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科研成果

核心提示今天下午,同济大学2021年度“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发布。十大科技成果涵盖了城市发展、高端制造和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其中,3项成果属于城市发展领域,分别是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旭团队研发的“绿色建筑通风隔声窗”、土木工程学院袁万城和党新

今天下午,同济大学2021年度“十大最具潜力科技成果”发布。十大科技成果涵盖城市发展、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

其中,3项成果属于城市发展领域,分别是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旭团队研发的“绿色建筑通风隔声窗”,土木工程学院袁万成、党新智团队研发的“中小跨径桥梁复合橡胶减震支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团队研发的“全装配式高性能钢结构住宅体系集成设计技术”

三项成果属于高端制造领域,分别是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康劲松团队研发的“车辆电机驱动系统宽带控制技术”,汽车所楼德明团队研发的“移动源后处理成套关键技术及应用”,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晓晴团队研发的“轻量化柔性压电功能薄膜制备技术及应用”。

生命健康领域也有4项科技成果,分别是:医学院附属康复医院彭长庚团队的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新药研发、同济医院金领晶团队的帕金森病精细化多纬度人工智能评估系统、医学院薛志刚、薛金峰团队的干细胞技术及相关产品在脱发治疗中的应用、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团队的穿透性伤口凝胶修复封堵剂。

从2020年开始,同济大学每年都会举办“最具转化潜力十大科技成果”评选,旨在发现具有转化潜力的优秀科研成果,共同推动这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同济大学通过组织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多种转化服务平台、丰富和拓展转化渠道、深化与第三方转化机构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构建覆盖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校内优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去年10月,同济大学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后续,学校将推出师生创建特训营高级班、成果转化专项对接、企业需求直通车等专业服务和主题活动。

本次评选由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同济技术转移服务公司、上海同济科技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

同济大学2021年“十大最具潜力科技成果”介绍;

城市发展领域

绿色建筑通风隔声窗

绿色建筑提倡的自然通风面临着城市环境噪声入侵的问题,而目前的隔音材料也阻碍了空空气的流通。为此,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旭团队设计了一种透明周期结构,由中间空螺旋声学人工单元组成。这种透声屏障在保证良好通风效果的同时,突破性地利用了中央通道与周围螺旋通道之间的连续消声,获得了良好的宽带隔声效果,从而实现了城市噪声环境下的自然通风,填补了技术空白空。

该成果已申请两项发明专利,并与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注塑技术、模块化设计、装配、产品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小跨径桥梁用复合橡胶减震支座

以往的震害调查发现,广泛应用于中小跨径桥梁的板式橡胶支座不能满足地震中的大位移要求。因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袁万成/党新智项目组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复合橡胶阻尼支座,即在现有板式橡胶支座的基础上,通过在内部设置若干摩擦副,使外层橡胶层能够有效保证摩擦层滑动的均匀性,在往复水平力的作用下有效消耗摩擦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并可以调整滑动区域的大小,以满足不同的温度和抗震要求。

该成果已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7项实用新型专利。其造价与板式橡胶支座接近,可作为中小跨径桥梁的最优方案。目前已应用于赵茜高速公路、潘一高速公路、浦南运河大桥等多个项目。

成套装配式高性能钢结构住宅体系技术

针对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普及率低,缺乏相关成套设计技术的现状,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团队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全装配式高性能钢结构住宅体系技术,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空白,进一步满足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需求。

该技术集成了高性能钢结构体系、保温一体化外围保护系统、室内一体化设计技术、管道分离技术、消能减震技术、BIM辅助设计技术等。装配率可达90%以上,评定等级可达AAA级。具有组装率高、集成度高、户型适应性强、生命周期长、灵活性高、热工性能高等特点,可在高烈度地震、大风寒冷地区推广应用。已获得14项专利,获得多项示范工程和建筑工程奖。

