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走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高质量发展路——专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焦军东

核心提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焦军东走好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路,红色基因是根本,还要有科学基因,敢于迎难而上,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医学难题、现实问题合作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解决百姓跨省就医难题,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哈医大二院要“借力而上

焦董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

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红色基因是基础,也是科学基因,敢于直面困难,用科学方法解决医疗问题和实际问题。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解决民众跨省就医问题,带来的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要“发挥优势”,切实充实医疗技术力量,促进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黑龙江尚志市帽儿山镇中学教师于文凤,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夏秋明教授手术的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后,从1994年开始重新获得了长达28年的“心脏”生命,创下了心脏移植患者存活时间的亚洲纪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严铁富

在哈尔滨健康路,一座中外建筑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高高的围墙,大大的屋顶,黄色的墙,红色的柱子,墨绿色的高飞檐,显得有些古朴肃穆。

这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成立于1954年,开展了器官移植等多项国内领先的医学研究。如今,哈医大二院扎根黑土地,坚持诚信创新,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精益求精,努力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哈医大二院如何走“政治坚定、技术过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采访了焦院长。

强化优势学科,引领高质量发展。

展望:哈医大二院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如何以优势学科发展带动全院发展?

焦:医疗发展是重要民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正在赶上国际社会。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足。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是否高质量发展,不能单纯看医院的规模和床位数,而要看是否嵌入科学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着眼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灵活的机制,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牵引、人才的能动作用、文化的渗透和新技术的赋能。

高质量发展依靠优势学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们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医院发展战略,以优势学科发展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采取保持高水平学科建设、推进优势学科建设、着力培育潜力学科的“三建”方针,以特色专业促特色专业。

在2020年中国医院排名中,哈医大二院位列进步最快榜单第10名。声誉排名中,医院超声科全国第五,心血管科全国第七,全科科室全国第七。

学科的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把握医院学科创新发展趋势,推进医、工、理交叉融合,着力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学科,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同时,充分发挥学科高峰的引领作用,布局新兴医学,着力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构建与医院发展和黑龙江全面振兴相一致的学科体系。

展望: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赋能建设智慧医院?

焦:近年来,我们已经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前端预防变得更加关键。现实中庞大的医疗运营体系和有限的线下号源,迫使我们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不断改善这种状况。

智慧医院建设的出发点是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为医疗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就医更便捷。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们开设了互联网医院,拥有102家互联网诊所,年接诊量17.5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不仅仅是基础的线上咨询,我们还充分利用线下实体医院的医疗资源开展线上服务,连接医疗机构、医生、患者、付费者、管理部门,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体系。患者可以预约、缴费、申请多学科会诊等。用他们的手机。医生可以查看检查结果,开具处方,为患者住院开具电子入院单。这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加速了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为了保证“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质量,医院要求每个科室都有专人值班,以保证每天都有专家在线问诊。除了当天排班,其他医生也可以在工作区间线上接诊。

以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目标,我们还依托智能技术,进一步优化远程医疗和多学科会诊流程。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即使同一家医院的医生聚在一起进行多学科会诊,也往往受到时间空的限制。现在,我们在手术室、病房、医生办公室设置了远程会诊的硬件设施,让他们可以在工作休息时间在线会诊,既避免了奔波,又使多学科会诊常态化成为可能。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医院的医生在操作。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供图

从医学的角度,我们有人民的医学探索,敢为人先。

《瞭望》:医院刚成立的时候,很多专家千里迢迢赶来支持。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名牌大学毕业的人才回到医院扎根。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精神传承?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

焦:与制度的规范相比,文化渗透的影响更持久,内化于心,成为一种行动意识。

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老一辈为我们做了示范。哈尔滨医科大学有两个起源:一个起源于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给我们留下了“政治坚定,技术过硬”的光荣传统;另一脉起源于中国现代医学先驱连德武博士创办的哈尔滨医学院。他以科学的态度扑灭了肺鼠疫疫情,留下了“精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

医院的位置早期比较靠近城乡结合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其他县的农民朋友和患者中影响比较大。和他们的接触,让我们更有医生的获得感,朴实的医学品格一直传承至今。

