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互联网观察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互联网行业和企业的研究。
一个
刘有一部小说《圆肥皂泡》,讲的是中国西部沙漠地区两代人种树运水抗旱的故事。
因为是科幻,刘让这两代人用“黑科技”来治理沙漠。
第一代,也就是主角袁媛的母亲那一代,发明了空冰弹投掷术。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上飞机,飞机从高处投下这些冰弹。当它们落地时,会一头扎进沙子里。春天,冰弹会在沙子里悄悄融化,融化的水让种子发芽。投下大量这种冰弹,沙漠就会变绿,可以使西北干旱地区飞播造林成活率提高一倍。
不幸的是,这个计划失败了。从天而降的冰弹播下的种子确实存活了下来,长成了树苗,但最后的胜利者还是无边的干旱。飞播林在干旱少雨的第二年就灭绝了,荒漠化继续着不可阻挡的步伐。
第二代,主人公袁媛,是一个喜欢吹肥皂泡的女孩。袁媛从小喜欢吹肥皂泡,从幼儿园到中学吹得越来越大,还获得了吉尼斯纪录。后来利用飞液技术吹出来一个可以覆盖城市的超级泡泡。泡沫破灭的那一刻,下了一点雨。后来,袁媛的技术和方案被国家采纳,开始了“泡沫长城”工程。
这个项目在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建造了许多巨大的天网。这些天网由表面有小孔的细管组成,每一根直径都有数百甚至数千米。每个天网都有成千上万个网眼。天网沿着海岸线和海洋绵延2000多公里空。组成天网的细管中充满了飞行的液体,在每个网上形成一层液膜。而潮湿强劲的海风在天网上吹出无数巨大的气泡,直径都有几公里。这些气泡一个接一个脱离天网,成群结队升到更高的天空空,升到平流层,随风而去。与此同时,更多的气泡不断从天网中被吹出。大群大群的巨型气泡飘向大陆深处,包裹着海洋的湿气,越过喜马拉雅山,越过西南,飘向西北空,西北日下着蒙蒙细雨空。
2
百万个巨型肥皂泡给西北地区带来降水,这当然只是科幻小说里的描述。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中,真的有这样一群人,从一个到十个,从十个到一百个到几千万个,他们奉献了十几年的青春,在中国西部的沙漠里,发挥“互联网”这种黑科技的价值,种下希望之树。
防风沙,变沙漠为绿洲。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比刘想象中的“冰弹”、“飞水”等技术更实用。
马,甘肃民勤人。自2007年以来,马通过互联网组织志愿者在民勤植树和梭梭。
“民勤是一片珍贵的绿洲,位于两大沙漠之间。那些年,沙漠不断挤压着绿洲的生存空。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做点什么,两个沙漠泛滥的绿洲就会融为一体,中国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沙漠。”马·和君在谈到他加入这项事业的原因时这样对我说。
马也是甘肃省青索公益发展中心的执行主任。他以互联网为纽带,带动社会各界参与植沙、梭梭种植。截至2021年12月,已向社会筹集资金1058万元,在民勤县建成6片义务生态林,种植梭梭等树木5万余亩,成活率达85%以上。同时,马与152户签订包销协议,授权19家网店。截至目前,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5117.5万元,带动就业700余人,农民增收1921万元,电子商务帮扶农民373人,信息化惠农帮扶农民2600人。
“那时候流行QQ农场种菜偷菜的游戏。我在想,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种植的植物是否可以让广大网民通过这种社交媒体参与进来,然后相应地在现实世界中种植。”谈起梭梭和互联网的缘分,马劳告诉我,QQ农场启发了他。
2017年8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治沙与瓜》。马利用互联网,以产业化的方式带动了当地农牧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土地沙化的压力。
三
马或马的组织力量有限,但他们所起到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是无限的。
在众多“马”和“青索公益发展中心”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企业、组织、个人,当然还有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一大批互联网公司,来到甘肃、内蒙古、新疆投身于植沙、防风、固沙事业。
腾讯公益合作伙伴发起了“一亿梭梭”、“十万亩沙漠变绿洲”、“聚沙成塔红枫加油”、“保护沙漠黄河”、“我为西藏阿里种下一棵树”等活动。
阿里的蚂蚁森林引入了“绿能”机制。当“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你可以用手机申请在生态急需恢复的区域种下一棵真树,或者在生物多样性急需保护的区域“认领”保护权。很多网友都知道梭梭是来自蚂蚁森林的树种。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大众参与公益的门槛。现在,远在上海、北京、深圳的城市人,只要动动鼠标,点点手机屏幕,就可以远距离参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为祖国的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年是马组织全国各地志愿者在民勤种植梭梭、压沙造林的第16个年头。在这16年间,马多次强调互联网的价值,并通过互联网渠道,聚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民勤种植梭梭,参与生态保护。
互联网平台满足了网民的参与感。不管你来不来西部,都可以真正参与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中来。这是互联网平台在这件事情上提供的最大价值。
