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创业板改革不停步,激发创新企业成长动力

核心提示来源:证券时报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迎来两周年。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股票发行注册制平稳落地,首批18家企业敲响了上市的钟声,从增量迈入存量,中国资本市场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强音。  两年来,步入注册制

来源:证券时报

关注蓝字,别迷路~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迎来两周年。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和股票发行注册制试点顺利落地。首批18家企业敲响了上市的钟声,从增量到存量,中国资本市场奏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强音。

两年来,已经进入注册制时代的创业板有哪些新变化?有哪些措施支持科技创新,打造多元化、包容性的创新型企业上市高地?带着疑问,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洪生。他用数据说话,立体地呈现了创业板这两年的改革成果,以及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

“优秀创新、高成长”的企业不断涌现。

证券时报记者:创业板注册制运行两周年以来,形成了优质企业集群发展的良性态势,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都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市场表现不错。如何看待这两年创业板在注册制下的变化?

潘洪生: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是创业板的初心和“传统优势”。目的是通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培育和扶持相关产业上下游优质企业,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带动相关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科技、资本、产业深度融合。创业板改革和注册制试点正式运行两年来,创业板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包容性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优秀创新、高成长”的企业,在促进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

一是坚持定位,提升服务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创业板“三创”“四创”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资本市场更大支持。两年来,创业板注册制下上市公司战略新兴企业307家,占新上市企业家的86.5%,其中近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近两成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新增上市公司累计IPO融资3287.6亿元的85%投向战略性新兴企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企业融资规模合计超过50%。

二是产业分布广泛,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目前,创业板聚集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总市值的73%,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著。在创业板注册制下新上市战略的新兴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五大行业上市公司总数占比超过70%,大大强化了创业板的传统优势,板块创新的特色和优势更加鲜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285家,总市值近2.4万亿元,涵盖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兴软件和新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数字经济等多个细分行业的企业。在通信领域,创业板聚集了该行业40%以上的上市公司,覆盖了从通信器件、设备到实际应用以及物联网、IDC、云计算等细分行业的完整产业链。

三是企业创新动能强劲,发展韧性显著增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全球疫情,注册制创业板上市公司不断加大RD投资,利用技术优势和独特的经营策略应对外部冲击。2021年,注册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RD费用平均增长34%,高于创业板公司整体RD费用增速4个百分点;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1.83%,两年复合平均增长19.1%,高于创业板整体水平3.2个百分点;新上市公司中,55%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20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4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1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100%。这些上市公司表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证券时报记者:创业板设置了包容性、多元化的上市条件,在IPO、再融资、并购重组方面同步实施注册制。改革的成效如何?

潘洪生:创新型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提高创业板的包容性,不仅是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在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环节同步实施注册制,积极满足和更好服务创新创业企业融资发展需求,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创业板上市包容性增强,上市效率明显提高。从上市标准来看,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增加了以市值为基础的上市条件。申请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预计市值+净利润+营业收入”或“预计市值+营业收入”的上市条件,优化业绩指标、同业竞争等发行条件。上市条件趋于多样化,更具包容性。目前,分别有330家和9家企业按第一套和第二套上市标准上市。从上市时间来看,截至2022年7月底,创业板注册制共受理首发企业1014家,平均每个交易日受理2.1家。企业申请创业板的热情更高。如2022年6月,创业板受理首发企业144家,占全市场受理首发企业总数的32%。平均审计时间为54个自然日,明显低于3个月的审计时限。

二是再融资和并购便利性提高,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过去再融资发行门槛较高,很多创业板公司无法满足“最近一期期末资产负债率不低于45%”和“最近两年盈利”的条件,上市后无法及时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再融资注册制改革从发行条件、小额快速融资额度、审批有效期等方面优化了制度安排。缩短了审核和注册周期,提高了再融资效率。截至2022年7月底,503家再融资申请拟融资近4000亿元,平均每家申请10.7亿元,其中264家为私募,共融资2884.6亿元。应特别关注小额快速再融资系统。这样资金到账快,可以高效满足中小企业“补血养能”的需求。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已实施的17家创业板公司从受理到注册平均耗时9个工作日,最快6个工作日,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此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也弥补了重组制度的不足,统一了标准,在重组上市方面有了新的突破。2022年6月,普立升获得其重组上市的注册核准,成为2019年创业板重组上市限制放开后的首例。

继续推进创业板改革创新。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使得资本市场形成了“有序进退”的新生态。创业板注册制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在加强一线监管、畅通市场出口、促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等方面卓有成效。

潘洪生:注册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配套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其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一线监管、完善退市机制是关键环节。两年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上市公司市场约束。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两年来,创业板根据新兴行业特点和投资者需求,分行业完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意识,完善覆盖五大行业、15项具体业务的信息披露指引体系,完成“立法改革和取消自律规则体系”,初步建立了与注册制相适应、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上市公司有效精准监管机制。

二是加强科学监管、分类监管、专业监管和持续监管,为注册制改革提供有力保障。注册制下的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加,上市公司领域的风险也在新的宏观形势下演变。加强一线监管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注册制改革稳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板注册制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以科技监管为例,深交所自主研发了公司画像系统,形成了包括公司及相关主体画像模块、风险监控模块、定期报告审核模块、财务造假模块在内的科技监管系统全方位布局,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数据显示,2021年年报企业画像系统提示异常信息17000余条,大大提高了上市公司年报审核效率,对及时发现和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多元化退市制度,推动形成“有序进退、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来,新《证券法》和《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得到落实。创业板从提高股票上市公司质量、强化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改革了退市机制,增加了市值指标和复合财务指标,精简优化了退市流程。注册制实施以来,创业板共有13家公司被终止上市,破产重整、重整上市等退出渠道逐步完善,市场出口有效畅通,市场化、常态化、多元化的退出机制逐步形成。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评价创业板13年来的市场建设成就?对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潘洪生:与全球创业板市场相比,深交所创业板从第一批的28家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家,可以说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是创新型企业市场准入和培育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22年8月23日,创业板上市公司1175家,总股本5523亿股。累计IPO融资近7665亿元,再融资近9546亿元,股权融资总额1.72万亿元。一大批创新创业企业通过创业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是促进创新企业持续成长和优胜劣汰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创业板培育了10家以上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涌现出一批影响力大、创新力强的龙头企业。

三是符合创新特点的配套体系和产品体系逐步完善。创业板投资者数量超过5000万,机构投资者占流通市值的50%以上,境外投资者占流通市值的5.7%。创业板指自发布以来累计收益185%,在全球主要市场指数中名列前茅。注册制改革以来,日均成交额2166亿元,2021年成交额54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

注册制改革为创业板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持久的活力。总体上看,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取得积极成效,支持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改革的引领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市场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下一步,为更好地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巩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成果,继续推进创业板改革创新。一是坚持创业板定位,动态完善创业板“三创”、“四创”标准,推动更多创新能力强、市场认可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成长型、创新创业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加快形成各板块交错发展、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的格局。二是继续完善创业板注册制基本制度,确保市场准入,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推动中介机构提高执业质量,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探索与注册制相配套的制度创新,为整个市场注册制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坚持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完善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积极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不断增强市场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编辑:万剑一

版权声明

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时代证券平台的所有原创内容。我们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友情链接
鄂ICP备19019357号-22