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2022年初以来,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网络教育。
教育部在部署教育信息化方面动作频频。《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了实施数字教育的战略举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司、教师事务司公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教育信息化是重要内容。
近日,教育部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次集体学习与教育信息化辅导报告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指出,要牢牢把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工作要求和思路,统筹推进建设应用。
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如何进一步巩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推动在线教育资源建设快速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采访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人才开发专业委员会主任、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李志民直接参与了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建立和管理,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科研骨干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网络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李志民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以及进一步深化的重点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两层含义
《21世纪》:教育部提出了2022年实施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行动。在信息化建设、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何在?
李志敏: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是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促进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网络强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属于“硬件”建设,而提高国民信息素养属于“软件”建设。
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需要多管齐下,教育信息化在这方面责无旁贷。通过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和考试要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因此,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把国民信息素养的提高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注重多渠道开发利用教育信息资源。
21世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有哪些不足?
李志敏: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延伸出了发达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新闻传播、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共享出行等更加先进高效的模式。学校教育体系仍然存在线下课堂和面授的“壁垒”,在线教育的普及率仍然不高。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学校,班级,教室,校园等。主要表现工业时代的教育形式。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因此轻视在线教育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没有紧迫感。所以我认为,疫情中的大规模网络教学虽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实际上是教育系统之前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重视不够造成的一种强行集中的“补课”。
另外,我们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也有不足之处。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信息机器和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不能简单等同于电脑化或网络化。教师制作海量开放网络课程课件甚至不能算教育信息化。只是老师授课的信息表征。只有将信息化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信息化过程。
搭建教育信息平台
21世纪:今年以来,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的部署中多次强调“需求牵引”。现实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需求存在哪些问题?
李志敏:各级各类学校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只有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实用易用,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以往的一些教育信息化方法,没有很好地将自身特点与用户需求结合起来。比如在线教育本身就有开源的特点。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准确把握目标人群的需求,无法及时准确分配教学资源。比如MOOC平台课程多为高校优质课程的衍生品,学术性强而“实用性”弱,导致在线教育课程与用户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需求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盲目追求最新的技术和不切实际的高性能指标,而是提供可用的、易用的数字化教学和教学资源。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尽可能应用和推广,以满足现阶段的需要,然后适时升级。
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平台化。比如全国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升级为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育部还提出建设国家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高等教育在线课程服务与管理平台。搭建平台有助于解决哪些问题?
李志敏: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时间的碎片化、学习的灵活性和选择内容的多样性;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向互动教学转变;第三,学校形态的改变,比如MOOC、云校、翻转课堂等。,会导致现有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学组织的改变,进而重构学校生态。
从资源来看,教育有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材料和教育内容。信息社会,教育的所有要素都集中在平台上,没有人能垄断知识。平台上有好的老师,有教学效果好的课程供人们选择。其规模化、灵活性和个性化更有利于促进真正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大大降低教育成本。因此,需要大力建设教育云平台,打造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实现教育大数据的整合共享,并向主管部门、校长、教师等开放权限。通过分类,使教育数据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21世纪:如何评价越来越多的教育公司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
李志敏: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进入这个市场的公司还是太少。现在在线教育和直播设备贵,不代表以后也会这么贵。我们应该相信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力量,鼓励更多的在线教育公司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
同时,应鼓励市场上的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学校。其他行业可以对比。电子商务不是传统百货公司发明的。数码相机虽然是柯达公司发明的,但其初衷并不是用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数字出版也不是传统出版业的强项。这显示了公开竞争对于创新的重要价值。市场的竞争机制和灵活性有利于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教育资源开发和积累。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校外教育不能代替校内教育。
另外,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投入,财政资金毕竟有限。鼓励多方参与建设,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分担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让市场主体、学校、家长实现互利共赢。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21世纪: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者,那么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否应该提高?
李志敏: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长期发展不平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师没有看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必然趋势,还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有甚者,有些老师的教案两三年都“难打”,全靠自己的晚年来教学生。
能否拥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教师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教会学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深度学习。
网络时代,教师要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在后疫情时代重返课堂后,已经充分体会到网络教学的酸甜苦辣的老师,不应该主动退缩。而是要不断探索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融合,找到线上教学的突破点,提高线上教学的水平。高等教育领域需要特别关注这一方面。
教师要利用好现有的优秀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公众平台上可以找到很多优秀的教学课件。教师应抓住机会感受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甚至直接指导学生与优秀的教学海量开放网络课程课件一起学习。当然,这需要老师打破“教的不如别人”的自尊壁垒。
21世纪:教育信息化对作为接受者的学生有什么要求?
李志敏:只有师生共同使用信息工具进行教学,教育信息化才能在教学层面完成闭环。在过去的十年里,正如我们一直呼吁的那样,教师的信息素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学生环节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要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接入范围,加大网络速度和力度,加快建设绿色教育专网,让更多人特别是学生用得上、用得起互联网,弥合信息鸿沟,从而更好地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
目前,一些家长和学校把手机、平板电脑等视为。视若洪水猛兽,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信息资料需求和社会长远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今后要进一步整治网上不良信息内容,通过信息化教学引导师生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