安厅就招了两个要求两年土木经验的地方。
3土木工程专业,先工作再读研。读研期间,可以拿到大证。复习的时间比在企业多。而直接读研的,因为年限不够,拿不到大证。他们只能等下班,但下班后的调研时间普遍不足。
我感觉我已经被社会和老板教会做人了,老板也没必要在我读研的时候再教你做人了。找导师的时候,我跟他说可以帮他联系企业,处理科研杂事,让导师多休息,多陪陪家人。
经过企业996的教育,我的抗压能力真的很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性格也稳重很多。读研后工作应该会轻松一些,即使在考研过程中每天8点开始工作,12点停止工作,我也觉得像放假一样开心美好,读研期间每周8点11点都可以hold住。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存了一些钱。按理说,读研交学费和生活费是没有问题的,家长的压力也会小一些。当然,从挣钱的角度来说,研究生工资会高,工作后读研相当于耽误了挣钱的时间,是不利的。
7工作后,考研限制多,家人还得支持你。如果你的另一半同龄工作,而你也普遍见过父母,讨论过结婚,这个现实很难支撑你和你的另一半去异地读研。其次,你要有押金才能租房审核。今年住学校很爽。去年疫情爆发,学校不让外人进。普通人没有一个好的复习环境,复习效果会打折扣。去年考研后回学校复习,多次跳进水坑,多次钻树洞。再者,我有同班的同学想读研,但是有月供,或者马上找工作对象结婚,迫使他们放弃考研梦想,继续996本科工作。
最后,如果本科能考研,工作后就不要考研了。我是从考研前已经工作的角度说的。如今滚入式的时代,除了移民和已经富裕自由的人,几乎没有人能逃离这个游戏。所以,要想笼络别人,必须要有硕士学历。从我个人经验来说,至少211本书是不够的。稍微好一点的公司根本不给面试机会,就算进了也不会被培训割韭菜。没办法砍你是因为小本科没有更好的选择。我当时就放弃了。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还好去年想通了,上岸了。
2.27更新,真是让我又气又好笑。没想到现在信息这么容易获取,还有那么多学生盲目择校。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自我定位,知道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学校不知道就可以把考试当成靶子,无异于一种垃圾赌博。
我当时报考的时候,还有帮朋友分析选学校的时候,收集了统考人数,复试考生人数,以及包括复试成绩在内的复试名单,还有最终录取的名单。我拿到之后,把它们做成excel进行分析。比如数据按分数排序取中位数或3/4位数,再结合自我定位考核,我甚至收集了是否扩招、是否有扩招趋势、明年是否首次招生等信息。通过以上手段,我基本上可以有70%的把握选择学校,可以保证即使犯错也能上学,即使正常发挥也能上学。我花几天时间收集整理信息,然后基本就能知道择校没问题了。
择校太重要了。看到一个大三学生报了一个即使她出类拔萃也不用上的学校,甚至同一个专业比清北复交还难,我真的心寒,同时无话可说。我注定是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