医院心内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克山病研究专家于维汉教授。从1953年开始,在克山病肆虐的30多年里,他在农村度过了28个春节为病人治病,解决了克山病防治的理论和技术难题。病房里的人都称他为“人民的教授,人民的好医生”。于维汉院士为人民服务、担当有为家国、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

人才是影响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的引进要实用、灵活、多样。我们从多方面入手,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特别注重通过“筑巢引凤”,吸引黑龙江有临床技术和科研潜力的医学硕士、博士回国。

是中青年的脊梁,是未来。我们大力支持中青年骨干专家的发展,在科研奖励、项目申报、学术交流、技术鉴定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并为他们设置平台、梯子和人行道。

医院建立了“高端人才引进、灵活使用人才”的机制,建立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尽其用。以重点学科规划和培育为依托,以重要领域和战略人才为学科群支撑,以更高的视角和思维规划学科布局,支撑科研项目,培养梯队人才,实现学科建设、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共赢。

得益于地方人才政策和自主培养,医院实施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近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8项,涌现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万人计划”拔尖青年人才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名。

《展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器官移植等前沿技术的探索,表现出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的科学精神。今天怎样才能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焦:器官移植在20世纪医学发展中引人注目。哈医大二院老一辈人敢为人先。20世纪50年代,赵世杰教授设计了一个狗头移植实验。课题组在一只健康的狗身上移植了另一个狗头,移植后存活了5天4小时,轰动了国内医学界。这也是世界上第二例狗头移植。上世纪70年代,高志忠教授进行了黑龙江首例肾移植手术。

上世纪80年代初,医院对中国较早的心脏移植尖端技术提出了挑战。经过多年的艰苦研究和100多项科技突破,1992年4月26日,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夏秋明与20多个科室的数百名专家一起,为一位患扩张性心肌炎多年的农民进行了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后来得到了一千块钱。

黑龙江尚志市猫儿山镇中学教师于文凤,在医院接受了夏秋明手术的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后,重新获得了自1994年以来长达28年的“心脏”生命,创下了心脏移植患者存活时间的亚洲纪录。

那些年,夏秋明和他的团队勤奋工作,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仅确定了心脏移植的基本操作方法,还探索了心脏移植后抗排斥的有效治疗方法,拉开了我国以心脏移植为首创的大器官移植的序幕。

1997年,我们为一个当时只有20出头的农民孩子做了肝移植手术。“换肝者”手术后结婚生子。他健康地活了25年,还在工作。

医院经过长期培养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心、肝、肾、肺移植资质,建立了技术过硬的人才梯队。

我们注重医药与产业的结合,以实用性强、创新度高、影响大、应用前景广的高新技术为标准,带动全院所有人不断挑战自我,向技术巅峰进军。于维汉院士的学生、该院心内科主任阿波罗带领团队深耕心内介入技术,心肌梗死机制的研究举世瞩目。相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阿波罗的团队还探索了ECMO,以支持危重病人的治疗,其数量和质量在全国排名第一。

该院普外科教授高升携手崔云福、韩德恩等肝移植专家,完成了国内领先的肝脏手术“半隔离肝切除术”。胸外科教授张林友熟练使用达芬奇机器人,完成手术1000余例。作业量和水平国内领先。

借力国家平台缩小差距,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展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对医院的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如何更好地保护人们的健康?

焦:这两个项目的落地,为医院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解决民众跨省就医问题,带来的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就我们而言,要“发挥优势”,大力充实医疗技术力量,把人才培养推向更高水平。

我们正在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建设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这将全面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合作开展临床工作,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开展医学教学科研协作,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高重点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肿瘤、呼吸道危重症等疑难危重疾病的治疗能力,以及微创技术和内镜技术的使用能力,缩小与发达省份在呼吸道疾病诊疗方面的差距,促进省内相关学科和基层单位的发展。

作为紧急医疗救援的主力军和前哨,我们将在现有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基础设施资源,科学整合省内医疗急救资源,降低急救网络运行成本,缩小急救半径,缩短响应时间。当黑龙江或周边地区发生重大灾害时,能迅速开展跨区域的援助行动。

所有的努力最终都要回到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上来。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红色基因是基础,也是科学基因,敢于直面困难,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医疗问题和实际问题。继续走内涵建设发展之路,以科学、专业、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