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这个词,是所有想家、有上学孩子的家长都熟悉的。
教育部语文教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
有专家指出,“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将打破学科界限,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文,还需要掌握与语文相关的文学、历史和文化,同时需要增加阅读量。
作为一个作家的妈妈,看到专家的分析,就像中了魔咒一样,立刻开始搜索适合我宝宝的书籍。
绘本故事,加购物车;跟国学有关的,加上!
西方历史和文化...哟,这本封面写着“伟大作家写给孩子”的书,还是知名出版公司写的书。果断出手,嘎嘎!
结果我拿到书,打开一看,傻眼了。
为什么?
这本《文明起源》没有拼音!
我一年级的傻孩子听得懂吗?我已经装上了“狗狗摇头”表情包。
古人云,捉贼先捉王。咳咳,我是说,先养好自己的孩子。
反正东西方的历史知识,不管方向如何,早晚是要学的。对于我这个正在啃《人类简史》这本书,有着作家梦的老母亲来说,不如向大作家学习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述远古人类的故事。
注: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古代人》;文明的开端.
这本书的作者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荷兰裔美国人,学者,作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他的代表作《人的故事》举世闻名,并获得首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
《文明起源》出版于1920年圣诞节,日销量100册。它原本是第一个面向年轻读者的历史系列。书中的插图也是作者自己画的。
这本书讲述了从史前人类到公元前4世纪印欧人开始征服世界的故事。
不要被这个时间跨度吓到。龙方老师是解释抽象概念的大师。
现在几点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其实是——
“时间是把屠刀,一刀也经不起”。
咳咳,不好意思,我是5G冲浪者,网络流行词汇储备,非常丰富。
但是,如果我用这个答案给宝宝解释【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就会显得妈妈很...……低。
那么,龙方老师是如何向孩子们解释时间的呢?
第一,让孩子感受时间的长短。
在第一章“史前人类”中,龙方先生没有用“很久以前”这个老套的短语开头。他首先使用了两组时间跨度的比较。
他首先将“超过四周”与“十六小时”进行了比较。前者是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航行到西印度群岛的时间,后者是他乘飞机横渡大洋的时间。
一个比较是不够的。龙方老师还有一个关于写书时间的比较。五百年前,抄写一本书需要三四年,但1920年的印刷技术把这个时间缩短到了几天。
比较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方法。对于刚上小学,对时针分针和周日年有一定概念的孩子来说,两组对比直观易懂。
之后,龙方老师话锋一转,说史前人类“很久以前”生活在10万多年前。
因为两组时间长度对比的伏笔,此时提出更遥远的“十几万年前”令人震惊。我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宝宝听到这些话时夸张的表情。
再者,在第二章“世界渐冷”的开头,龙方老师正式提出了“时间”的概念,但后来并不是“什么”的常用句式,即常用“什么是什么”、“什么,就是什么”的句式来解释一个概念。
他不记录生日、结婚纪念日或忌日。
他不知道一天、一周或一年是什么。
在这里,龙方先生使用现代人常见和标志性的日期来形象化抽象的时间概念,然后引出更常见的概念——日、周和年。所以,给孩子解释抽象概念的第二种方式是形象化。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一步步理解。千万不要用抽象的语言一步到位的解释抽象的概念。
最后,当孩子从整体上理解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时,龙方老师自然就开始介绍现代计时方法的来源。
在第十一章“亚述和巴比伦王国——闪米特民族的熔炉”中,提到了迦勒底人重建巴比伦王国时,介绍了迦勒底人在研究天象方面的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他们把赤道分成360度,把一天分成24小时,把一小时分成60分钟”,也正是因为他们使用了十进制,我们今天“只有60秒、60分钟、24小时”。
介绍十进制时,龙方老师留了一份家庭作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在书中,他让年轻读者去问他们的父亲,这个“十进制”是什么意思。
在21世纪的中国,估计大部分家长都在实行亲子共读,但这并不妨碍我在这里体验龙方贴心的“用户思维”。为了让目标读者——青少年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家长必须利用好这一资源。
至此,龙方老师演示了如何在《文明起源》中运用对比、联想、比喻等手段,引导孩子一点一点理解抽象概念。
除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抽象概念外,龙方老师还是个推理小能手。
02如何自然传道?
