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大街的“创业博物馆”陈列着许多计算机领域的“老物件”。
离开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苏毅又回来了。
这一次,他建了一个企业家博物馆,而不是卖咖啡。9月15日晚,这座尚未正式命名的博物馆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悄然“上线”。
每个物件的背后都是一个创业故事。
站在头顶“英石空”脚下“石公司基石”,左边“金山门”,右边“联想门”的博物馆门口,创业气息扑面而来。
这四家公司的“复制品”,有着浓浓的中关村“创业味”。英海威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当时,公司矗立在中关村街头,写有“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广告牌成为宣传经典;四通公司比那更早出现。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力军”,其产值一度占据中关村半壁江山。以软件起家的金山公司,开发了第一代文字处理软件WPS在中国拥有自主版权;联想的意义就不用说了,1993年,它的第一台“586”电脑问世后,国人获得了自己的“骄傲”。
博物馆的设计没有走复古路线,满墙白漆,复合材料的石板,透露出一丝现代美术馆的风格。
左侧巨大的展板上印着79个字,这是创始人的初衷:“建造这个地方,希望我们能回忆起过去的历史,留下现在年轻人的模样,成为创业者的精神家园。我也希望你能守护这些精神的存在,希望你来这里能有所收获,有所思考”。
这个展览始于600多年前的算盘。传世的算盘,在创始人苏毅眼里,不仅仅是一个算术工具,更代表着经商和创业的诚信。旁边是一台50年代生产的飞宇手摇机械电脑。当年的手摇计算机虽然只能做简单的计算,但却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发做出了贡献。
中国输入的历史必须放进博物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关村很多老创业者研究的一件事就是用电脑打中文。1987年上市的四通2401打字机,开创了中国办公自动化的先河,汉字可以通过微机处理器直接打印出来。长城0520电脑是苏毅在镇馆最得意的展品。这台电脑是1985年生产的,是中国第一台能输入中文的电脑。“中国第一次在计算机领域拥有与国际领先技术同等的话语权”。
苏毅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收集博物馆里展出的所有物品。有的是他在各地“淘”来的,有的是朋友捐的。“每个物件的背后都是一个创业故事”。巨人集团出品的《汉卡》是史玉柱的开山之作。1989年,只有4000元的史玉柱跑到媒体上宣传他研发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那个“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促成了他后来的成功。
博物馆里放了什么物品?一开始苏毅并没有特别详细的清单,但大方向很明确:必须代表中关村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代表中国在IT领域的成就。
这里还有更多充满“内存杀”的对象:杀毒软件、苹果电脑、小霸王学习机、手机、BP机、商务通讯……
“中关村的平地是怎么出现高楼大厦的?曾经的互联网‘无名英雄’是如何推进历史进程的?”当这些实物出现在参观者面前时,苏毅希望大家不要只是“追忆”,而是通过展品了解中国企业家对IT领域发展做出的贡献。
许多年轻的企业家对展品“着迷”。有人最喜欢门口的“混搭门”。虽然是复制品,但不妨碍他们向前辈致敬。
AR技术创始人张开翅膀,被苹果电脑第一块主板吸引。乔布斯追求完美产品的精神让无数科技创业者“膜拜”。展馆内有专门的苹果展区,从Apple1主板到最早的Mac Air。几十年前苹果产品的设计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让这些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迭代而消失的物品重新出现在博物馆里,让后人认识和了解这些产品,是一种传承。6800多张堆成小山的3寸软盘被放进楼梯间的一个玻璃窗里。它们的总存储容量约为8G,重115kg。软盘代表了一个时代,是很多70后、80后电脑初学者的“标配”。现在同等存储容量的u盘,重量不到5克。
在博物馆里,创业的“影子”随处可见。书架上有一排排讲述企业家故事的书。其中最特别的一部小说,是一部纸张发黄,封面有郭沫若题字的小说。它是根据1974年拍摄的电影《企业家精神》写成的。浴室里,代表男性的标志是一张软盘,上面有乔布斯演讲的图片,对应的标志是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
做创业博物馆的想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2014年,苏毅决定摘掉车库咖啡法人的头衔时,就在想自己还能为创业者做些什么。
他觉得,目前在中国的创业大潮中,创业者和故事很多,但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太少。最后,他想到了建一座博物馆。“博物馆可以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必须充满精神内核”。苏毅总喜欢讲“精神”这个词。他认为“精神”是无形的,“能触动人心的东西。”
早年创办车库咖啡时,他遇到了感动自己的创业者:去合作工厂,睡了半年地板的创业者;一个卖牛肉的企业家,拍牛肉的美照;一个五十多岁还坚持做电台的老企业家。
大公司有伟大的创业史,能打动人,但在中国,更多的是小人物的创业故事。苏艺想把这些故事收藏在博物馆里,去感染更多的人。
下楼梯到地下一层,进入展厅,立着一本石板做的“小册子”。还是一片空白。按照苏毅的计划,这是“失败者”的专用区。“创业没有失败,也没有成功。”失败者的经历和感悟会一一刻在上面,讲给以后的创业者听。
他也希望创业者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和“初心”。“别忘了你为什么创业。”为此,博物馆的地下室有两个“达摩室”,专门供创业者静修和冥想。“如果想不通,也许进去一段时间就能想通了。”