四
现在打开甘肃民勤和内蒙古阿拉善的手机地图,调整到卫星地图模式。很明显,在过去的十年里,绿洲越来越多,沙化土地越来越少。
2012年,民勤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5%。如今,甘肃省民勤县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修建了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也从2010年的11.52%提高到目前的18.28%,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为广阔的沙漠增添绿色,互联网渠道的价值在增加。至少在我身边,很多年轻人种下的第一棵树,就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在西北的角落里“种”树苗。民勤县的梭梭只是一个缩影。
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互联网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增强参与感。马告诉我,网友通过互联网渠道种下一棵梭梭,就会有一个专属号对应网友种下的这棵树。然而网友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数字只是虚拟世界中的一个数字,并不能对应到现实世界中的专属树,因为操作起来非常麻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我说,如果网友在虚拟世界种下的树真的能和现实世界的树对应起来,会大大提高他们参与公益种植的积极性,对防沙固林工作有很大帮助。
这项工作在过去是很难完成的。未来有可能吗?这让我想起了今年6月去四川德阳的那次。德阳当地的一些农场正在入驻腾讯安信平台,利用平台的区块链技术对农产品进行连锁和追溯。农业种植中的每一个环节,如育苗、施肥、收获、检验等。可以用数字手段记录和连接起来。用户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这些情况,就像观察手掌上的图案一样。
农产品的种植可以数字化管理,通过“缠绕”追溯源头,那么梭梭为什么不能种植呢?具体可操作如下:腾讯输出区块链技术,率先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管理软件。每一个种植梭梭的农户手里都拿着一部手机,种完一棵就拍一张照片,然后通过平台软件上传、编号、入库。
这项工作可以形成常态化的机制,类似于快递公司的运作。只要北京上海的网友在网络这边种树,系统就会自动响应。系统自动转接后,民勤成千上万的农民就像快递小哥一样,通过手机接收“订单”,在软件的分派下配送到既定区域,及时接单种植。所有的环节都是极其透明的,在线的,可追溯的。
腾讯公益前不久邀请我做“公益侦探”。我已经把这个建议发给腾讯了,希望他们可以参考一下。
五
我身边都是有钱有闲却不做公益的人。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做公益。大多数人对我的回答都是“我不放心”“我怕暗箱操作”“捐的钱能落实吗?”
这些答案其实都指向一个维度——公益项目的透明建设!
的确,透明度的提高是所有公益项目的难题。最近很多公益项目因为不够透明被质疑,用户参与后认为被“骗”。比如这两天热议的“水滴筹事件”,有媒体爆料4亿人捐水滴进别人口袋,中介抽成高达70%。无数网友通过微博、朋友圈声讨水滴筹。虽然水滴筹出面辟谣,但依然无法平息众怒。
还有网友担心的“假种树”的平台。也是因为缺乏透明度。事情做得明明白白,它还有一个“利用网友的爱心为自己谋利”的名声。
如何解决透明度的问题?作为第三方公益平台,腾讯公益今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派一名“真侦探”到现场,弥合项目与捐赠人之间的信息鸿沟。
据了解,今年99公益日之前,腾讯公益和恩派公益联合发起了透明公益行动计划。腾讯公益捐赠500W资金,支持腾讯公益平台上的100家公益组织,提高其透明度和公信力。一方面引导公益组织召开“公益股东大会”,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主动公开项目财务报告和成效信息;另一方面是面向社会公众招募、委派“公益侦探”,分别前往公益项目进行深入体验、长期观察和真实记录,从捐助者多元化的视角对项目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和走访反馈。
实地考察是一种愚蠢的方式,但却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的主要工作是走访全国各地,了解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为什么不用网上搜索和问卷的方式来了解情况呢?也是因为实体访问这种愚蠢的方法更适合我。
前面说了,我也受邀做“公益侦探”。接下来,我会继续履行侦探的职责,分享我在现场看到的公益项目的真实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请相信我。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已在蜻蜓FM开通“谈丁道师”频道。欢迎大家点击原文链接,收听音频版。
丁道师
2005年首次提出“自由媒体人”的概念,后简称“自媒体”,影响至今。
2011年,丁道师加入速途网,先后担任速途专栏主编、速途执行主编、速途研究院院长。
2014年,丁道师作为自媒体代表,牵头起草了中国自媒体自律规范,并在网信办论坛上分享,引起广泛关注。
现为企鹅、一点资讯、百家、今日头条、艾瑞专栏、雪球财经等主流科技媒体和新闻客户端专栏作家。
本文首发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丁道师。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Hexun.com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