在本书正文前的演讲中,龙方老师为他的两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愿景——“在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勇敢而快乐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或许看到这里,你会忍不住发出“啧啧啧”的声音,对它嗤之以鼻,说这种“职责履行”就是个笑话吧?如此直白的说教。
如果你这样认为,你低估了我们的老师龙方的写作技巧,以及贯穿其中的理性、宽容、进步的历史观。
他不是一上来就给孩子说教,而是一步步把这个观点引出来。
首先,他明确表示,自己写这本书的意图并不是给孩子写一本教科书,甚至不是说“它讲述的故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而是想牵着孩子的手,探索“过去错综复杂的脉络”。
也就是说,告诉孩子,古代史真的很难懂,特别复杂,但是爸爸是陪着你的,不是让你自学,啃的。
其次,他用诗意的语言,展示了他将如何陪伴孩子探索这段历史。
“我想牵着你俩的手,一起向前走”,“我想陪你靠近危险的深渊,让你小心翼翼地躲在一边”,“爬上孤独的高峰,站在最高点俯瞰周围的世界”。
这些对动作的描述,展现了亲子关系最好的一面——父母和孩子坚定地在一起体验和体会。
之后,龙方老师真诚地对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拍着胸脯保证,“我永远不会对你们说教”,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不会是“万无一失的向导”。
经过两次甜蜜的“糖衣炮弹”攻击,他才在这个时候向孩子们提出了做人的重要使命——“在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说“如果这些书能帮到你就太好了”。
多么聪明的策略[扇我一巴掌,给我一颗糖]。
在这一点上,第三个公司必须发送感动。身为人母的我,看到这些温柔善良的文字,忍不住穿越到书中,对上个世纪的大作家们大声疾呼:
“你还缺曾曾孙女吗?”
除了这部分的书,我还得说:“腓尼基人,你们好!”对于第15章的最终目的地,“海上腓尼基人!”
这一章讲述了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地区靠航海技术和不诚实的商业行为发了财,而他们的国家在掌握了其他国家的航海技术后迅速衰落的故事。
一个只爱钱不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
龙老师在这里用了一个微妙的比喻来形容:一个没有灵魂的财务室。
腓尼基国“灭亡,正是因为它把装满财宝的箱子当作值得骄傲的最高理想”。
以上是本章最后一句话。
在我眼里,这个故事是在讽刺当今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以及用金钱来衡量人生的成功。
当我们喊着要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这样的历史故事丰富了家长们“灌输真理”的素材,也启发了我们宣讲的方式。
其实也不是什么新套路,只是讲故事而已。
不要一上来就急着说“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而是讲故事,学习伟大的作家如何生动地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矛盾反转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听下去,听得入迷,然后在结尾强行抛出真相,击中要害。是啊!
03写在最后。
平心而论,《文明起源》这本书,一本儿童读物,并不是一本孩子可以独立阅读的书。
作者龙方主要取材于西方历史,简单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各个关键阶段。对于在中国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来说,里面的内容比较陌生。
这就要求家长不能偷懒,要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边阅读,一边查阅资料,思考历史对现代生活的启发意义。
正如童星书院创始人兼CEO、科幻作家郝在谈到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时所说: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引入文本,就像进入迷宫一样,然后带着他们去体验情感,产生联想,触底,让所有的学习都融入到思考过程中。”
这样,在大语言时代,我们的孩子才能从容应对。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历史书,我们可以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面对被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扰乱的内心秩序,治愈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抑郁和无力感。
这就是史书的魅力。
感谢您在此阅读。瘦的时候在书里发现了一个惊喜——影子,一手育儿,一手读书,迷茫而清醒。
注:本文中标注水印的图片均为作者原创。转载前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