苏仪还特意请人做了一个三国刘的雕塑,放在法堂前。雕塑是手工制作的,是创业版的《桃园三境》。刘备当上了公司CEO,拿着听筒,含着眼泪给投资人打电话;关羽,侧着红脸,面前是画板,手里拿着画笔,是公司的产品经理;能睁着眼睛睡着的张飞,是一个疯狂打代码的程序员。
苏轼希望来到这里的创业团队能在雕塑前合影留念,许下初心。“如果以后的合作伙伴之间有矛盾,可以拿出来看看。”
这不是一个人的博物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博物馆,而是许多企业家的智慧。”想好建博物馆后,苏毅开始到处“讲故事”,向别人学习。
听故事的人多是四面八方的创业者。今年3月,他把自己锁在离创业街不远的一栋写字楼里,每天和很多人聊天。有时候,我一天要讲八遍。累了,我拿起淘宝上买的铁茶缸,倒了几口茶。“我还能说话。”
说多了,博物馆的雏形就有了。海淀房产副总经理、中关村创业大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宏波刚刚听到博物馆的想法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把博物馆留在创业大街上。原因很简单,“创业博物馆开在创业街上就是最好的搭配”。近年来,创业街不断推进国际化和产业化升级,姚洪波一直在琢磨如何在这里体现创业文化。为博物馆选址是头等大事。当时还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办公的洛可可公司租约即将到期。
洛可可的位置距离苏怡创办的车库咖啡不到50米。在离开车库去喝咖啡之前,苏易文曾希望把它变成一个博物馆。姚宏博把洛可可的位置告诉苏怡后,一眼就被他识破了。700平米空的房间,上下两层,无论是面积还是结构,都像是为博物馆量身定做的。
如何“设计”博物馆,苏毅去请教了很多企业家。
年近八旬的戴焕忠就是其中之一。1988年,他创建了北京华讯集团,这是中国第一家中文寻呼系统公司。30年后的今天,戴焕忠依然精力充沛,留在中关村为创业者的科技成果服务。
当初听“创业博物馆”的时候,中关村第一批创业者“有点激动”。冷静下来后,他想了一下:博物馆不应该展示某些公司的成就,“而应该考虑中国融入世界的发展和变革。”在他看来,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40年。中关村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热土,“IT”二字最能代表中关村的变化。
创业馆的价值不仅仅是老物件的“聚集地”,更是创业者的“聚集地”,让老一代和新生代的创业者坐在一起交流。博物馆里的展品背后,是一群企业家的“智慧”。博物馆门口的海威Logo矢量图被创业者发现;刘的雕塑原本打算用铜或粘土制作,但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建议用超轻的粘土揉捏。在博物馆的石板上,创始人柳丁用自己的激光技术雕刻出了一段段文字和图案。
微信群里也有一些给苏轼出主意的企业家。博物馆的名字是什么?要不要有个好对象?要不要给创业者拍照?获得博物馆的电子会员...苏易文总是不希望太多人关注他在做什么。他希望大家的目光都落在创业博物馆里写的人和事上。
创业型博物馆应该走“公益”路线。
该博物馆原计划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并于6月开放。
但是这个速度不太现实。一个开博物馆的朋友告诉他,建一个博物馆要两年时间。“别想那么多,完事再说吧!”苏毅不喜欢把事情搞复杂,不然很容易不上战场就把枪交了。
选址、设计、采集几乎同时进行。“博物馆不开门,头发不剪。”在她的头发只有一厘米长的时候,苏毅立了一面“旗”,他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记录这段时光。
创业博物馆开馆当天,没有剪彩,也没有排场。展馆中的一块区域被划分为临时活动区。一盘盘花生毛豆摆上桌,喝着啤酒的创业者像老朋友聚会一样,向周围的人倾诉着自己的创业烦恼。
在一个小“舞台”上,苏勇与大家分享了博物馆的故事。在很多创业者眼里,他是中关村创业领域的一个“IP”,但他更像是一个正在路演的普通创客。嗯,这是苏怡的第五次创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家私人博物馆要走“公益”路线。“在中关村人才协会的运作下,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博物馆运营。”
博物馆的想法刚出来的时候,身边很多人都支持,但是苏毅的父亲“举手反对”。在父亲看来,开咖啡,建青年公寓,是一件有利可图,可持续发展的事情。但博物馆开馆后将如何运营?作为父亲,他往往比儿子想得更远。
戴焕忠也很关心博物馆的未来。这不是一个信念可以支撑的。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博物馆很难运营。
目前,博物馆的每一笔资金都来自企业家的捐赠。几个月来,苏怡接连收到500多万元。此外,苏毅还计划将博物馆里的每一面小镜子都变成“广告牌”,并用柳丁的激光技术在镜子上雕刻各种公司的标志。“打开镜子里的灯就能看到这个标志。关了灯,还是普通的镜子。”苏毅觉得开博物馆的意义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有很多人提到创业博物馆的概念,但没有人付诸行动。”作为中关村管委会创业服务部的前主任,杨听过很多人说中关村应该建一个创业博物馆,但没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做。她觉得苏怡的精神也很感人。
听说苏仪要建博物馆,年轻人千里迢迢赶来凑热闹。湖南妹子周思思,放弃了在深圳多年的投行工作,丢下家里的两只猫,来到北京“投奔苏怡”。如今,她是博物馆的执行秘书。
中国的IT领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过去20年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搜索引擎、社交平台、O2O平台……如何在图书馆展示这些无形的“创造”,是苏毅和她的团队下一步要考虑的。“但这必须一步一步来。”
半年后,创业博物馆终于开馆了。苏易文的头发快蹭到脖子了,终于跑去理发了。对他来说,开馆只是“长征”的第一步。对于正在创业的年轻人来说,中关村有另一个属于他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