高端制造领域

车辆电机驱动系统的宽带控制技术

电机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同济大学康劲松教授团队依托学校智能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研发了“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宽带控制技术”,提高了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的效率和扭矩质量。

该成果与企业合作完成了50kW、150kW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开发和小批量生产,成功应用于金靖贝斯特电气有限公司、上海英恒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汽车电机驱动产品,近三年新增产值2.9亿元。团队与电动车行业多家电机系统企业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共获得18项发明专利授权。该成果获得202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移动后处理成套关键技术及应用

随着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尾气后处理已成为道路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必备装置。围绕移动源后处理成套关键技术及应用,同济汽车学院德明团队成功研发出陶瓷内胆、玄武岩隔热材料、非贵金属催化剂等尾气后处理系统关键零部件及材料三大创新。,经过十余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为移动源尾气后处理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目前已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11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成套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轻质柔性压电功能薄膜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晓晴团队针对物联网领域对柔性敏感材料和传感器的巨大需求,开展了轻质柔性压电功能薄膜的制备技术和性能控制方法研究,并基于该功能薄膜开发了一系列传感器。项目开发的柔性压电功能薄膜制备技术、压电电缆和压电纤维制备技术均达到小规模生产水平,性能指标优于国外企业垄断产品。这一成果形成了包括功能材料、传感器和执行器、智能传感系统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团队在柔性压电薄膜材料和器件研究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授权了20多项专利,拥有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

生命与健康领域

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新药的研发

同济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彭长庚研究员最近发现,可能需要同时抑制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和Nav1.8来缓解小鼠的神经痛。实验结果表明,联合使用两种钠通道抑制剂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一种钠通道抑制剂的效果。

基于这一新发现,该团队进一步筛选了PK16,这是一种可以显著缓解坐骨神经选择性横断小鼠和糖尿病小鼠神经痛的小分子化合物。PK16安全性好,无镇静副作用,有望成为较好的外周神经痛止痛剂和广谱止痛剂,帮助大量慢性疼痛患者回归“无痛”生活。该项目已申请国内和PCT专利。

帕金森病精细化多纬度人工智能评估系统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金教授带领团队,与合作,共同研发了一套“精细化多纬度帕金森病人工智能评估系统”。通过记录帕金森病患者的面部表情、声音、步态和一系列动作,可以实时自动对各项检测项目的量化特征和异常程度进行评分,为患者的诊断提供智能化、精细化的分析系统,实现帕金森病的智能评估,为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和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该系统的算法评分在很多测试项目上已经超越了专业医生的评分水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帕金森病的各种问题,如评估诊断困难、漏诊误诊率高、此类慢性病管理缺乏相应的监控手段等。

用于脱发治疗的干细胞技术及相关产品

同济医学院的薛志刚和薛金峰领导研发了新一代生物生发护理产品,利用毛囊干细胞结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用干细胞治疗脱发。该项目利用自体毛囊干细胞再生毛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脱发区域的毛囊微环境,为从根本上解决脱发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且操作相对简单、无创。

本项目还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烧伤整形科周建达教授合作,开展临床前研究。同时与湖南元品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脱发治疗干细胞的研究项目及产品生产等。并具备大规模生产临床干细胞及细胞相关产品的能力。

穿透性伤口凝胶修复堵漏剂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智能创伤修复材料,用于解决运动损伤、糖尿病足等疑难创伤。第一代产品的主要特点是物理封堵、生化逆转、再生修复等多种功能的高效集成。未来第二代产品有望利用伤口是“窗口”的理念和生物催化传感技术,监测病灶微环境中某些代谢指标的变化,从而实时了解伤口的愈合状态。经过AI计算,可以实现相关药物或促愈合因子的可控释放,最终实现未来的智能伤口闭合和高效愈合。

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日常体表护理、快速伤口处理、临床伤口修复、可穿戴智能检测等诸多领域。

作者:吴

编辑:楚

编辑:范立平

*文慧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